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话“以治平为本” 《大学》中按照朱熹排列次序的第一章就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叫做“八条目”,《大学》上讲不管是天子、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我们可以这样说“修身”以上是“内圣”问题,“修身”以下则是“外王”问题,“内圣”也就是“超凡入圣”的问题,这就需要你“诚意”、“正心”,“修身”以后才能治国、平天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内圣”可以直通“外王”,这里要谈到熊十力和他的学生牟宗三,熊十力认为“内圣”可以直通“外王”,而他的学生牟宗三则认为“内圣”不能开出“外王”,这里存在一个知识论的问题,所以他有“良知坎限”说,把“良知”“坎限”起来,然后才能开出外王,也就是说“心性之学”不能开出“外王”的科学和民主来,这是他作的一个现代的解释。但是从《大学》来看,“格物”、“致知”就是一个知识论问题,如果把这些做好了,然后“诚意”、“正心”其实是可以开出“外王”的,现在为什么我们一些人,甚至一些领导干部,出现了很多问题呢?就是因为他连家庭都管理不好,他如何能治国呢?这当然会出问题的。很多现在高官倒台,都和这个问题有关系。如果儒家的这“八个条目”我们都可以做的好,我想很多问题我们都可以避免。在古代,如果你不能治理好你的家庭,那么你的国家你肯定也治理不好。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看,在政治上孔子是主张“德治”,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意思是说从政时,你用政治和刑法来压服他,那么他可以作到不犯罪,但是这并不能使他有羞耻之心;而如果你用道德来教化他,用礼来引导他、整齐他,那么他就不会犯罪,并且自己有了羞耻之心。这是两个层面,一个是“德治”,要人有一种道德的自觉来遵守法律和规则,这样就不会出现问题;如果只用刑法,而没有道德的自觉,这就不能从根本上来解决问题,总是处理了这个问题,那个问题又出来,处理了那个,这个又出来,顾此失彼。如果有了自觉的守法之心,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一个是“自律”的,一个是“他律”的,只有把这两者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我想问题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政治上孔子首先要求为政者要端正,所以说“政者,正也”。如果只有命令,自己不以身作则,下面也不会执行的。用土话讲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以治平为本”,从经济上看,就是要达到“大同”的社会目标。《礼记》上对“小康”和“大同”做了区分。儒家的思想“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礼记》认为“尧舜”的时代就是“大同”社会,“文武”的时代就是“小康”社会。“大同”和“小康”的区别在于:“小康”是以“天下为家”,“大同”是“以天下为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自己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子当儿子去爱他。“大同”社会是应该是“天下为公”,那么就不能仅“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是要把这种亲情也推及到别人亲人的身上,不是“不独亲其亲,子其子”,还要“选贤与能”。孟子形容的“小康”社会就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这样大家就可以有衣服穿,可以有饭吃,老年人就可以有肉吃,现在一些边缘的地方还比较穷,还没有达到“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治平”的基础。另外“治平”在道德上还有很高的要求,要遵循“孝、悌、忠、信、智、勇”这样一些道德条目,“孝悌”不仅是“为仁之本”而且也不会“犯上作乱”,从道德要求上要“克己复礼”、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视、听、言、动上都要遵循“礼”的规范。只有“克己复礼”才能“天下归仁”,从教育上讲,如果一个社会没有教育,这个社会是不能发展,也就不可能达到和谐的境界,所以他主张在教育上应该“有教无类”,也即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不受等级的限制。如果是官办的学校,那就不一样,譬如说:当时周代就规定,上国子学的,也就是国学的,需三品以上的子弟才可以上;入太学的,五品以上官吏的子弟才可以上;上四门学的,七品以上官吏的子弟才可以上,这都是有规定的,一般人上不了学校,所以说它是有等级的,那么孔子就打破了等级制度,人人都可以上大学,就像我们现在一样。你只要交一定的“肉干”,我们现在叫学费,不叫肉干,只要能交,就可以上学。学校开放,让大家都来上学,这样就使得教育程度提高了,也就是孟子所说,只要够吃够穿了,你就应该上学,这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 二、以仁为核 以仁为核心,仁从字形上看,是人旁两个人。讲的是人与人的关系。那么人和人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呢?“仁者,爱人。”仁是对别人而言的,义是对自己而言的,我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人道篇》中也就是这样说的,人不能只爱自己,还应该爱别人,光爱自己,那就太自私了。仁有三个意思:第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你自己不愿意的事,你不要附加给别人。