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李自成遇害洪江罗公山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12-10 00:00于哲学网发表

 

 



      一、罗翁山简介

      洪江(九七年黔阳县改洪江市)罗翁山,位于湖南省洪江市东北面。《水经注》中称之为龙桥山,后称罗公山。现通常称作罗翁山或八面山,属雪峰山脉。山脉最高点苏宝顶海拔1934米。据《湖南名胜志》记载:“罗公山周回五百里,绝顶有池,广数十里,此为兵家必争之地”。罗翁山按照当地人的口音又称罗孔(空)山,离黔阳(今洪江)约一百二十里左右,古时是通往洞口的必经地之一。

      笔者针对《黔阳县志》及《明史本末纪事》记载中所涉及的罗公山进行了为期七天的实地考察和核实,经考察后确定李自成屯兵于罗公山桃冲(总指挥所在地),殉难于黔阳罗公山血塘背,葬于罗公山山背莲花地。
     
      二、历史文献

      历史上最早记载李自成殉难事件的是康熙五年(1666)编的《黔阳县志》:李自成“留屯黔阳……部贼亡大半,然尚拥众十余万,乏食,遣贼将四处抄掠,黔阳四境鸡犬皆尽,川湖督何腾蛟攻之,自成营于罗公……食尽,逃者益众,自成自将轻骑抄掠,何腾蛟伏兵邀之,自成大败,杀伤几尽,自成以十数骑走村落中求食,村民皆筑堡自卫合围……自成左右格开,皆陷淤泥击之,人马俱毙……截其首献腾蛟……李过闻自成死,勒兵随赴,仅夺其死,灭一村而还”。
      
      顺治年间成书的《明史本末纪事》记载:“大清兵既定三秦,下河南入楚取荆襄,李自成南奔辰州将合张献忠;献忠已入蜀,逐留屯黔阳,尚拥众十余万……乏食,遣贼将四出抄掠……川湖督何腾蛟进攻之,自成营于罗公山,倚险筑堑,为久屯计。势弥蹙食尽,逃者益众。自成自将轻骑抄掠,何腾蛟伏兵邀之,大败,杀伤几尽。自成以数十骑突走村落中求食,村民皆筑堡自守,合围伐鼓,共击之。自成麾左右格断,皆陷于淖,众击之,人马俱死。村民……截其首献腾蛟,验之左眼镞伤,始知为自成。李过闻自成死,勒兵随赴夺其尸灭一村而还……以衮冕葬之罗公山下”。

      其次还有《平寇志》又称《流寇志》、《石匮书后集》及《明季北略》等文献史书都有详细记载。
     
      三、实地考察

      2007年11月份,笔者先后两次入罗公山进行实地考察,行程约200里。笔者第一次考察是11月22日中午从怀化出发,于当天下午六点到达黔阳罗公山台田组。23日早上8点,笔者在台田组谢泽亮和谢泽舒两位老人的指引下,对罗公山的桃冲、楠竹山及烟竹山进行实地考察。

      在入山考察过程中,笔者对罗公山上所有的坟墓一一进行了记录,直到当天下午七点左右回到出发地台田组。从早上八点到下午七点,耗时达十一个小时,期间除在山上吃中饭休息一会外,一路没有作任何停留。在23晚8点左右,笔者开车下罗公山,当晚九点左右到达山脚的罗翁村。24日早上8点,笔者在黎明村唐村长的带领下,对黎明村的老村支书进行采访并考察了位于黎明村的闯王庙(现是水库,庙已被淹)和血塘背等遗址,当天下午返回怀化。

      11月27日下午,笔者再次从怀化出发,于当天下午四点到达罗翁村。四点半左右,笔者和黎明村的唐村长一起对血塘背进行第二次考察和拍照。二十八日早上九点从罗翁村出发,对隔壁花元村老村支书谢存富进行采访。十点左右,从罗公山的避暑山庄出发,经过独岩,翻越海拔1500米的罗公山,到达罗公山的背面。下午三点在罗公山的背面发现李自成坟墓,可惜坟墓已经被盗。下午四点半从李自成埋葬地按照老路走,然后到达山腰的公路上,沿公路往下到达中平江、下平江、桃冲、官冲及避暑山庄。从避暑山庄开车返回山脚的罗翁村已是晚上七点半,耗时达十小时,行程约100里左右。在这次考察中,因大家准备不足,没有携带干粮,一路忍着饥饿,当笔者回到罗翁村时除精疲力尽外,剩下的就是伤痛。二十九日早上八点半,笔者在花元村村民杨长生家中查阅杨家族谱,并对族谱有关记载进行咨询及拍照,中午回到罗翁村,于当天下午一点离开罗翁村,返回怀化。
     
