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罗义俊:儒家道统观发微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1-14 00:00于哲学网发表

 

 



      作者:罗义俊(上海社科院,研究员)

     

      道统虽是儒学发展中出现的一个重大观念,其实中国历史和文化之整体性精义在焉,亦是中国文化重建的一个中心问题。当代新儒学大宗师牟宗三先生在其着名的三统(道统、学统、政统)并建说中 ,将道统列为首建(1)。此即表示:当代中国的文化重建,首要之务,即是中国道统之重建。

     

      道统不是一纯哲学问题,它对应着时代。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当中国文化遭遇到严重挑战或处于生存危机之际,道统即成了极受关注的问题,这正是道统之说产生的背景。韩愈之《原道》,宋儒道统说之流行,直到当代新儒家重建道统的努力,莫不皆然。牟先生的道统重建论,极明确,极肯断,极精邃,时代感极强,极惬吾心。惟本文不遑照着说,吾人将顺其重建之方向作拾遗补阙之省思。

     

    一、 儒家自有之观念

     

      道统乃一事实存在,道统之说形成一道统观,是两个既不同又联系在一起的概念。盖道统之说,并非悬空造论,它之有意义,即在揭示与确认道统为五千年中华全史和文化全相中一事实。

     

      道统是儒家自生自有的观念,并非来自禅宗。此来自禅宗之认识的背景乃一道统史学观上之误解,以为道统观念始于韩愈,钱穆先生即认为道统观念首由韩愈提出,而显然自当时之禅宗来(2);陈寅恪先生《论韩愈》则认为韩愈建立道统实际乃受新禅宗传灯说所造成。关乎此,饶宗颐先生已指出"惟证据未充"3)。至若日本学者谓朱子之道统说系模仿禅宗传灯云云,陈荣捷先生更是直斥其为"谬说",并于儒家道统与佛教祖师传承之方式、观念特征(传宗与传道)等等,亦从史学考据和哲学比较上,予以一一分辨,指明为"迥然不同"4)。

     

      其实,儒家的道统观念由来已久,其产生远于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它源自孟子,韩愈不过重申其绪。后经李翱、孙复、石介、伊川,至李元纲《传道正统》(《圣门事业图》第一图)、朱子首揭"道统"一词,儒家道统观完全确立;此下成为儒家学者心中不可动摇、不可取消的坚强信念。

     

    二、 中国道统其实就是孔子的传统

     

      儒家道统观念,表现为一历史顺序的统贯古今的"传道正统"的承传谱系。孟子首倡由尧舜禹汤而至于孔子的圣圣相承系统,并以此传承为己任(5)。韩愈重述孟子之旨,确认孟子的道统地位,创孟子死后道统不传之论,隐然以己直接孟子为道统所归,开宋儒程伊川朱熹道统说之先河。孟、韩以后,儒家的道统谱系,说法有同有异,人物有添有除。综合诸说,可约为两大版本:

     

      其一,认可荀子及汉唐诸儒董仲舒、扬雄、王通、韩愈的道统地位,此综合李翱、孙复、石介诸说。

     

      其二,于孟子谱系之尧舜禹之上,再溯及伏羲、神农、黄帝;排除荀子及汉唐诸儒于谱外,即韩愈亦不得列道之正传,而以濂溪、二程于孟子殁后千余年接传道学,朱子又得其统于二程。朱子及门人黄干等,力持此说,可称之为朱子版本。(李元纲与朱子为同时代人,其图以二程直接孟子而止。)

     

      朱子这个版本,其后虽有象山之直承孟子,阳明之尊陆抑朱,还有颜元、戴震等的攻击,但"历代遵守,由宋经元、明以至清代,如日中天。"6)康熙命李光地编修《朱子全书》(五十三年,1714)和《性理全书》(五十四年,1715)后,朱子版本"一贯流传,几成公认"7)。此前,熊赐履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着《学统》,增翼统、附统以广道统,但犹以周子、二程、朱子上接孔、孟而为道之"正统",故仍是朱子版本的底子。现将两个版本并为一图,以为讨论之方便。其中,凡为朱子版本所排除的,以方括号[ ]示之:

