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李汉秋:重视传统节日 标志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12-11 00:00于哲学网发表

 

 



    12月10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协节会委员会主任李汉秋做客新华网,就如何守住中华传统节日,如何传承并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和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李汉秋委员认为,这次节假日调整方案显示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更重视传统节日。中华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活的现象、活的形态。弘扬传统文化,首先就应该重视传统节日。这次我们把四个传统节日作为法定节假日,是我们重视传统节日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这些年来,我们越来越重视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这次是一个里程碑,体现了我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标志着一个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一个民族对传统文化的自觉。一个很自卑的民族,它对自己的文化就不尊重,包括对自己传统的节日也不会很珍视,有自豪感的民族,对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民族节日都是很尊重、很自豪的。

    最近大家都在学习十七大的报告,十七大报告里面讲到文化的时候讲到四点,第三点专门讲到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因为传统节日的意义是很多的,我围绕着这句话来讲。它是弘扬中华文化的一个最佳方式,也是最贴近老百姓的一个途径。都要过节,都在过节,中华文化怎么弘扬?我们通过过中华的传统节日,就是在弘扬中华文化。中华传统节日是千百年来逐渐形成的,是积淀了中华文化的价值趋向、中华文化的精华,它是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感情、民族精神的一种集中体现。我们这样重视自己的传统节日,就是在弘扬中华文化。

    李汉秋阐释四大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李汉秋说,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是在农耕社会中间形成的。农耕社会是一种自然经济,特别重视天人的关系、人和自然和谐的关系。我们传统节日基本上都是按照气候等设置的。春节是人类社会、地球的一个周期,地球围绕太阳一个周期是360多天,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自然周期,是一个自然的段落,形成一年。所以年是一年的开始,也是春天的开始。到了清明,清明是迎接春天,提醒人们春耕、春种的一个季节。端午是备夏,夏天来了,各种细菌、微生物也都是很繁盛的时候,所以迎接夏天要做好卫生工作,这是一个迎接夏天的节日。中秋是庆祝丰收、收获。

    清明最重要的是祭奠已故的亲人和祖先,祭墓是一种很重要的方式。现在中华民族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越来越强的情况下,这些年由祭祀家人、祖先又到祭祀先烈。我觉得现在更应该提倡更大一步,从纪念先烈扩大到乡贤。爱国家首先应该是从爱家乡开始,而家乡的历史、家乡山川的灵魂是历史上这些乡贤。所以清明是中国人很根深蒂固的一种家族、乡亲、爱国、爱乡土的文化含义。

    端午最早是水边的民族迎接夏天,后来加了很多人文的故事、人文的文化内涵,流行最广的是纪念屈原。在端午这天,龙舟也好,粽子也好,都是跟纪念屈原相联系。我觉得屈原是值得我们纪念的,是中国第一个伟大诗人,也是中华民族气节、爱国精神、民族观念,在屈原身上都体现的比较充分。

    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一种诗意的感受,中秋是月亮最圆的时候,因为从月亮想到人间,秋天又是丰收的季节,所以中秋节成为团圆的节日,成为庆丰收的节日,这种团圆意识是民族凝聚力的一种表现,这对我们民族的团结、国家的团结、整个华人的团结都是非常好的、基本的一种精神元素。所以中秋节的文化意义也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可。

    复兴传统节日既要注意民族性也要具有时代性

    李汉秋指出,对于传统节日一方面我们要保持民族性、传统性,另一方面要吸收时代的精神、时代的交往方式,使传统节日发展成更加符合青年人及全体人民的需要。

    李汉秋说,我们现在比较自觉的吸收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这就包括了西方节日的一些优点。西方进入工业化、现代社会时间比较长了,在交通、社交比较频繁的情况下,形成群体性、狂欢性的活动比我们多走了一步,我们的节日是农耕社会形成的,更重视家庭的团聚。现在社会越来越开放,社交越来越发达,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在发展。我们有些传统节日是带家庭性的,有些传统节日本来就是社会性的。比如说元宵节,元宵节从古以来就是与民同乐,它不是家庭性、家族性的,不是强调家族团圆。元宵节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间是最富有狂欢气息的节日,在一些地方大家全部出动、行进式的进行表演,前年我到晋中、福建的莆田地区看到的元宵节,民间活动是非常盛的,光是灯就有各种各样的,活动是全民性的,气氛非常热烈。像这样的节日我们就可以更加注重狂欢的性质,增加社会参与的性质。

