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分地取士是科举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2-05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地的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完全强调凭才取士,是难以发挥科举取士的真正功能的。开科取士,对于统治者来说,绝不仅仅是录取一些优秀人才,而是要通过这一选拔方式,笼络住天下的士子。因此,为了使全国各地的士子得以“沐皇恩”,在录取方式上加以调整,也就成了必然的发展趋势。

  在科举制发展的过程中,明清两代更注重分地取士。应该肯定的是,分地取士有利于文化落后地区的发展,也有利于全国各地区的均衡发展。分地取士的方式,包含着对文化落后地区的扶植和政策倾斜。

  清代的做法尤为突出。庶吉士的选拔始于明朝。每科殿试后,从新进士选拔一批优秀者,作为庶吉士,入翰林院庶常馆继续深造3年。清代庶吉士的选拔与明代的最大区别在于,明代只在新进士中选出若干人参加考选,而清代则除一甲三名外,全部参加考选。此外,清代每科所选庶吉士的人数要大大超过明代,而且注意了分省录取。清代对边远省份的教育同样采取了倾斜政策,放宽了边远省份的童生入学标准。清代边远省份文化的发展是明显的。因此,分地录取、政策倾斜,对国家的整体利益是有利的。  (《文化学刊》2008年第1期)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