     

                            |-颜渊

      伏羲-神农-黄帝-------周公-孔子-| -子思-孟子-[董仲舒-扬雄-王通-韩愈]-周濂溪-二程(明道、伊川)-朱子??8

                                 |-曾参 [荀子]

     

      由这个谱系图示,我们不难得知,儒家道统观是从中国历史的了解中提炼出来的概念,它属于文化大范畴。它所指陈的基本意思,或说它所涵括的基本内容,昭然有四层:

     

      第一,中国文化的来路和源头。此所以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孟子上及三代尧、舜、禹、汤,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而朱子亦必还要在唐尧之前,将道统谱系始序往上追溯至伏羲、神农、黄帝。(9

     

      第二,中国历史文化大传统。这是自上古三代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至孔子的道统谱系所指陈的真实内容。这个传授系统,无人能反对,亦无可争议。连被称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20世纪中国现代化第一总设计师孙中山都明白无误地予以认同,说:"中国有一个道统、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相继不绝,我的思想基础,就是这个道统。"10)即批评宋儒道统思想甚力者,如东方美先生亦不反对由孟子开其端的"开明道统",说:"孟子认为孔子直承周公而独得其‘道统'之传,似乎并没有说错。"11)自伏羲以次相传至孔子是儒家道统的前半部,也是孔孟以下的来路和本源,它赋予了后者以历史文化整体论的背景和基础,这当然只是分解地说。若整体地说,前后一脉相承,如朱子所谓:"先生(二程)之道,即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之道。"12)而朱子之学亦只在传孔孟之道,如干隆时高邮王安国序王懋竑《朱子年谱》"朱子之学不明,即孔孟之道不着"之谓也。

     

      第三,孔子是儒家这个道统谱系中的承前启后的中心人物。这个承前启后,是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传承。以"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13)之"志于道"14)的自觉,孔子观殷夏所损益,追迹三代之礼,删定《六艺》,仁体礼用,仁智双彰,"尽人道之极致,立人伦之型范"15)。孔子不但是其前两千五百年历史文化积累的集大成者,守成者,也是上古三代历史文化的反省者,还是其下两千五百年历史文化演进的开新者。虽然,孔子未有道统之言,但他谓天之历数尧、舜、禹递相传授,亦实启发了孟子的道统思想。上古三代圣圣相传之道,因孔子而点醒,而显彰,而守而不失,绵绵常存。所以朱子说:"此道更前绍圣贤,其说始备。自尧、舜以下,若不生孔子,后人去何处讨分晓?"16"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17)其门人黄干承乃师之意说:"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生,而道始行。孔子、孟子生,(18)应当交待一下,近人讥评宋儒的道统观念,所据仅朱子版本,然此已忽视了宋儒道统思想尚有孙复、石介之说。朱子版本亦自有理据,乃以理学观念之进展为其哲学根基,此陈荣捷先生在其《朱子道统观念之哲学性》(《新儒学论集》第123-134页)一文中亦已辨明。先生认宗朱子,但牟先生则亦从哲学观念上疏通儒家道统,而以"别子为宗"判朱子。当代新儒家中最具现代性的巨子唐、牟、徐更以陆王直接孟子。朱子版本的权威性,在学理上和历史传承上,遭到了真正的理性的挑战。但本文之旨,不在比判各家道统思想,亦无意重排一个儒家道统谱系,而在发现隐藏在其中的文化意义,故文不纠缠于此。

     

      而道始明,此统之传,历万世而可靠也。"18)而孔子亦以至圣先师永为万世垂范、垂教、垂法。仪封人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19)太史公曰:此下"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孔子,可谓至圣矣!"20)中国历史文化的生存状态,从此由自在进入自觉。

     