      李自成屯兵遗址(桃冲)考察纪实

      位于烟竹山的对面,地处罗公山的半山腰,距离山脚罗翁村约十里路左右。笔者在桃冲发现屯兵遗址,遗址虽遭到破坏,但还有高约2米左右的石墙存在。屯兵遗址的面积大约1000平方米左右,依山垅走势而建。在屯兵遗址围墙外有一条小溪,水常年不断。距屯兵遗址正门的前方,大约五百米处是一条古道,此道不但是古时罗翁村民赶集必经之路,又是从罗翁村走罗公山过洞口的唯一通道。靠古道的前下方是一条大溪,宽约20米左右,溪对面为烟竹山。笔者从屯兵遗址的面积上分析,位于桃冲的屯兵遗址应该是李自成的总部,也可以说是李自成临时的寝宫所在地。
     
      李自成殉难地(血塘背)考察纪实

      背位于罗公山山脚,属两山之间的山垄,距罗翁村约两里路。山垄一年四季有水,故古时依山修建农田,农田常蓄水过冬。农田右边山上有一条路是上罗公山过洞口的古道,又是古时罗翁村民去上坪江(罗公山上)赶集的必经之路。当年李自成在中何腾蛟的埋伏后,一路逃回到罗翁村时,在村里略食后准备上罗公山,却被村民当贼围剿,并追杀于血塘背。至此,李自成及部下全部殉难于此地。
     
      李自成墓葬地(罗公山背面)考察纪实

      在第二次入罗公山考察前,对花元村的老村支书谢存富进行了采访。据谢书记回忆:他和爱人在98年时到罗公山的背面采摘岩鹰毛(当地一种草本植物,用于覆盖秧苗种子)时,发现一座古墓,墓已被盗,在墓旁发现一件龙袍及盔甲。当时龙袍的颜色还比较鲜艳,颜色以红、紫色为主,绣有狮子头图案(李自成是穿着战袍外出略食的,狮子头的图案应该是李自成本人的战袍,狮子代表动物之王;其二、李自成死后,众将奉李过为首,龙袍和金印之类的物品应当传下,不会随李自成入葬),只是衣服被分解成了几块并暴露在墓旁。谢书记回到家里后赶紧把情况告诉了罗翁村老书记杨长生(谢书记的亲家)。杨书记得知情况后,当天就打电话到安江镇政府,把发现李自成墓和龙袍的情况在电话里向政府作了汇报,要求政府派博物馆的人来查看古墓和龙袍,但安江镇政府的回答是暂时不需要,直到最后也没派人到罗翁村来进行核实。

      笔者对谢书记所讲的情况半信半疑,因为这样重大的事情政府不可能不来调查和核实。同时,谢书记看见的龙袍是不是真的龙袍,而他又是凭什么认定古墓就是李自成的坟墓?总的来说,笔者当时对谢书记讲述的事情很是怀疑,甚至认为是编造。在离开谢书记家后,笔者想放弃去寻找所谓的李自成墓,但考虑到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共产党员没有理由去捏造这些情况,再说既然来考察了,就没有理由放弃,因此笔者决定还是入山考察和核实一下。

      二十八日上午,笔者邀请谢书记一同前往古墓地,但由于谢书记爱人身体不好,家里许多事情没人照顾,不能随同。笔者只好根据谢书记描述的地理位置,于二十八日上午十点在杨书记及黎明村的向村长的陪同下入山寻找。在当天下午三点左右,笔者一行到达谢书记所描述的位置,并找到了古墓。笔者这才相信谢书记描述的情况属实,但是在墓旁没有发现谢书记所讲的龙袍和盔甲。

      笔者一行人对墓进行了仔细的勘察:墓的埋葬方位是坐东南朝西北,长约十米左右,宽约六米。埋葬的山为丘陵地貌,墓的总占地面积为300-400平方米。在墓前30米处往下走200米发现一处约100平方米的建筑遗址。笔者分析,此建筑遗址应是当时埋葬李自成时的临时办公地点,从墓的占地面积和暴露在外的一些棺木来看,当时的工程比较庞大。在地处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修建如此大的坟墓,修建的时间不是一天能完成的,因此在埋葬地旁修建临时的办公场所,是很有必要的。