    李汉秋呼吁要以创新精神发展传统节日

    李汉秋认为,创新不仅是民族进步的一种灵魂,也是民族节日不断发展,保持生命力的重要条件。传统节日总的来说,它的基本基因、基本元素一定要保护好,不能丢失,不能变异。比如七夕节过去有时候叫女儿节,它特别注重七巧,就是学天上七仙女的手巧,要做女红、编织。现在让许多女孩子去做女红和编织是不太可能的,但是七夕所蕴含的牛郎织女的爱情关系、情侣的关系,这个是永恒的。在今天人们仍然需要有一种健康的、积极的爱情观,牛郎织女对爱情的忠贞、对爱情精神的追求,在当时不仅是很积极、很健康的,而且是很很超前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样的爱情观重视精神、重视文化、重视爱情的忠贞和长远,是很健康的,也非常适合今天人们对爱情的精神需求。所以我提倡从七夕中间提炼出爱情主题,把它发展为中华的情侣节,这本身就是在创新、在发展。

    李汉秋:理想的状态是七大传统节日都放假

    李汉秋认为随着社会发展,理想的状态是七大传统节日都放假。

    李汉秋说,从除夕开始甚至更早一点,一直到元宵节都是过年的时间。现在我们国家的有关文件已经明确了七大传统节日,在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就是2006年公布的,里面就有六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到了去年9月份,国家“十一五”期间文化发展纲要,把元宵节也加进去了。理想的状态是七大传统节日都放假,但是一个国家节假日总量的多少跟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程度应该是相适应的,现在的节假日总量有一个控制,这次节假日总量是增加了一天,有三个节日增加进去了。等社会发展到更好、更高的水平,节假日总量可以再增加的时候,我想其他三个传统节日也会放假。

    李汉秋建议将农历四月初二设为中华母亲节

    李汉秋在访谈中说,我们应该有植根于自己民族文化土壤上的母亲节,他建议将孟母生孟子那天(农历四月初二)设为中华母亲节。

    李汉秋说,我们中国的节日体系有中华民族的特点,有我们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渊源。除了刚才讲的七大传统节日之外,要考虑三大人伦主题节日。人伦关系很多,但是有三个是最重要的,就是母子关系、夫妻关系、师生关系。三大人伦主题节日,我们过去传统节日都是综合性的,都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单项主题性的,比如说母子关系母亲节,夫妻关系七夕节,师生关系教师节,所以很多人需要过这种单项主题的时候就过西方的节日,因为我们自己没有,这对于中华文化来说是很不利的,对于中国人复兴振兴中华文化、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方面这是一个缺失,是一个空白,我们要填补这个空白。

    依托2008年北京奥运让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李汉秋认为,通过奥运平台向世界宣扬、传播中华文化,应该优先考虑的就是和2008年有关系的的中华文化。我想到两个契合点:一个是2008年8月8号开幕,8月7号是中国的七夕节。这是千载难遇的机遇,我们一定要利用好。在8月8号开幕之前,各国教练员、运动员、媒体都来了,那么多人到中国来,看什么?让他们看看我们中国的七夕节,看看我们中国的情侣节,让大家来看看我们牛郎织女的风采,这是很好的事情。年轻人都是爱过情侣节的,中国的情侣神韵让他们领略领略,把过中国情侣节的一些情况通过媒体传播回去,那中华文化就走向世界。

    明年的中秋节正好是残奥会举行期间,残奥会特别讲人文关怀,中秋节就是讲人情、讲温馨的节日,让残奥会的与会者都来过过温馨的、讲究人间温情的中秋节,这是多好的机会。所以我们应该很好的珍惜这个机会,把这两个传统佳节给办好,让中华文化在世界上有一个影响,能够走向世界。

    李汉秋的传统与执着

    1939年4月生于福州市的李汉秋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连续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同时担任中国《儒林外史》学会、关汉卿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伦理学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分会的顾问,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多年来,他一直坚持不懈地为传统文化鼓与呼,产生了较大影响。

    李汉秋教授积极重视支持并多次参加全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学术研讨会,或作报告或做指导。许多学校以他主撰《新三字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他于1994年春,在全国政协八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编写新三字经的提案,《光明日报》3月8日刊登后社会反响很大。8月7日《光明日报》全文发表《新三字经》,8月8日台湾中央社发稿后,台湾各大报发表评论,认为是代表大陆的新三字经。国内十几家大报转载,钱学森、黄汲清、马玉涛等一批老同志来信表示赞赏。科学出版社1995年3月初版,2002年3月修订重版。该书引发全国的“新三字经热”和少儿德育图书热。

    2001年,为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方略,他协同王殿卿教授主编出版了《修身·立业·治国——中华德治思想录》。2003年3月底,他应邀参加李长春、刘云山同志主持的座谈会,向新一届中共中央负责意识形态的领导人,面陈如何以整个意识形态体系、整个文化建设支撑道德建设的建议……一直到今天,他为传统文化鼓与呼仍没有停止。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