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历史随笔:残阳如血,照在权谋家的刀上——读《资治通鉴》随笔(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6-11-30 00:00于哲学网发表

 

 



    【锐圆读通鉴随笔九】——德才皆备骗人无数

      “聪察强毅谓之才,正直中和谓之德。才德皆备谓之圣人,才德皆失谓之愚人,才胜德谓之小人,德胜才谓之君子。”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14

     

      治国首要是选才,在看人的问题上,儒家也拿出了成套的理论和标准。“君子”、“小人”是传统的最基本的概念。对人群的简单划分,有点象文革时期,只有“革命的”与“反革命的”,没有灰色度。君子、小人都是用道德的眼光来看人的,这是中国传统的特色,西方是用“法”的眼光看人,在上帝面前人人都是罪人,也就是平等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事论事,起码理论上是这样的。

     

      司马光在这里把“君子小人说”丰富了一下,把人群划分为圣人、君子、愚人和小人。司马光选择的标准是:“上得乎圣人,其次为君子,下次为愚人,终不可为小人。小人持才,犹虎之生翼。”

     

      中国人始终讲德才皆备,但在以道德调济人际关系的社会,其实往往是重德轻才的,尤其是德与才矛盾的时候。司马光先生也承认选择“德”与“才”的困难:“有德者人敬之,有才者人爱之,敬则易疏,爱则易亲”。所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确实如此,一个人只禀赋纯粹的道德是让人无法亲近的。人的德行是无言的,而才华象火焰,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司马光因为怕这光芒掩饰了德行,所以,警告他的读者说:“国之乱臣,家之败子,多才有余而德不足。”他强调用人要知其才德之分,知才德之先后。逻辑的归结点自然是:德比才重要。先“德才皆备”,其次取人重德,中国取人由于清规戒律那么多,“德才皆备”在实践中只是一张好看动人的招牌。中国有的是“有德者居之”的庸人政治,更多的是奸佞嚣张的小人政治,所谓“德才皆备”的良好政治几乎没有,有也极少。两千多年,中国没有成功的政治,宣告了所谓“德才皆备”的失败,也宣告了“君子小人说”在实践中的无用。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过“唯才是举”,但是只有在社会秩序大乱,以争取政权为要务,顾不得什么“德”的时候,才会有英明的领袖提出来并贯彻实施之,比如曹操。

     

      在今天,要在国际竞争中生存,只有唯才是举。那么“小人持才,犹虎之生翼”怎么办?很好办,祭起法律这一法宝。道德犹如锁头而法律好象镣铐,锁子锁君子不锁小人,道德要作为社会规范,前提是社会成员大都为君子;而法律是把每个都当成小人来看待的,防范的。法制社会就是“小人社会”,大家都必须“先小人”:先小人后亦小人,法律治之;先小人君子,人人皆为君子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