      笔者对暴露在外的三根棺木进行了测量,每根棺木长约2.4米,宽约一尺,暴露在外的棺木为棺材的上盖部分。棺木的表面涂有约2毫米厚的防腐剂,防腐剂是用生漆和碎瓷混合而成。笔者在12月3日上午拿实物到市文物处咨询,接待笔者的是市博物馆副馆长、市文物调查领队田云国同志。田云国同志在查看棺木上的防腐剂后,确认是明朝时期的产物,最晚也是清初时期的产物,这一点,恰好与李自成殉难的时间吻合。

      从墓处于的位置分析,墓是处于罗公山的背面,海拔1300米左右,周围30里内没有任何村庄,谁有如此大的财力和能力修建如此大的坟墓?如此重的棺木又是用怎样的方式抬到山上来的?根据棺木的大小计算,至少有八百斤至一千斤左右。笔者想,李过把李自成埋葬此地,应当会留下记号之类的东西作为标志,以便来日好找。面对这些疑问,直到笔者下山时才得以解开。笔者是按照老路方向下山,在下山的路上,笔者发现一些石头上刻有三角形状的箭头,而箭头所指的方向是坟墓的埋葬地。笔者随着箭头指引的方向下山,正好到达了罗公山的桃冲(李自成屯兵地),这就证明了棺木是从桃冲抬上山的。当时抬到山上的应该不是整的棺木,是在桃冲做好后,坼成几部分搬运到山上,然后在山上进行组装而成。

      笔者把李自成墓的方位告诉罗翁村当地一些老人,老人在听完后竟然告诉笔者:“李自成所埋葬的地方叫莲花地,是最好的风水地之一”。笔者不相信这些所谓的风水之说,但李自成埋葬地的位置确实有些特别,很象一朵莲花。笔者在罗翁村遇见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老人是铁山村人。他告诉笔者,莲花地那座墓古时是有人看守的,看守三年后就走了。笔者不敢相信,如此高的山,周围30里内又无村庄,看守的人怎么生活?那只能说明看守的人应该很多,至少是轮流制度,同时还有专人上山送粮食,才能得以维持生活。那么,谁具备这样的能力呢?是当地最富裕的地主?对于当时罗公山的环境来说,除了李自成具备这样的能力外,没有人具备!李自成殉难后,李过以及其它将领直到顺治六年才被迫离开黔阳一带,会不会是李过派人看守的呢?如果调查研究后确定的话,那么李自成殉难的时间应该是顺治三年或四年,至少不会是湖北所说的顺治二年。
     

      在罗翁村和花元村一直流传杨姓被灭族的传说。根据当地老人讲述:“杨姓家族灭族是因为他们把李自成杀了,后来李自成的部下就把杨姓族人全部杀死”。在这一点上,笔者从杨姓族谱上得到了证实

      根据杨姓族谱记载:“杨姓祖先是在元朝时迁入罗翁村的。杨姓家族在六世至十一世时,家族特别兴旺,但到十一世岁末,明朝已革,杨姓族人遭到了兵焚,直到康熙年间才陆续搬回,但大部分杨姓族人还在异地”。除这些记载外,笔者在杨姓族谱上还发现一条重要的线索:杨姓族谱中竟然有几页是空白的,没有任何的记载,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笔者从杨姓族谱的记载时间和顺序上进行了考察,惊奇的发现谱中出现空白页的时间正好是顺治年间,也就是说,杨姓家族在顺治年间断了谱!从这一点上更证明罗翁村和花元村流传杨姓家族被灭一事是真,断谱的时间为顺治年间,断谱的原因就是因为被李自成的部下灭了族。在这一点上,吻合了李自成殉难后,李过勒兵随赴,仅夺其尸,灭一村而还的史料记载。

      许多史学者认为文献中提到的“平阳”二字是指李过所灭村的名字,其实“平阳”二字不是指村的名字,而是指姓。李过在夺尸后,灭了杨氏家族,“平阳”的“阳”字实为“杨”的误写。
     
      四、对证文献

      笔者将实地考察的结果与历史文献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相互对证,经对证研究分析后确定:黔阳罗公山才是李自成的终寝地所在!

