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韩国"争遗"让人反感 要珍惜身边的文化遗产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12-19 00:00于哲学网发表

 

 



      近来韩国在“争遗”方面学术界和民间的异动,如“端午祭”之争、“风水”申遗、拟议中的活字申遗,甚至据说连汉字的发明权、孔子和李时珍的国籍等也要争上一争,这不能不引起中国国内强烈反响乃至反感。

      这种反响或反感的心情自然可以理解,不过话说回来,韩国这种以“抢注”为核心的文化遗产态度,是不是可取?事实上他们的这种“急吼吼”已引起中国、日本等许多国家民众和学术界的反感和抵制,效果是不理想的。而且这种把一切都归功于自家祖宗的做法,韩国不是第一家,比如前苏联,就曾把从坦克到火箭的许多军事发明的“第一”硬生生拉扯到自家。

      更何况,文化遗产是否存在,是否得到保护,关键不在于口实,更不在于人家,而主要在于自己。比韩国人的口舌之快更应关注的,原本就是自己身边的文化遗产。

      不错,印刷术是中国发明的,但传统的雕版、套色雕版印刷由于成本高昂技术复杂,无法在本应有用武之地的古籍经典印刷中大显身手;经史子集是中国的传统瑰宝,但能读懂这些典籍的人在减少,能深入浅出而不走样地诠释他们的学者、著作更如凤毛麟角,与之相对的,则是不负责任的戏说和似是而非的文化快餐大行其道,学校课本里古文、历史和传统文化所占比重明显下降,许多青少年只能从架空小说和影视作品里了解到几个零星的历史人名,和一些荒腔走板的传统花絮;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珍宝,但中医的教育和传承已面临断代窘境,许多流派和验方面临失传,甚至中医本身也正饱受是否“伪科学”争议的困扰。一方面身边这些文化遗产岌岌可危,一方面却和人家为“争遗”惩口舌之快,这不是自相矛盾的事么?

      不错,春节是中国人的,端午、重阳、中秋、清明,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可是到了今天,这些传统节日除了休息娱乐,究竟还有多少传统元素可言?当然还有一些,比如春节的团圆,清明的扫墓,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但不可否认,这只是这些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遗产中,几个有限的零光碎羽罢了。当韩国人拿出成套而且有广泛群众认同的“端午祭”形式时,我们究竟应该为了这些文化遗产的归属权和人家吵个面红耳赤,还是应该认真反思一下,这些本属于自己、就在自己身边的文化遗产,究竟被自己不经意间忽略和挥霍了多少?

      不错,中国是文明古国,地大物博,文化名城众多,但在这些年的城市建设中,大批老建筑、老街区无可奈何地消失,甚至连敏感的摄影家都来不及记录下它们最后的痕迹,还有些古迹、文物虽未消失,却在“整旧如新”的外行改造中面目全非,失却了文化遗产应有的本来面目。这样令人痛心的事情,至今仍不时发生在你我身边。一方面对身边的遗产不加顾惜,任由颓废消失,一方面和人家为了纸面上的遗产名分争得头破血流,这难道是正确的对待文化遗产态度?

      文化遗产是一种积淀、一种事实,它生于斯,长于斯,是任何口舌、任何文字所不能剥夺的,唯一能让它们离你而去的,是你自身的漠视、短视和叶公好龙。“争遗”非不可为、不应为,但更可为、更应为的,却是关注自己身边的文化遗产,切莫让他在不经意间泯然消逝。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