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孙悟空:“土生”乎?“进口”乎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12-21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孙悟空“进口”说演化为“混血”说

     

      关于《西游记》孙悟空的来源,胡适“疑心”是印度进口的,和鲁迅的“土生”无支祁说,在二十世纪之初曾有过一场笔战。这可算作第一代交锋。后来著名梵文学者季羡林教授多次在其作品中称,孙悟空的原型来自印度教的《罗摩衍那》史诗罗摩大神的信徒神猴哈努曼。另一位著名教授,中国小说、戏曲的研究员,也通梵文的学者吴晓铃,则在19581期的《西游记和罗摩延书》一文中,反唇相讥,引经据典,予以反驳。这可谓是第二代的论争。二十一世纪以来,这一论争并未中断,又流行季羡林教授的“混血”说。这一论点实际支持了“哈努曼是猴行者的根本”的“假定”,“原型”仍是来自哈努曼,只是稍加上一些“本土”色彩罢了。其实,任何一种文化的吸收和引入都会有变异,即融入本土化的“基因”,这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关键仍是有没有哈努曼的基因。

     

      吴晓铃教授的主要论点是:佛经中简单地提到过《罗摩延书》(即《罗摩衍那》)的故事,但是作为一种“释典文学”引入得支离破碎、改头换面、涂上了佛教色彩。教授援引了佛经有关的段落后称,佛教把婆罗门教视为外道,从其中难于了解罗摩大神的神话和其崇拜者神猴哈努曼的故事的原委。因而他认为,古代中国知道《罗摩延书》的人极少,而且难于了解故事细节;《西游评话》的说书人和《西游记》作者吴承恩都没有机会接触《罗摩延书》的机会。因此,哈努曼和孙悟空二者尽管有相似之处,但不能说它就是印度猴子的化身,中国猴子自有他的成长历史。教授最后引鲁迅的明确的观点:“……由我看去,1. 作《西游记》的人并未看过佛经,2.中国所译的经论中没有和这相类的话。3. 作者——吴承恩——熟于唐人小说,《西游记》中受唐人小说的影响的地方不少,所以我还以为孙悟空是吸取无支祁的。”教授说鲁迅的这个看法是非常正确的,他的《西游记和罗摩延书》一文只是给鲁迅先生的看法做了一个注脚。

     

      不能否认,在东南亚“印度支那”一些国家,《罗摩衍那》的神话流行,因为婆罗门教早于佛教传播到那里,罗摩大神受到崇拜,其弟子哈努曼也就随之而去,原汁原味径直搬入。如泰国有一个《拉玛坚》,就是《罗摩衍那》的故事,里面的哈努曼神猴,自然是完全的进口货。顾名思义,西方学者和尼赫先生本人都认为,印度支那是中印两大文明体系的交汇点。在宗教文化方面印度的影响更多一些,佛教之前就已传入了婆罗门教,后来上座部佛教才逐渐占据统治地位。而从中亚北方传入中国的只有佛教,现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婆罗门教和罗摩大神的故事直接影响中国。没有罗摩信仰的传入,只“接纳”哈努曼,那倒真成了俗语所说的“山中没老虎,猴子成大王”了。如果能证明婆罗门教罗摩神话故事确在古代对中国有重大影响,哈努曼就自然会随之“进口”,进口说就容易使人信服了。直到玄奘西天取经的唐代尚未有记录罗摩大神伟绩的佛教文献,罗摩信仰属“外道”,佛教自不会着力宣扬。有的学者将几部佛经“疑似”之处拼凑出一个罗摩故事和哈努曼来,并给人一种颇有就是佛经不重要论述处也有“一句顶一万句”的感觉,并且主导着当时思想意识潮流,这似乎也不符合历史实际。如吴晓铃教授所说,《罗摩衍那》的故事只是近代才为较多的人所知。

     