      见文献:“李自成南奔辰州将合张献忠;献忠已入蜀,逐留屯黔阳,尚拥众十余万……乏食,遣贼将四出抄掠……川湖督何腾蛟进攻之,自成营于罗公山,倚险筑堑,为久屯计。势弥蹙食尽,逃者益众。自成自将轻骑抄掠,何腾蛟伏兵邀之,大败,杀伤几尽。自成以数十骑突走村落中求食,村民皆筑堡自守,合围伐鼓,共击之。自成麾左右格断,皆陷于淖,众击之,人马俱死。村民……截其首献腾蛟,验之左眼镞伤,始知为自成。李过闻自成死,勒兵随赴,仅夺其尸,灭一村而还……以衮冕葬之罗公山下”。

      这段记载文献描叙的是李自成南下辰洲,屯兵黔阳,后营兵罗公山。因粮食缺乏,李自成带领兵马抄掠食物,但中了清兵埋伏,几乎全军覆没。李自成突围出后在村中求食,被村民打死的过程。很史学家对记载的过程表示怀疑,经笔者实地考察核实后,发现除文献记载的个别地方有误外,其它在黔阳罗公山一一对上。

      李自成在未进入罗公山之前,是屯兵于黔阳县城,当时还拥有十余万大顺军。由于驻军人数众多,军饷成了大顺军面对的最大问题,不得以在黔阳四处抄掠粮食。川湖总督何腾蛟大兵镇压,李自成退出黔阳。根据文献记载分析,李自成在黔阳与何腾蛟交战后,大顺军已损失大半。从这一点上分析李自成扎营罗公山桃冲时,人马已经不多,甚至不到万人。在退走时,李自成为何选择罗公山作为屯兵地点呢?当笔者爬上罗公山桃冲后,才明白李自成选择扎营罗公山桃冲的原因所在。罗公山至所以又称八面山,主要是山有八面,山不但绵延百里,还可周回五百里。罗公山除山势险要外,又是黔阳过洞口的古道,选择罗公山不但可进可守,同时还能及时退走。由于罗公山山高路陡加上还有近万人马屯在罗公山一带,此时粮食已经全尽。见文献:“自成营于罗公山,倚险筑堑,为久屯计。势弥蹙食尽,逃者益众”。在没有粮食的情况下,许多大顺军逃走。笔者分析,此时屯在罗公山一带(龙船塘、洗马等地)的人马不足五千人。经笔者从桃冲屯兵遗址的面积分析,桃冲应是李自成的临时寝宫和指挥总部所在,屯于桃冲的兵马不足千人。在这一点上,从屯兵遗址的面积(大约1000平方米左右)来看,也证实了笔者的分析。大顺军为了能筹备粮食,李自成留李过守营,亲自带人下山寻找食物,但在寻找食物的路上又遭遇伏兵埋伏。根据笔者实地考察,李自成在遭遇伏兵埋伏的地点应是今纱弯乡一带(古时纱弯比较富裕,人口众多)。纱弯属盆地,距罗公山大约四十里左右,是黔阳到罗公山的必经之道。李自成下山后经罗翁村走官道进入纱弯一带略食时遭遇埋伏后,从纱弯逃回了罗公山。此时逃回的李自成只剩下数十人。见文献:“自成自将轻骑抄掠,何腾蛟伏兵邀之,大败,杀伤几尽”。

      《明史本末纪事》记载:“自成以数十骑突走村落中求食,村民皆筑堡自守,合围伐鼓,共击之”。这段文献记载中提到的村落,经笔者实地考察后确定就是现在的罗翁村。罗翁村位于罗公山山脚下,地势十分平坦,属盆地形状。当时李自成逃回罗公山时在罗翁村中略食,村民以为是贼(笔者更相信是乡团故意追杀之),合围击之。李自成边战边逃,村民(乡团)一直追到血塘背处与李自成进行激战。李自成从纱弯逃跑到罗翁村时,逃跑路程长达四十里,加上人马乏食,此时的李自成人和马都处于相当疲惫的状态,加上血塘背的农田常年蓄水,田泥十分松软,李自成的人和马都陷入了泥潭,这是导致李自成被村民(乡团)杀死于农田之中的根本原因之一。村民(乡团)在杀死李自成后用刀(村民经常使用的一种砍材或者割草的工具)割下其头,派人送往黔阳。

