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属佛教世界的如来佛与道教世界的太上老君,信仰理念不同却又平起平坐密切合作,或许这才应当是未来中美关系的基本定位 或许是长期思考国际问题的缘故,自己习惯性地把《西游记》当成一部“准”学术著作来读,试图从吴承恩虚构的故事中挖掘出某些隐喻,并用这些隐喻去映照我们今天所处或明天将面对的世界。 总体而言,《西游记》讲述的是一个能量巨大、欲望强烈又无法无天的孙悟空被如来佛、太上老君和玉皇大帝联手收服的故事。在国际问题研究中,《西游记》中的几个关键人物之间的关系,便可转化为国家间的关系。这里我特别关注孙悟空与如来佛之间,以及如来佛和太上老君之间的关系。由此想到了迈克尔·哈特和安东尼奥·奈格里合著的《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 以往的帝国扩张的路径,通常是先派军队武力征服,然后派官员进行统治,最后让商人加以掠夺。在两位作者看来,今天的帝国和以往的帝国大相径庭,从本质上看,它已经变成了一套法律体系,成为一种保护契约、消除冲突的规范或法律工具。 帝国不依赖固定的地理疆界,并表现为世界市场和全球权力的集中化或单一化。作为帝国的美国,正是支配全球规则结构的政治主体,在其开放的、不断扩展的疆域中,这台统治机器不断加强对全球的统合。在包容阶段,帝国充分彰显其宽宏、自由及多元化的一面,努力把所有国家吸引或强行拉入由其精心织就的秩序网络内。 在那些体制外的主体自愿或被迫进入帝国体系之后,帝国便开始实施其统治的第二阶段,即“区别阶段”。本阶段的特点是,被接纳的主体之间的差异被识别和强调。一般而言,帝国并不制造差异,而只是承认已有的或潜在的差异,并按照帝国要求对那些特点各异的新加入体系者进行分类和评判。 在其最后的“操纵阶段”,帝国将充分利用这些差异在法律上对那些被纳入其中的主体整齐化,在政治上对其等级化,在经济上对其一体化,并在其操纵和控制的系统中安排它们各自的位置,以使帝国收益最大化。 不难发现,孙悟空和如来佛的关系类似于帝国体系之外主体与帝国之间的关系。其中,孙悟空代表前者,如来佛代表后者。《西游记》的故事大致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在野猴王到被招安任弼马温和齐天大圣,是第一阶段;从大闹天宫到获法名孙悟空护送唐僧一路西行取经,是第二阶段;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在西天取到真经并成为斗战胜佛,是第三阶段。 从相当意义上讲,这三个阶段和帝国体系维持和拓展的三个阶段吻合得很好:在第一阶段,“如来-帝国”秉持开放精神,对“石猴-体系外主体”进行容纳;在第二阶段,“如来-帝国”对“孙大圣-进入体系者”加以识别、定位和体制化;在第三阶段,“孙悟空-斗战胜佛”被彻底体制化,与“如来-帝国”完全融为一体,以至于成佛之时其头上的“金箍”自动失效。 作为一套法律体系的帝国,其规则具有非中性,即对帝国中的不同主体,同一规则意味着不同的结果。至于那些本身就是歧视性的规则更是如此。考虑到利益的保护和扩大主要来源于规则及其非中性,因此,规则体系的创建者或帝国也就自然成为该体系的最大受益者。 孙悟空成佛之后,便进入一个随心所欲都不会逾矩的时期。表面看,此时的斗战胜佛也有自身的收益,比如拥有了令人向往的头衔并受到体系内其他成员的认同与尊重,渐渐地也成为现行体系的一个既得利益者。但实际上,他所取得的一切,只是帝国系统愿意给予他的,他所处的永远是从属地位,须服从于帝国的整体利益。 以“孙悟空-如来佛”对应“美国-法律帝国”,尽管做这样的比喻并不十分恰当,但我很自然地会联想到眼下的中美关系。然而,发散的想象有时会引导我们去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比如,在一个由美国主导的帝国体系中,像孙悟空那样被如来佛彻底体制化是否应该成为中国的发展目标?如果是,这一目标的合法性来源在哪里?如果不是,那么面对紧锣密鼓、步步为营的美帝国之“体制殖民”,中国怎样才能实现一百多年前智者们所倡导的“既接受西方影响又不受西方控制”之愿景?再比如,美帝国体系的稳定性如何?美帝国体系中有无强有力的挑战者?是否在其主导的世界之外仍有其他体系存在的空间或可能性? 此刻,我想的最多的是如来佛与太上老君之间那耐人寻味的关系。他们分属佛教世界与道教世界,但这两个世界又相互交叉重叠;他们的信仰理念各不相同,但又拥有广泛而牢固的共同利益并密切合作;他们的神通或本领虽有大小高下之分,但却平起平坐而非君臣主仆。或许这才应当是三五十年后中美关系的基本定位。(张宇燕: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