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国宝”汉碑亟需抢救 “鼻祖”字体现状堪忧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12-24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国宝”汉碑展示中华文化魅力与神韵

     

      日前,一项以“哪些中国文化元素应融入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为题的网络调查结果公布,从排序上看汉字及书法位居第三,排在了四大发明、长城之前,由此可见汉字及汉字书法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然而对于这个结果,曲阜师范大学书法系教授李开元却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书法如此受关注,作为今天字体‘鼻祖’的‘国宝’级文物,汉碑保护却没得到应有的重视,实在令人遗憾。”

     

      作为学者,李开元教授多年来一直关注汉字书法文化的研究与探索。记者在他的引领下来到泰安、邹城、曲阜等地,浏览了一些散见于庙宇、古墓、造像、经幢、崖壁上的汉碑,对这些祖先留下的珍贵“古籍”,李开元视若珍宝。他说:“汉碑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中华民族在汉代形成,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也形成于汉代,而汉碑则承载着古代政治、思想、历史、生活、艺术等多方面文化信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展示出中华文化文明的魅力和神韵。”

     

      众所周知,中国文字史历经从甲骨文、金文、篆字到隶体、楷体等多次变化,汉碑文字展现了由篆体到隶体的过渡与隶体字的风采,成为中国文字史上影响重大的转折,是“今体”鼻祖。汉碑书法在中国书法艺术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堪称书法领域的一次“伟大的革命”。

     

      作为中国书法的“源头活水”和重要构成部分的汉代书法,很早就在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国家传播和发展。在中国书法的影响下,日本诞生了“日本书法”,今天日本书法爱好者约占日本国人的四分之一。近代以来,在欧美欣赏与学习中国书法者与日俱增,并影响到西方美术与设计等领域。随着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提升,近年来国际上涌起“汉语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学习、研究汉字书法,其世界意义日趋凸现。记者在曲阜了解到,众多外国史学家、考古学家、书法家及游客曾到这里对汉碑进行考察、研究与欣赏。有些日本的导师把书法博士毕业典礼,也安排在曲阜孔庙的汉碑存放处举行。

     

    汉碑保护现状堪忧

     

      专家告诉我们,广义上的汉碑,今有100多种,但是或已残缺,或无原石而仅存拓本。而严格意义的汉碑,至今仅见十余种,50多块,大多集中在山东省境内。目前,汉碑的危险处境日益加剧。在曲阜,记者亲眼看到,李开元教授曾抱住残缺的汉碑,痛哭失声。

     

      究其毁坏原因,儒学文化研究者李景明教授说:“主因是自然与人为双重夹击。环境污染造成空气、雨水中的含酸成分不断增加,酸雨与有害气体加剧了对汉碑的侵蚀和损坏。一些崖刻和石碑至今仍暴露在风雨之中,任凭风吹日晒、雨淋水冲。即使那些存放在室内的汉碑,因为没有相应保护措施,同样受到有害气体的侵蚀。”

     

      李开元介绍说,汉碑在遭受自然侵蚀的同时,也受到过人为的毁坏。近年来,汉碑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危险。为了获得用于出售和“利益”交换的汉碑拓片,过多捶拓,造成了汉碑的损伤;为吸引游客、增加经济收入,有关部门将当地汉碑搬出陈列,本已“脆弱”的汉碑被拆来挪去,特别是拆装那些镶嵌在墙壁中的汉碑,其损伤程度可想而知;汉碑被集中陈列后,又无任何保护措施,置于室外的风吹雨打日晒,放在室内的也在遭受酸蚀风化。更有甚者,拆迁时连原有的玻璃护罩都未重装。有的地方为了吸引上级与外地的“注意”,以获得更多利益,只是空谈“建设汉碑博物馆”等美好设想,却不采取可行的抢救办法。

     

      在曲阜师范大学书法系近日举办的座谈会上,众多专家、教授呼吁:保护汉碑这一宝贵文化遗产,应行动起来,采取得力措施,抢救将要灭绝的汉碑。

     

    汉碑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

     

      如何抢救汉碑?曲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新生教授认为,要强化“抢救汉碑”意识;增加保护经费,克服人力财力的限制;借鉴发达国家文物保护的经验,采用高科技保护手段;恰当解决汉碑经济开发与汉碑保护的关系。汉碑保护的重中之重,是应该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通过申报“世遗”,推动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提高和强化对汉碑价值、汉碑保护重大意义认识,进一步强化汉碑抢救与保护意识。同时,激活与凝聚国内国际的力量,获得汉碑保护的人力、财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就营造保护汉碑社会氛围的问题,李景明教授从保护文化生态使汉字书法不被冷落与舍弃的视角,谈出独特的想法。他说:“在传统社会里,书法曾是文人墨客的诗意行为,并逐步形成国人代代相传的文化生活样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血脉的基本元素。然而目前汉字书法离国人渐远,表面上看在书画界仍旧‘欣欣向荣’,其实已基本上离开了大众生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学校都设有书法课;70年代改为描红;80年代以后描红课也被取消。最近,我们曾了解青少年学习书法状况,我在一所中学里连续问几个成绩不错的学生,他们连‘文房四宝’都回答不全。随着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如今绝大部分青少年已不容易培养起对书法的认识和兴趣,连职业人士恐怕也只在签名时偶尔用笔,而且多是硬笔而非毛笔。在有的地方,连写春联也由手写改为机器印刷。”

     

      专家们认为,只有使汉字书法回归大众文化血脉,让更多的人感“兴趣”,才能营造起保护汉碑的社会氛围。

     

     

     

    汉碑书法一直为海内外书法界所重视。戴冰摄

     

     

     

      《曹全碑》(局部),又名《曹景完碑》。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立。明万历初陕西郃阳莘里村出土。此碑为汉碑中极负盛誉者。(资料图片)

     

     

     

      《汉三老讳字忌日碑》(局部),东汉建武年间(公元1世纪)立,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浙江余姚出土。(资料图片)

     

     

     

      《史晨碑》(局部),传为东汉蔡邕书。碑文记载春秋时鲁相史晨祀孔子的文章。《史晨碑》为著名汉碑之一。(资料图片)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