      经笔者现场考察,从罗翁村到血塘背的路程不到两里,山路相对比较平缓。血塘背地名的由来,笔者对附近村子里的老人进行调查,在调查中得到一条重要的线索。据当地老人回忆,血塘背以前不叫血塘背。老人听上辈人讲是因罗翁村的乡团和李自成在那里打了一架,并把李自成和他的兵全部打死,后面李自成的部下又把罗翁村一村子人全部杀死。血塘背是因农田里全是血,而背是指山的背面,因此得名血塘背。

      文献中记载的献首于何腾蛟,按笔者分析,村民为什么献首给何腾蛟有两种原因:一种是不知道被杀之人是李自成,以为杀的是强盗。见文献:“截其首献腾蛟,验之左眼镞伤,始知为自成”;第二种就是明知道是李自成,故意杀之。李自成营兵罗公山时,就算村民不认识,凭李自成特有的相貌,作为罗公山下罗翁村的村民理应猜出被杀之人是李自成。据笔者分析,被杀的原因是自李自成屯兵罗公山以来,经常到村里掠食,引起村民很大的反感。在当时食物极度缺乏的时期,粮食对于村民来说重于生命。根据当地老人讲,当时山上能吃的东西都被李自成的兵吃了,甚至连村民挖的山葛,都被李自成的兵偷走了。

      笔者一直不相信,凭一些村民的力量是很难杀死李自成的。我想很多人有着和笔者一样的同感。但当笔者调查和查阅村民的族谱后,才彻底打消了这个疑虑。为此,笔者觉得有必要把当时罗翁村的情况进行介绍:从元朝至明末,在罗翁村居住的村民大多为杨姓。从家谱中得知杨姓从元朝至明朝,做官的人相当多。尤其到了杨姓的六世至十一世这几代,杨姓家族更是出了许多举人和官员。在当地黔阳(辰洲)就有两位重量级的官员,一位是黔阳府副府,另外一位辰洲总兵,带管靖洲。笔者从杨家族谱记载分析,当时罗翁村的杨姓除势力相当强大以外,更具备与李自成交战并杀死李自成的条件和能力。

      当李过听到李自成被罗翁村民(乡团)打死后,从桃冲(罗公山上,距罗翁村仅十里)赶到罗翁村抢夺尸体,桃冲距罗公山脚的罗翁村大约十里路左右。在抢尸体的过程中又与村民(乡团)发生交战,并灭掉了整个罗翁村的村民。见文献 “李过闻自成死,勒兵随赴,仅夺其尸,灭一村而还”。这段文献记载的事情除《明史本末纪事》有记载外,还有其它文献中有提到“平阳”二字。很多研究者认为李过所灭的村叫平阳村。笔者为此在罗翁村进行了实地调查,现居住罗翁村的村民大多为谢姓,虽有几户杂姓,都是后面搬迁而来。在进一步调查中发现,现在居住罗翁村的谢姓也是后面搬迁来的,在他们未搬迁来之前,这里还有两姓,一是杨姓,另外是明姓,而杨姓又在明姓之前。笔者查阅杨姓族谱时发现:在明朝时,罗翁村主要是杨姓。那么可以肯定当时李
    过所灭的村是罗翁村,所杀的村民是姓杨的村民。在这一点上,笔者从杨姓族谱上得到了证实,杨姓族谱上明确记载了在杨姓的六时至十一时岁末(正好是顺治年间),遭到灭族之灾。杨姓的族谱也从十一世后就断了谱(见家谱图七),直到康熙年间陆续的把谱续上,由此笔者认为“平阳”二字不是指地名或是村名,应该是指姓。“平阳”应理解为李过杀掉了罗翁村杨姓的村民。见实地考察家谱图。

      杨姓被灭族一事至今还在罗翁村里流传,村里的老少都知道杨姓被李闯王的部下灭了族。由此笔者认为,李过灭罗翁村无论从时间或者从杨姓族谱的记载来分析,都是十分的吻合。李自成下山掠食时,留李过把守营地,当李自成被罗翁村民打死后,李过从罗公山营地(桃冲)下山抢尸,路程不过十里左右。更有研究者认为,就算是李过灭了罗翁村的杨姓,那么下山夺尸灭村时就不担心清兵吗?李过下山到罗翁不过十里,而清兵指挥部所在地的黔阳距罗翁村一百多里。