      第四,孔子之前,道统与政统混而为一;孔子之后,道统与政统两分 。混而为一,道统于帝王;两分则正是文化观念之进步,自是道统独立于政统,中国文化确立了道统高于政统的绝大原则。"自道统之说行,于是羲、农以来,尧、舜、禹、汤、文、武裁成天地,周万物而济天下之道,忽焉不属之君上,而属之儒生。致使后之论道者,草野重于朝廷"21)。此一原则当自三代学术掌于清庙之传统来,此且不论。惟自此一原则之确立,"人道之大端乃在师统而非君统"22)。中国历史文化的根源和大传统所在,朝廷君权无与焉,孔孟之道始是根源的文化生命,是中国历史文化大传统的血脉。道统于师儒而不统君,亦即道统寄存于师统、士统、学统,寄存于社会。故此一原则,亦即素王尊于君权,师统、士统、学统尊于政统,社会重于朝廷,文化重于政治(文化标准高于政治标准)。

     

      由上,我们已完全可以说,中国的道统实即孔子的传统,或云孔孟之道、孔孟的传统。儒家的道统思想是以道统高于政统为特质的文化大观念。此下中国文化之以道抗位的传统则断然自此道统观念来,而显然以之为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撑。

                                      

    三、儒家道统观是一个意义蕴藏

     

      不管反对,还是认同,对上述道统谱系和道统观念的真实内容,我们将无可怀疑。通过此真实内容,则可以进一步发现蕴藏在其中的丰厚的文化涵义。

     

      第一,文化的自觉性,亦即自觉的文化意识,上面述过孔子通过对上古三代的系统反省将中国历史文化引领入自觉;而孟子的道统思想,其背后乃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历史哲学观念,这亦是对上古三代历史文化的大反省。孔孟的反省联结着他们对道的担负之自觉,联结着"天之历数"的使命感,这正是历史文化意识的伟大觉醒,两者一体存在,故孔子必曰"文不在兹乎",孟子必充沛"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23)之不可御气概。"孔子所云斯文在兹者,盖即指斯道而言也。"24)此下唐宋韩、朱诸儒以道慨然自任、新儒唐、牟诸子负道蹈海莫不皆然。中国的道统观念乃一自觉的文化意识,一旦确立或认同,即是中国历史文化意识之挺出、之贞显

     

      第二、文化的根源性,也就是道统观念内涵着文化的根源意识,根基于中国历史文化自身的来路和源头之意识,故朱子必于唐尧之前直溯至伏羲而止。或问:"韩愈《原道》以道统始于尧,子必始于伏羲者,何也?"费密答:"伏羲画八卦,太极开而道可演。神农教耕稼,民生遂而道可明。黄帝制冕服,礼乐兴而道可阐。道统之原,实基于此矣。吾固系三圣于唐尧之上者,述朱子之意也。"25

     

      第三,文化的持续性。道统谱系本身就是一个世代相传的文化链。"何谓统?统如丝然,缣縂绵络,而无断可续也。"26)这是一个天长地久、永不终止的文化链。费密《统典论》以道脉称孔子的传统,说:"孔子欲先王政教行之于万世而无斁(yi)也,乃以为《六经》传之,绵绵永存为道脉也。"27)所以道统的观念也就是中国文化持续不已,绵绵永存的观念。

     

    第四,文化的中心性,宗骨性。儒家道统观以整体论为背景,这当然并不能因此说,中国道统等于中国历史文化之全部;但儒家道统思想旨在为中国历史文化之整体确立一中心、一宗骨,却是没有问题。李元纲"传道正统"、黄干《朱子行状》"道之正传"、熊赐履《学统序》"统者,即正宗之谓"云云,意均甚明。"正宗"或称"大宗"。熊氏谓"孔子道全德备,为斯道正统之主。若颜、曾、思、孟、周、程、朱八子皆躬行心得,实接真传,乃孔门之大宗子也,故并列正统焉。"事实亦然。只要你无法否认前述儒家道统思想观所涵括的内容的真实性 ,只要你无法否认儒家思想是中国学术的骨干、中国文化的中心,亦将无法否认儒家确定的自伏羲至孔孟及以下的道统谱系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中心和宗骨。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