譬如我自己非常痛苦,但是我不能把痛苦转加给别人;我要幸福,所以我也希望别人幸福。我不希望我的国家受战争,所以我也就不能把战争加于别人。但是现在不一样,反而倒过来了。己所不欲,倒施于人。不要战争的人却把战争加给别人。1993年,在芝加哥召开了一个国际性的宗教议会大会,纪念100年前,即1893年召开的宗教议会大会。在这次大会上通过了一个全球伦理宣言。提出了四条新规则,黄金规则,第一条是不杀人,也就是不要战争,因为战争是要杀人的。第二条是不说谎;第三条是不偷盗,追求财富是可以的,但要像孔子说的那样,要“得之有道”,不劳而获,去把别人的东西偷来,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第四条是不奸淫,也即主张男女平等,不能奸淫,总而论之,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条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名之为仁”。你欲立自己,也要使别人能立起来;你要发达了,也应该让别人一道发达。“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已所欲,应施于人。”大家知道,孔子有句话:三十而立。当然古人和我们有些不同,“人生七十古来稀”,到了七十岁的人已经是很少的了。过去十五岁上大学,十八岁就毕业了,我们现在念硕士、博士,三十岁可能才读完书。那时候,十九岁就可以考进士,如朱熹就是十九岁高中进士。进士出身,就可以做官了。三十而立,应该时间是绰绰有余了。当然,也有像我现在一样头发花白,也未有功名的。总之,孔子的意思是,你三十而立,也应该让别人能立起来,你不能压制别人。不比现在评教授,你评了,就压制了别人入评。现在的发达国家,经常制裁不发达国家,有如欧盟,就经常制裁我们的皮鞋业,说我们的皮鞋不达标,不合格,这都是有违背“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信条的,也是有违背孔子“仁者,爱人”和“以仁为核”思想的。发达国家你发达了,也应该让大家一起发达。第三条是“薄施于民而能济众”。薄施于民,也就是东西应该给老百姓。施恩于老百姓,老百姓才能生活下去。我们现在看来,国家确实是在实行薄施,灾区也好,下岗工人也好,都采取施恩的态度。只有能薄施,才可以称得上是爱人了。能做到这一点的,可以称为圣人。孔子自己也说,这有难度,自己也坦诚还不是圣人,达不到圣人的标准。对比现在社会,我们有许多富人没有同情心,也就是说他没有一种爱心,他只管自己富,每天花费许多在吃、喝、玩、乐上,对于老百姓的痛苦他却漠不关心。这点其实我们还可以向比尔•盖茨学习,他能够拿出许多钱来做慈善事业。 三、以和为贵 孔子的弟子有子曾说:“礼之用,和为贵”。我到日本时,闻有一很大的企业家、慈善家,他被认识是日本资本主义之父,他庇佑于家乡,家乡人为之立碑,上言“以和为贵”。他办了五百多企业,六百多慈善机构。和为贵,和是中国思想当中的非常重要的观念,也是体现了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一种精华。我们知道有本书叫《尚书》,《尚书》开篇为《尧典》,上言:“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尧之时,中国大小侯国有三千多个,到周代也还有八百诸侯,到战国还有七雄,七个国家。我在《和合学概论》中讲,当时中国就像一个国际社会,有很多国家,有如现在的西方国家,有许多小国。当时目的就是如何使大小国家和谐共处,如此才能让黎民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能够和谐生活。还有一书《诗经》,它讲“和羹”,即肉如何才好吃,如何才美味,后来晏子和齐景公对话时引用“和羹”讲到:要把各种佐料,如今天的油、盐、酱、醋,都加入,经过厨师的很好调和烹饪,才能好吃。也就是说让多种元素和合,才能称之为美味,和羹。还有《周易》也讲和,《礼记》也讲和,中国的“五经”中都讲和。孔子把和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讲和,可以有不同观点,有不同看法,甚至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但是我们可以和谐相处,而不是互相攻击,互相残害。小人就相反,为同而不惜代价。所以又有“党同伐异”的说法,只要有不同观点,都要消灭,就像异教徒一样,都要消灭的。这就是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两种道德和人格。天地万物从那来?人从那来?虽然大家不常思索,但哲学家首先必须解答之,也有不同观点,中国哲人认为“和事生物”,“以他平他之谓和”,即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人生而平等的,彼此之间没有不平,没有你强我弱。只要是他者,就应该互相尊重。“土与金木水火杂而生百物”,不同元素杂,才能成百物,杂在三国时有注解,“杂者,和也。”现在骂人说“杂种”,其实杂种是一种优生的方法。日本人讲他的文化就是一种杂种文化。杂是能使万物不断地产生,从这里可见出,中国从思想源头上就主张不同的事物杂而成万物,如阴阳、天地、男女、父母杂产生万物,它主张男女平等,“以他平他”,和谐相处,产生万物,而不是由一个绝对的、全能的东西来产生万物。所以中国的思维就开创出一种多元性的、包容性的、没有独断性的思维方式。西方就开创了二元对立的、独断的、唯一的、绝对的思维方式,因为他认为其他都不是真理,我就是真理,要消灭不同的意见。中国不是这样,去看寺庙,可能看到儒、释、道多元因素并存,在西方宗教是不可能的。中国才能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种文化特性,中国文化可以包容各家文化,中国思维开创了一个和谐的思维,而西方则开创为二元对立的思维,从源头来看是不一样的。从此可以认识中国思想为什么伟大,为什么能生生不息,确是有他的原因。可以这样说:四大古国其他三个国家的文明,是有古无今。现代西方文明,是无古有今,而惟独中国文明是恒古恒今,从未中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