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林云:西游人性——再读《西游记》(五)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2-04 00:00于哲学网发表

 

 



    第五章  孙悟空为什么要去学道?

      

      《西游记》的第一回,内容非常丰富。我们已经探讨了几个重要的问题、也谈到了有关人性的问题,看上去好像还有些道理。于是,紧接着,新的问题又来了:孙悟空为什么要去学道?

     

      问题的答案也许很简单——他不是要求长生不老吗?这是小说上给的答案。可是细究之下,我们还能看出更深的意义。

     

      不妨先借用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解决一些问题,然后再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促使孙悟空去学道?

     

      当石猴生下来之后,很快,他就融入了花果山上的猴群里面,并用自己的能力,率领众猴找到了安居的场所“水帘洞”,因此,他获得了猴王的地位,被尊称为“美猴王”。于是,在他的生命中,人生的几大基本需求得到了完满的解决:

     

      生存需要:“花果山福地”,山上一年四季花果不断,又没有外来强敌的威胁,在这里,完全可以做到衣食无忧、逍遥自在,生存的需要不再是问题了;

     

      安全的需求:“水帘洞洞天”,一条瀑布把洞府与外界隔离开来,只有猴群能够顺利进出,外来的野兽根本就不能进入,一个绝对安全的安身之处充分解决了安全的需要;

     

      归宿的需要:在猴群这样一个同类相处的环境里,归宿感也已经非常充分了;

     

      尊重的需要:石猴被尊为首领,并被冠以“美猴王”的称谓,尊重的需求应该已经得到了足够的满足。

     

      一般情况下,以上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可以什么也不想了,只管安安心心地坐在这片“洞天福地”里无忧无虑地生活下去了,他孙悟空还要折腾什么呢?但事实是:偏偏还有一个没有被满足的需求放在孙悟空的心上呢。

     

      我们先来看书上是怎么写的:“一日。与群猴喜宴,忽然堕下泪来。众猴慌忙罗拜道:‘大王为何烦恼?……’候王道:‘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驻天人内?’众猴闻言,一个个掩面悲啼,俱以无常为虑。”

     

      从表面上看,众猴都因为“美猴王”的一番话,很容易产生出这样的想法:虽然现在的日子过得非常悠闲、欢乐无边,但说不定哪天年纪大了,被阎王爷收去了性命,不就一切都不复存在了吗?于是它们对死亡都有了一份深重的忧虑和深深的恐惧,所以他们才会“一个个掩面悲啼,俱以无常为虑”。

     

      但孙悟空担心的,除了众猴担心的“死亡”之外,好像还有别的问题。

     

      孙悟空的原话是:“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驻天人内?”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一旦死去,那可真是枉自来世间走了一遭,也不能长久地在天地间留下点什么了。他的这句话,难道还仅仅停留在一个恐惧“死亡”的问题上吗?

     

      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曾经说过:人的一生只在解决两个问题:存在和成为。或许,此时此刻,孙悟空的心里在想这样一个问题:我现在的确已经活得很好了,已经基本解决了“存在”的问题;但是,我总要死去,但我能够不枉活一生吗?那么,在我的有生之年,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这就触及到了人性的一个重大问题:当物质生活已经基本得到满足,简单的生存已经不再是唯一的奋斗目标的时候,“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开始思考他们生存的意义和本质。这时,他们常常发现自己为这一类问题所困扰,诸如:我是谁?我正走向何方?为什么我要去那里?我所干的一切意义何在?真的有必要吗?伴随着这些问题而来的是烦心的焦虑,极度的苦恼”(引自〔美〕沃克:存在的焦虑与创造性的生活)这才是孙悟空落泪的真实原因,也是他下决心去学道的根本原因。

     

      同样,我们也可以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回答:孙悟空在已经满足了四个基本需要之后,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求。这种自我实现,既是人性完善的动力源泉,也是在回答“要成为什么”和“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这样重大的人生问题。

     

      在这里,《西游记》的作者狡猾地掩藏了关于人性的一个重大问题:他让人误以为,“美猴王”不过是要逃避生死,却没有注意到,他其实要去寻找一种生存的动力,即,竭力地去理解生存的意义。“动物寻求快乐与征服,但却不懂得生存的意义,人的本质是探明意义。”(引述同上)

     

      孙悟空在生活呈现出最没有忧虑的状态下,突然感觉到了只有非凡的人才能深刻感受到的对舒适生活的厌倦、一种发自内心的空虚、一种万般无聊的心绪、一种对存在的焦虑,产生一种强烈的对自我实现的追求。他心里明白,只有找到人生的意义,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此时内心的痛苦。

     

      所以,孙悟空要去学道,他坚定地、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寻仙访道的历程。

     

      由此,才引出了一部热闹非凡、荡气回肠、轰轰烈烈、有喜有忧、爱恨交织、充满了人性变化和发展的《西游记》。也由此,作者才把他最希望让人知道的东西,巧妙地隐藏进这部激烈的大场面里,让爱看热闹的人大呼过瘾、也让愿意思索的人掩卷沉思。

     

      人性就是如此,可以在无穷的热闹中收取欢乐,更可以从无尽的欢乐中获取真知。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