      直到现在,许多史学者还在对李自成殉难何地心存疑虑,尤其是对李自成殉难通山九公山表示出认可的态度。笔者本人没有到通山及湖南常德石门夹山寺进行过实地考察。但通过对黔阳罗公山的考察后,笔者坚决认定黔阳罗公山不但是一代枭雄李自成的殉难地,更是李自成的终寝地。笔者不是坐在家里,看着历史文献作出的结论。甚至连具有权威性的《明史》在记载李自成殉难都出现了两种死法:“或溢死,或锄中脑死”,而通山九宫山之说又依《明史》记载为主要依据,这可信度在那?同时作为权威的郭沐若老先生在写完《甲申三百年》后,又把通城改成了通山,面对这样重大的历史问题,随意修改,这种“精神”不知道是值得我们去学习还是作为明镜。许多史学者总是认为《明史本末纪事》、《流寇志》等文献的记载不实,可通过笔者对《明史本末纪事》、《流寇志》中有关李自成殉难文献记载进行了实地考察和核实时发现,文献所记载的事件与笔者实地考察的结果基本一致。在这一点上,不但出乎笔者的意外,更出乎了许多史学者的意外!

      结    论
      
      笔者结合实地考察和历史文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明史本末纪事》、《黔阳县志》及《流寇志》等历史文献在记载李自成殉难一事上属实:

      (1)《旧黔阳县志》是最早记载李自成殉难的文献,比官方《明史》早了八十年;

      (2)文献中涉及的地名:黔阳、罗公山存在;
      
      (3)文献中记载李自成营于罗公山。现屯兵遗址仍在;

      (4)文献中记载李自成乏食,与罗公山的环境吻合。李自成屯兵地(桃冲)或者罗翁村一带,都是群山峻岭。

      (5)文献中记载李自成人马陷于淤泥,被村民毙之。记载的环境与血塘背吻合。

      (6)文献中记载李自成掠食,死于村民手中。此事正好与血塘背发生的战事吻合。

      (7)文献中记载李自成葬于罗公山下,实为罗公山上,现坟墓还在。

      (8)文献中记载李过夺尸时并了灭一村。恰好与罗翁村杨姓被灭族一事吻合。

      (9)从李过到灭罗翁村的路程和时间来说,与实地吻合。从屯兵地(桃冲)到罗翁村只有十里左右。

      (10)有关文献中提到的“平阳”二字,实指姓,并非地名或村名。此又和罗翁村的杨姓的杨吻合,虽然字有所区别,但读音完全一致。笔者认为是记载的失误。从《平寇志》的平字上理解的话,那么“平阳”二字应该理解为踏平或者扫平的意思。所谓“平阳”二字应是扫平或者杀完了姓杨的村民。

      后人纪念

      当地人为了纪念李自成,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在界角(黎明村)修建闯王庙一座。庙用条形石块砌成,高约2米左右,宽约4米左右。庙前种有两棵松柏树,离树不远处立有一块高约1.5米左右,宽约1.2米左右的石碑。据笔者调查得知,此碑为功德碑。

      《黔阳文化志》载:“罗翁有祭闯王的传统,每年春秋两祭,春季二月初二,秋季十月初二;并设有祭田。祭祀期间要上演阳戏,还保持闯王当年'有饭大家吃,有酒大家喝'的遗风,过往行人都可入座看戏、饮酒、吃饭”。据笔者实地调查,这一祭祀活动一直保持到上世纪四十年代。

      笔者在罗公山台田调查得知,当地村民每年在农历十月初二过小年。这样的节日只有罗翁村一带才有,每年到这个时间,罗公山附近一带的村民自愿组织到闯王庙集合,举行庙会。当地村民为了能使庙会长期举办下去,特意献出八担田作为公用,所得的经费作为举办庙会的费用。其原因是纪念李自成,村民告诉笔者十月初二是李自成的忌日。

      附:

      参与考察的人员有:舒大席、韩杰道、张学行、罗翁村老支书杨长生、黎明村唐村长、台田组谢泽亮及谢泽舒等人。

      参与研究的人员有:怀化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黄清泉、怀化军分区《军事志》主编梁厚高及《五溪》杂志主编谭善详等人。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