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家的成败素来是以政绩为评判的依据,政绩都产生于当朝,那么何以要认为改革家的评价重在身后而不在当朝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因为历史上改革家的结局都很悲壮,他们为了富国强兵,鞠躬尽瘁,立下丰功伟绩,可个人的下场却非常惨烈,商鞅被五马分尸,王安石在孤独中郁郁而终。赵武灵王为了军事改革,推行胡服骑射,却被反对派包围,活活饿死。在大多数改革家功败垂成、惨遭不测的情况下,却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张居正。
●张居正堪与商鞅、王安石并称为我国封建社会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
张居正是16世纪后期载誉青史的宰相。他在万历王朝初年(1573-1582)当了十年首辅,协助十岁的小皇帝推行新政,把衰败、混乱的明王朝治理得国富民安,史书上称他为"起衰振隳"的"救时宰相"。他功绩赫赫,堪与商鞅、王安石并称为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中期与后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
商鞅废除井田制,按军功授爵,奖励耕织,奠定秦国中央集权制和统一中国的基础。商鞅时代是从周代的分封制转化为秦代郡县制的创始期,这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后的第一次社会大转型,不同社会体制的转型与同一体制下的变革不可相提并论。王安石和张居正的改革与商鞅变法不同的是,他们都属于同一体制内部的革故鼎新,具有同一体制改革评价的可比性,可他俩身后的是非荣辱大不相同。
以王安石来说,从十二世纪到十九世纪的七百年间,偶有慧眼识俊杰者为其才能表白外,大都给以指责和抨击,《宋史》把王安石变法视为北宋祸乱之由,这一看法几乎盖棺论定,对后世起了主导的作用。清代的《四库全书》不仅对王安石变法全盘否定,凡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都给以"彰善"的美誉,遇有为王安石变法辩护的概以"瘅恶"论定,以致有"受谤七百有余年"之说,直到19世纪末严复、梁启超才为之彻底翻案。
张居正死在任上,虽然得以善终,但身后家族的命运要比王安石悲惨。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二十日张居正病逝,同年底即遭弹劾,次年被抄家,兄弟张居易,次子张嗣修被流放,家人被围困饿死十多人,长子张敬修以血书鸣冤,愤而自尽。
从张居正家破人亡的结局来说,比王安石要不幸,若从身后的声名来说,王安石被诬七百年,而张居正死后不足四十年即被昭雪,崇祯年间全面平反,恢复谥号荣衔,子孙袭职,并将张居正的故居改成张文忠公祠,以供后人瞻仰。《明史》盛赞张居正为政期间"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
●张居正被诬之际,为他平反的不仅有他的支持者,还有他的反对者,这种现象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当张居正被诬之际,皇帝一声令下,群臣莫不胆战心惊,更何况人亡政息,对张居正群起而攻,落井下石的局势一度非常严峻。可在这种情况下,为他平反的不仅是他的支持者,还有被他打击与他结怨的反对派,这还不止是一、两个人,而是一批人,这在中国历史上非常罕见。
例如,被张居正罢官的赵锦,直到张去世后才得以复职,但他一复职,即为张居正主持公道,要求宽恕张居正;翰林院侍讲学士于慎行复职后,适逢张家被抄,他义无反顾地致信执法人,要求执法时不要株连无辜,给张的家人留有生活的余地;当初得罪张居正而引退的工部右侍郎陆光祖,复官后任吏部侍郎又因为呵护张居正,再次被降职。更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当初因为不同政见被张居正处以廷杖八十,被打致残的都御史邹元标称赞张居正:"功在社稷,过在身家。"面对张居正,他竟然怀抱内疚,声称"奚愧矣!"天启年间他已白发苍苍,拖着一条拐腿为昭雪张居正而奔走呼号。
这不能不使人惊叹!张居正何德何能,竟然使当年力图推倒他的反对派又呼唤他的归来,不顾自身的恩怨,前赴后继地为之鸣冤?可这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事,竟然发生在明末!明代人说:"居正受遗辅政,肩劳任怨,日久论定,人益追思。""板荡之后,而念老成;播迁之余,而思耆俊。"清代人说:"恩怨尽时方论定,封疆危日见才难。"
应该说,上述言论只是后人对张居正评价的很小一部分,但这一小部分却道出了足以发人深思的背景。他们都从"日久论定"、"板荡之后"、"封疆危日"等时间的检验和形势的变化着眼,重新评价张居正,这是超越个人恩怨对王朝安危存亡进行反思的肺腑之言。从张居正逝世后,随着新政的废弛,时局急剧败坏,社会动荡,危机迭起,与张居正执政时的严明、富足与稳定形成极大的反差,面对这一动荡不安的局势,忧国忧民之士束手无策,又不甘心王朝的沉沦,梦想追回万历初年的盛景而又时不再来,张居正就成为"起衰振隳"的偶像。
●16世纪末的中国历史给了张居正与历代改革者不同的背景和机缘
晚明王朝并不乏有饱读经书、精明干练的能人志士,可他们所处的16世纪这一特定的时代,已不仅是朱氏一姓王朝的衰败,而是整个封建制度走向没落。在王朝末年力图振兴颓势而鞠躬尽瘁的政治家有之,但在封建社会末世,以回天之力使衰老的体制再现活力的唯有张居正得到成功。16世纪末的中国历史,给了他与历代改革者不同的背景和机缘。
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体制从秦汉到明末,已经延续了一千八百多年。它本身不仅有创立和完善的过程,而且在不断地加强和削弱的反复震荡中发展。发展到明朝,政治上的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度,连宰相的权力都收归皇帝所有,一切都由皇帝独揽,然而就在这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王朝的末年,衰败的景象远远超过汉末、唐末和宋末,这样一种极度强化和极度弱化的势态,共生在同一王朝的始末,是历代王朝从未有的境遇。张居正就在这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走上政治舞台,以非常之举推行新政,争得王朝短暂的复苏。在这之前,隆庆元年的首辅徐阶作过尝试,继任首辅高拱也有过努力,都以失败告终,狼狈离职。只有张居正得到成功,而这一最后的努力后来又遭受皇权的践踏。十年新政,顷刻间灰飞烟灭,这只能说明封建王朝所能留给改革的余地愈来愈窄,无论改革的成功或失败,改革者都要遭到灭顶之灾,遂至无路可走,这王朝也就走到历史的尽头。(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
|
|
|
|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