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史家之妙思 鲁迅之悠远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1-02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指数:★★★★★☆

  ■网友点评:这本书还原了一个不高不低、不远不近的文艺界斗士鲁迅,让我们看到真实的鲁迅神话是如何形成的,展现了他道成肉身的完整过程。没有大呼小叫的力捧和附会,史料的平正与翔实,唤起了连当事人当时都被蒙蔽或者遗忘的某些记忆,使这本“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充满了理性与感动的力量。

    在中国,鲁迅研究是显学,而且是显中之显。几十年间,各种门类的研究著作层出不穷,汗牛充栋,似乎无可穷尽。

    细察后会发现,很多研究是重复的。不过,所谓重复是针对研究题目而言,比如“鲁迅与左联”这样的题目,一做五六十年。研究成果呢,却是云谲波诡。时代风尚之不同,文艺政策之不同,使得这门显学很像鲁迅诗句描述的情景,“城头变换大王旗”,颇具摇曳生姿之态。

    就拿鲁迅的传记来说,七七八八算下来,总有近百种有点影响的传记了,但是,直至2007年的年底,仍有朱正先生呕心沥血,重修鲁迅全传,通读完毕,仍让人感觉新意迭出,传主形象愈加丰满,接近真实。

    于是设想,鲁迅研究领域,不妨增添一个分枝,就是对研究的研究,比如,来做一本“鲁迅传记”的传记。鲁迅传记几十年走过的历程,很像一个人历经童年、青年、壮年,也有喜怒哀乐、生老病死,将其不同年龄的横切面———亦即中外不同年代正式出版的鲁迅传记细分比较,研究它们的变幻轨迹,说不准有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假如真有这样的工作,我希望引领这一学科的,是朱正先生。

    朱正先生很年轻即投身鲁迅研究,二十五岁出版《鲁迅传略》,获得好评。近五十岁时,有感于许广平所著《鲁迅回忆录》“书中说的许多都与事实不符”,以极大的学术勇气和刻苦考订的学术精神,刻苦著述《鲁迅回忆录正误》,可视作他个人创作的第二本鲁迅传记。随后,他又几乎是重写了一遍《鲁迅传略》,“说是修订,其实旧本中的段落保存下来的不多,字数从旧本的十万增加到二十万。”再算上眼下这本《一个人的呐喊———鲁迅1881-1936》,朱先生正式为鲁迅做传,已有四次。这还不算他曾经主持编写过的《鲁迅图传》、《周氏三兄弟》等。

    四番修传的经历,以及其中的甘苦,可想而知。依他自己温润中和的话讲,“我希望现在写的这一本能够保存下去。它比起我原先写的各本,进步是明显的。这进步首先要归功于时代的进步……再就是学术界的空气意识形态的色彩,有所淡化,实事求是的态度,有所增加。”

    具有如此宝贵经验的鲁迅传记作者,目力所及范围尚不多见,所以我说他是担负“鲁迅传记”的传记这项工作的最佳人选。经验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还具备胜任这项工作所必须的优秀学术品格。他做编辑出身,参加过现仍通行的十六卷本《鲁迅全集》的编注工作,严谨作风自不待言。从《一个人的呐喊》来看,真可谓无一句无来历。甚至,有来历还不够,还要去怀疑、修订、反复印证这些来历。与此同时,他又脱离了编辑惯有的只抠细处、缺乏大局观的习气,他有责任感,还有史家的广阔视野。比如在《一个人的呐喊》中,他对近年来争议颇大的“兄弟失和”等周家私事,只是证据充分、令人信服地点到为止,并未过多盘桓。

    朱先生写完这第四本鲁迅传记后说,他前边几本“没有一本是能够保存得下去的”。照此推理,我们之前所看的很多鲁迅传记,恐怕也价值甚微,而我们曾经为之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说来不免懊恼。不过,没有一哪来二,没有前边那些童年版、青年版的鲁迅传记,也就没有今天壮年版的《一个人的呐喊》。有了它,我们才更有理由期待更新更好的鲁迅传记,以及鲁迅传记的传记尽早诞生。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