      中国古代从印度佛教文化引进颇多,问题不在于中国多引进或少引进一个哈努曼的问题,而在于史实。“疑心”、“假定”、“不会不”这些主观臆测是不能立论的;如能对鲁迅和吴晓铃教授的论点能够提出站得住脚的反驳论据,这个争议自然迎刃而解。当然,研究孙行者这个形象的发展和历代创造加工过程,特别是吴承恩的创作根据,也是澄清这个争议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少学者做出很有成效的努力。世界各地猴子故事很多,就是佛经里猴子故事也很多,婆罗门教《罗摩衍那》的神猴哈努曼形象只是最著名的一个,但也不能说它是一切猴子故事之源。又如,龙是中国的先民的图腾,一种想象的神威动物,自有古老的历史。后来随着佛教引进来了龙王(一种善类蛇神),也被翻译成“龙”,但二者迴然不同。有的学者混淆二者,称中国和印度文化都是“龙”的文化,似乎难于轻易为国人苟同。随着《西游记》研究的逐步深入,对孙悟空的来源,二十一世纪总会得出一个为多数人信服的中肯说法。

     

      值得注意的是,哈努曼和孙悟空是两个截然相反的形象,越比越不一样。兹将二者做一对比,以供各位有兴趣者剖析。

     

    哈奴曼与孙悟空的差异

     

      根据金鼎汉教授翻译的《罗摩功行之湖》(198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译自《罗摩衍那》现代印地文版)有关哈努曼的章节.又读了一下《西游记》,作个比较,以证实哈努曼是否是孙悟空的“背影”、“根本”、“原型”或“化身”。在对照过程中.我发现二者在身世、形象、气质、思想、行为各个方面均不相同,越发觉得二者风马牛不相及了。

     

      出生各异

     

      哈努曼是印度教风神与一个被咒诅下界的仙女偷情所生,是风神的 儿子,神的后裔。孩童时天地雷神因陀罗曾发雷电击他,使他跌在岩石上边,摔坏下巴,因而又被称作“大颔猴”。众神为平息风神,允诺哈奴曼将永不为雷电所伤,战斗中永不会死,可谓是一个生就的战神。

     

      孙悟空是花果山一仙石产的石卵,受天真地秀、日月精华而孵出的石猴.是一妖怪。为求长生不老,求仙问道,学得变数武功,在阎王老儿那里勾销了生死簿,恃本领高强,自立为王.登上花果山水帘洞宝座。

     

      身世不同

     

      哈奴曼却不是什么王。吉什金塔猴国的国王是妙项,他是一名大臣。妙项的哥哥 波里曾以暴力篡夺王位,哈奴曼坚定地站在妙顶一边,协助罗摩大神恢复了妙项的王位,与罗摩结成挚友,取得大神的信任。在消灭十首魔王罗婆那后,班师回朝时,哈奴曼对妙项仍然忠心不渝,向他表示,“前一时期,我离开您,前去侍奉罗摩。现在我们要回猴国中去,我仍旧跟随您,当您的奴仆!”只有在妙项劝他随罗摩去阿瑜陀,日夜侍奉罗摩大神后.他才欣然离去。哈奴曼可谓忠君的典范。

     

      忠贞虔诚的哈努曼

     

      史诗《罗摩衍那》是印度教的一部宗教经典.颂扬天神罗摩降世除恶扬善的功行及其所树立的伦理道德的典范。罗摩是真理和正义的化身。哈奴曼心中唯有罗摩,为其而生,为其而死,是罗摩的虔诚信徒和奴仆。从结识罗摩起,因其无限虔诚,就得到罗摩的信任,先派他去楞伽岛给他的爱妻悉多传递信息,后在战争中冲锋陷阵,火烧楞伽岛,成为勇猛大将军。在多次危难关头,他默念罗摩的名字,立即逢凶化吉,他的力量全部来自罗摩的神力。他手持大钢锤,可力举大山,跨越大海,有无穷的力量。纪念罗摩除魔“十胜节”民间舞台演出中,特别突出哈奴曼的朴实忠厚、尊守纲常、敬仰罗摩、无限虔诚的圣者形象。他的心中只装有罗摩夫妇。在宗教图像中.在与罗摩一起时,他或一旁合十跪立,或双手敬触其双足,或站其背后掌扇。正是由于哈奴曼对罗摩的无限信仰和虔诚,效力罗摩天神的降魔圣战,哈奴曼也成为神灵,受到膜拜。哈奴曼神庙、神龛在印度各地比比皆是,人们合十敬拜,祈求力量、智慧和佑护。哈奴曼的故事以他随罗摩回都城阿瑜陀就王位,忠心侍奉,不断向左右宣传罗摩功行而告终。哈努曼也被视为战神,很可能是古代印度某一部落种群崇拜的图腾。

