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圆读通鉴随笔六】——选接班人是皇帝们最头疼的事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是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7页
赵简子布置了工作,三年后作了检查,比之今日一味发令而不管落实的领导干部来说,那是很不错的了。
选择接班人是中国皇帝们最头疼的一件事,只有一个儿子还好说,好坏就是他了,儿子一多,麻烦就大了,再英明的君主,也变得IQ极低,没有办法。
君主的子弟,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他们有的受到正规的教育,熟读诗书,也学习骑射,象清朝的王子们,但更多的则娇生惯养,荒淫无度。不管怎么样,他们没有条件经事阅历,无法得到政治经验,更没有吃过苦,面对一群难分轩轾的儿子,皇帝老子能不大伤脑筋,此其一也;
对接班人的选择,是对未来权力的重新分配,皇帝的不幸,就是要在生前参加身后的权力角逐。后妃、外戚、大臣、太监甚至友邦都要参预这一角逐,暗剑明枪,血雨腥风,绝对不会善甘休。皇帝要权衡各种力量对比,协调各种利益关系,闹不好鲜血就会流在自己面前,甚至连自己命都得立刻搭进去。“弑”字发明出来就是专门在这儿使用的。所以,不论是英明的还是昏庸的君主,无不处心积虑,战战兢兢。
专门为皇帝分忧解难的儒生们,拿出了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立嫡长子。这一办法,在农业社会通行了几千年,不论是“家”还是“国”,都一律以此为圭臬。立“嫡”,有益于血统的纯正;立“长”,可以避免家族兄弟的纷争——起码理论上是这样。
但是,立“长”与立“贤”的矛盾始终困扰着家长与君主。儒生主张的“礼”,在舆论上观念上有着无可动摇的优势,儒生们利用宣传工具,树立了许多光辉的榜样,象司马光提到的什么殷之微子,吴之季札,宁肯亡国也不肯稍违立嫡的传统。我不知道这样的榜样有没有说服力。
事实上,许多有头脑的君主是不理会立嫡长子的陈规的,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眼前的赵简子就是其中一个。在著名的寓言《东郭先生》里,我们曾认识赵简子,是他最后救了东郭先生并为这位好好先生总结了经验教训,应该是个英明的君主。就从他对两个儿子的考察这件事来看,也可以证明他的英明。但他的英明只限于他知道通过考察比较来确定接班人。他的方法没错,但结果有点靠不住。
当候选人确定了之后,有机会的王子以及他的智谋班子就会对君主的所有举动都认真的分析,以便做出最有利于接班的反应。曹操、康熙、嘉庆末年都有类似的故事。
赵简子的二儿子无恤就是在老子自以为很高明的情况下,将计就计赢得胜利的。无恤拿着老爹的“训简”耐心地等待了三年取得了胜利,他的哥哥显然忽略了老爹的深刻用心。“训简”大概是一种刻语录的竹板,时时刻刻揣在怀里,也确实难为无恤先生了。由此,我们无法不想起“万岁不离口,语录不离手”的林彪先生,何其相似乃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