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今天我们为“春节”正名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1-17 00:00于哲学网发表

 

 



      中国是一个岁时节日丰富的国度,也许是因为四季的节日太多了的缘故,华夏文化中,并不喜欢以某个特定的节日作为一个季节节日的代表,“春节”、“夏节”、“秋节”、“冬节”的说法在漫长的历史中稀疏少见,夏历的岁首,元旦,称为新年。古人偶用“春节”时,所指为节气之首的立春。新年称为“春节”的说法从何而来?说起来,这倒是一个不及百年、并不久远的故事。

      辛亥一役,孙中山实现了驱除靼虏恢复中华的夙愿,武昌城头的炮火渐熄,临时大总统成为新政权的主人。改正朔、易服色,三千多年来新王朝开国的第一个故事,在大总统的羽毛笔下,在嘀嘀哒哒的电波中,一如往常地开始讲述。

      1912年1月2日,孙中山发布《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经由各省代表团议决,由本总统颁行。订定于阳历正月十五日,补祝新年。请布告。孙文。”

      时隔不久,孙中山发布临时大总统令,《命内务部编印历书令》:“兹经本院开会议决如下:一、由政府于阴历十二月前制定历书,颁发各省。二、新旧二历并存。三、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四、旧时习惯可存者,择要附录,吉凶神宿一律删除。”

      至此,正朔已改,延续几千年的民族历法——夏历,从自成为西历的附庸。

      不过,孙文的历法改制思想并没有后世想象的那么简单,滇省要员李伯东在为创造新历的历改呈文中,转述了孙中山的一段谈话:“先总理谓:我国阴历自轩辕时代创行至今,沿用数千年之久,中经五十余次更改。其法原较阳历为善,惟闰月一层,不便国家预算。光复之初,议改阳历,乃应付环境一时权宜之办法,并非永久固定不能改变之事。以后我国仍应精研历法,另行改良,以求适宜于国计民情,使世界各国一律改用我国之历,达于大同之域,庶为我国之光荣”。

      风云突变,袁氏登上历史舞台。内务总长、登极大典筹备处长朱启钤于1914年1月21日提出《定四时节假呈》:“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本部为顺从民意起见,是否有当?理合呈请大总统鉴核施行。” 袁世凯旋即批准。从此,夏历元旦被降格为一个季节性节日,“春节”,而与中国文化毫无关系的西历岁首被称为“元旦”和“新年”,成为官方倡导的法定新年。

      然而,民间信仰和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无论官方如何倡导新历新年,百姓并不买帐,民间仍然把夏历元旦当成最隆重盛大的新年来过。洋派的当权者终于按捺不住,一场“废除春节”的闹剧在1930年上演。

      1930年底,南京国民政府颁令“废除春节”。令云:民国元年(1912)已颁令废除旧历,以公历为国历。为认真推行国历,今起废除春节。法令规定公历1月1日至4日为新年假,凡传统于春节期间歇业超过4天的行业、企事业可以移延,但严禁在春节中休业。传统的年节活动相应前移:12月15日为年前扫除日;12月31日为除夕,举年夜宴;1月1日为新年正口,举行春宴;1月15日为元宵节,是日“打年锣鼓,游市上灯”。

      洋派的政客太爱西方的文化了,他们企图通过这种生硬的移植强行消灭中国的历法。为确保“令行禁止”,南京政府可谓不遗余力,他们规定:各报需大力宣传,各★抱歉,此处屏蔽★ 、学校需传达贯彻;禁止印刷、出版和销售旧历历书历本,禁止报刊附印旧历;学校调整寒假时间;邮局自1月15日起停止收受投发贺年片、贺年电;工厂对旧历春节期间上班者支付双薪;还提出了“过一个革命化新年”的口号,强调“党政军各★抱歉,此处屏蔽★ 工作人员,更要以身作则,为全民倡”,如有违犯将予处罚。

      当年12月28日,国民政府举行了“推行国历演讲大会”,连革命元老、学界领袖蔡元培也被请出,发表了“国历远胜阴历,各界应切实奉行”的演讲。

      文化的传统再一次表现出强大的延续力量。虽然政客煞有介事地组织了各种“国历新年”的活动,但官员多敷衍行事,民间也是消极抵制。相反,到了夏历新年时,民众仍然偷偷过年。几年后,“国历新年”的活动逐渐销声匿迹,国人如常地过着除夕、元旦,“废除春节”的闹剧无疾而终。

      一代代的政客已成尘土,但是“春节”的概念却在不知不觉中在民众的心中植根,近百年来,几成新的“传统”。回味略显苦涩,我们至今守着的,竟是袁世凯造出的概念,他留给国人几乎唯一的“遗产”。“春天的节日”成了安置华夏新年的单薄的躯壳,名已不正,言已不顺,多少年了,中国在漫天飞雪中过着“春天的节日”,而别人的新年,已经被叫做代表岁时之首、新年起点的“元旦”。

      那是别人的新年,不是华夏的新年。

      我们的新年,叫做除夕,叫做元旦,叫做祭灶,叫做元宵,这一串盛大璀灿的美丽节日,不是“春节”,它们是华夏民族的“新年”。

      是为“春节”正名的时候了。欢乐的节日即将来临,我们要过的,不是自我贬低、自我矮化的“春节”,我们要过的是我们民族自己的“新年”——华夏民族最盛大的节日。

      (摘编自:天汉民族文化网)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