     

      一个十足的造反派

     

      孙行者的行为性格则截然相反,完全是一个现存世界的叛逆者。花果山成王后,被天界招安当了弼马温还嫌官小,大闹天宫,甚至想与玉皇大帝争王位,要求“轮流坐庄”,闹得玉皇无术,不得不请如来救驾。他把如来也不放在眼内,斗法失败,才不得不皈依,以后当面还不时出言不逊。如来把他也视为妖魔.不过见其神通广大,“收个徒弟,入佛门来”。与菩萨平起平坐,对其他天神则从不放在眼下。他自称“无法才皈依”,去保佑唐憎西天取经,路上还得靠紧箍咒来束管。他终究是一个被降服而不服气的妖魔,无虔诚可言,虽然最后成了“正果”,但仍旧成不了神,受人膜拜。孙悟空是一个身躯小巧,能量极大,机智锐敏.诙谐风趣,玩世不恭的讽世者和叛逆者的形象。正是由于这一点,孙悟空成为中国人家喻户晓和喜爱的形象;人们可以借他建游乐场,却不会为他造庙。《西游记》本不是宗教经典.而是假借唐玄奘西行取经民间流传故事,在此基础上,创作的一部神怪传奇小说,抨击当时明朝腐败的封建社会制度。虽说故事事关佛教,但也涉及大量的道教和民间信仰和中国整个神灵体系;内中褒贬不一,因为抨击是全面的当时黑暗的腐败社会,佛教也没能完全幸免,玄奘的形象也受损;但这是个艺术形象,与历史真实人物无关,不应硬要扯在一起。

     

      形似而非神似 

     

      哈奴曼与孙悟空都是猴子,除了这一点形似之外,神似是根本谈不上的。几年前,在德里大学中文系的一次中印文化讨论会上,有人提出了孙悟空与哈奴曼的“血缘”关系.当即有人反驳说.孙悟空像个“泼皮",绝不能与哈奴曼相提并论。一个是神,一个是妖,印度人也发现了他们之间的巨大差异。孙悟空与哈奴曼之间的巨大差异,恰好证明中国古代没有把哈奴曼的形象照搬或哪怕是部分地移植过来,没有受到《罗摩衍那》的直接影响。《罗摩衍那》和《罗摩功行之湖》译成汉语,更多为人所知,不过是近年的事。佛教与印度教确有相互排斥的一面。佛教的传入中国就把被视为“外道"的印度教排斥在国门之外。印度教的猴神哈奴曼又如何化身其中? 佛教纳入的印度教神灵总要改变其原有的地位和品性,才能成为佛教的一部分;如不加区分,相互混同,不但谬误而且会使双方都感到被亵渎。中国同印度确实有着两千年的文化交往,印度来中国的人数加起来也不会少,但是古代的文化交流主要通过佛教,而且主要通过西域进行。毕竟路途漫长艰险,直接来往人员较少。八世纪起,佛教在印度开始衰败,十世纪伊斯兰教在中亚和南亚开始传播,十二世纪佛教在印度本土几近绝迹。这些历史发展都影响了中印文化,特别是宗教的交往。中印两国因为有两千年交往史,“伟大哈努曼的故事不会不传进中国”的说法则显得颇是一种主观臆测了。

     

      据说,世界上不少国家和民族都有猴子的故事,当然源于《罗摩衍那》的哈努曼是传播极广的一个,但他也不会影响其他猴子故事的发展。孙悟空的艺术形象是怎么产生和发展的,吴承恩又是怎样创作《西游记》的,我国一些学者已做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孙行者的真容一定会大白于天下。

     

    孙行者的艺术形象和影响不可低估。释、道、儒三家都做出了有利自家的评说;有的学者称孙悟空是反腐败的英雄等等,高见不少,见仁见智。作为一个不偏不倚客观公正的现代人,回眸历史,冷观孙悟空形象,稍事品味,眼前顿觉一亮,不得不赞佩愤世嫉俗的吴承恩在16世纪竞写出了全面抨击腐败封建社会,反对君权、神权,劲吹自由、民主、人权、平等之风,打出造反义旗,这是何等难能可贵啊!中国今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直接得益于孙悟空的这种精神力量,它是推动中国社会大变革的精神催化剂。真可谓“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