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席与动乱 王恭与王忱齐名,后者是王坦之(当年与谢安一起制约权臣桓温)的儿子,也出自山西太原王氏家族。王忱小名叫王佛大,就是这里的王大,也是成语“后起之秀”的主人公,在东晋后期以重新发扬竹林精神而著称。王忱是范宁的外甥,在魏晋时代,范宁的地位是比较特殊的,被认为是几百年间唯一一个以恢复儒家传统而努力的人物,为官期间大办孔子学院,提倡儒学。关于王忱,当时曾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叫张玄的名士来范宁家访问,年少的王忱在接待来客时,紧闭着嘴,一言不发,张名士又愿放下架子,最后只得悻悻告辞。事情发生后,范宁责怪自己的外甥:“阿大,你怎么不跟人家说话?”王忱回答:“这个张玄太不像话了,他要是诚心拜访,就应该先跟我打招呼,又为什么被年龄的大小所羁绊呢?”范宁听后大喜,说:“我的外甥啊,你真是后起之秀!”王忱哈哈一笑,也恭维了舅舅一句:“没你这样的舅舅,哪来我这样的外甥?”听上去确实有点肉麻,而且也有点言不由衷的意思,因为当舅舅的是儒学大佬,而做外甥的却以竹林七贤为榜样,人生志趣各不相同。不过还好,是关起门来说的。但后来,这段对话还是被八卦士人们传了出去,导致王忱一举成名。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是王忱有意识地为自己制造新闻。 二王在当时虽然齐名,但具体到性格、追求,还是多有不同:王恭为人方直、严肃而简要,在局势渐渐趋向于动荡的东晋后期,想有一番作为,但多少又有些志大才疏的意思;王忱呢,则放诞一些,于事业上没什么想法,只是以恢复竹林精神为己任,想成为阮籍那样的人物。 在他们年轻时,关系很不错。一个闷热的夏日午后,王恭从会稽回到建康。王忱听到消息后,便去探望他的这位朋友。王忱问了问会稽的情况。当时,会稽的光环已经渐渐淡去,永和时代明星云集的情况已不复出现。王恭问:“怎么着,你想去会稽隐居?”王忱学着当年王徽之的一样,矜持不语,只不过,他没有呆呆地望着天空,而是看着王恭屁股下的那块新竹席:“真是不错,你从会稽归来,那个地方正是盛产这种东西,不如送我一件。”王恭听后沉默无言。王忱走后,王恭便叫人将这领竹席送了过去。从那以后,没了竹席的王恭只能做草垫子啦!后来,王忱听到这个消息,很吃惊,一日,跑到王恭家:“我以为你有富余的,所以才找你要啊!”这回轮到王恭矜持了,他捋着胡须,望着空中浮云:“老兄,虽然我们齐名,外界提到我时,肯定会说到你;说到你时,也肯定会提到我,但你还是不了解我呀!” 王忱脸一红:“怎么呢?”王恭说:“我为人有一个原则,那就是:身边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身无长物与节俭无关,而是一种原则与境界:我所拥有的,定是我所必需的。这种生命与精神的简约与自足,让一个人的内心不为欲望所牵绊,说起来这实在引人称道。我的意思是说,于隐士或时代的无为者而言,能够拥有这种洒脱的境界,我们会说,你牛逼。然后,我们说,你继续在山里呆着吧!但是,你王恭是这样的人吗? 王恭生活的时代,在首都建康,丞相司马道子和眼前的红人王国宝弄权,国宝是王忱的哥哥,王恭与其颇有矛盾。事情回溯到多年前:淝水之战后,山西太原王氏渐渐取代了山东琅邪王氏和河南陈郡谢氏,成为执掌朝廷权力的家族。王国宝的表妹嫁给了司马道子;孝武帝的老婆则是王恭的妹妹。这样一来,太原王氏的两股力量以联姻的形式分别与皇帝和丞相挂上了钩。此时,司马道子专权,让孝武帝比较郁闷。皇帝和丞相的矛盾,渐渐在王恭与王国宝身上体现出来,二人争斗不已。太元十四年以后,在司马道子的支持下,王国宝的弟弟王忱被任命为荆州刺史;在孝武帝的支持下,王恭被任命为青、兖二州刺史,驻扎军事重镇京口,掌握北府兵。就这样,昔日的朋友从政以后分别有了自己的阵营。也许是念于旧情,王恭与王忱之间的对抗直到太元十七年王忱死于荆州刺史任上时,一直没有彻底公开。但几年后,孝武帝因戏言意外被后宫所害,继位的安帝是一个傻瓜,建康的权力完全落到丞相司马道子和王国宝手里,矛盾公开了:国宝企图伪造孝武帝的遗照,干掉王恭。 王恭,断是没有做到生命中的彻底的身无长物。隆安元年(397年)四月,王恭以剪除王国宝为名向首都进军。军事重镇京口与首都建康在咫尺之间,王恭所遣的北府兵将领刘牢之勇冠三军,司马道子无奈,只好杀王国宝以求得王恭的罢兵。王恭重合同、守信誉,见国宝死了,便也退兵了。但事情还没完。国宝被诛后,司马道子又企图倚重国宝的哥哥王愉,以其出镇另一要地江州,制约京口和荆州的势力。在这种背景下,王恭再次起兵。在进军过程中,他所依赖的依旧是北府兵将领刘牢之。王的世家大族思想严重,虽依靠刘牢之,但在骨子里确是看不起他的。司马道子之子元显虽年轻,但颇具手腕,在洞悉了情况后,派人轻易地策反了刘牢之,不习军事的王恭算是没活路了。 王恭之死带来一个大变化:刘牢之因诛王恭有功,正式成为北府兵统帅,这也给了他帐下的小兵刘裕出头的机会。“身无长物”的王恭死了,东晋为时二十多年的大动乱正式开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