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随会能 文公十三年:“贾季乱,且罪大,不如随会能,贱而有耻,柔而不犯,其知足使也,且无罪。” 服虔曰:“谓能处贱,且又知耻,言不可污辱。”(《十三经注疏》第1852页孔颖达《疏》引)顾炎武曰:“邵氏曰:‘能字句绝。能言才也。……’按:能字仍当属下句。‘能贱’犹云为贵当可使复贱也。”(《左传杜解补证》卷二)俞樾曰:“‘能’与‘耐’古字通。……‘能贱’犹曰耐贱。”(《群经平议·春秋左传一》)杨树达曰:“盖能、耐古字通,能当读为耐,谓随会能安于贫贱也。”(《古书句读释例》例九十一) 按:邵氏以“能”字属上,是也。唯释“能”为“才”,尚待商榷。 能,贤也。“贤能”为“能”之常义。《说文·能部》:“能兽坚中,故偁贤能。”《说文·网部》:“罢,遣有辠也。从网、能。网,辠网也。言有贤能而入网,即贳遣之。”“随会能”与“贾季乱”相对,“贱而有耻,柔而不犯”为贤能之表现,若释能为才,则与“其知足使”重复。 《国语·鲁语下》:“使予欺君,谓予能也。能而欺其君,敢享其禄而立其朝乎?”韦昭《注》:“能,贤能也。” 《晋语四》:“诸姬之良,掌其中官。异姓之能,掌其远官。”“能”亦贤良之义。 昭公元年《传》:“不靖其能,其谁从之?鲁叔孙豹可谓能矣,请免之,以靖能者。子会而赦有罪,又赏其贤,诸侯其谁不欣焉望楚而归之,视远如迩?”文中三“能”字皆与下文“贤”字同义。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晏子对曰:‘举贤以临国,官能以敕民,则其道也。举贤官能,则民与若矣。’公曰:‘虽有贤能,吾庸知乎?’晏子对曰:‘贤而隐,庸为贤乎……。’公曰:‘请问求贤。’”《晏子》之文,或言“贤”,或言“能”,或言“贤能”,其义皆同。 无能为故也 文公十五年:“书曰‘诸侯盟于扈’,无能为故也。” 王引之曰:“家大人曰:‘故’字涉下文‘王故也’而衍。云‘书曰诸侯盟于扈无能为也’者,不书‘晋侯、宋公’云云而总之曰‘诸侯’,言其无能为也。十七年,诸侯会于扈,《传》曰‘书曰诸侯,无功也’,文义正与此同。则‘无能为’下不当有‘故’字。自唐石经始衍‘故’字,而各本皆从之。僖十四年、文七年《正义》两引此文,皆无‘故’字。”(《经义述闻》卷十七)杨伯峻曰:“(王说)恐不可信。”(《春秋左传注》第613页。) 按:杨说是也。成公十二年《传》:“书曰:‘周公出奔晋。’凡自周无出,周公自出故也。”成公十八年《传》:“书曰‘齐杀其大夫国佐’,弃命,专杀,以谷叛故也。”襄公十六年《传》:“书曰‘会郑伯’,为夷故也。”其例皆同。敦煌写本(s.85)亦有“故”字。 又与之遇 文公十六年:“姑又与之遇以骄之。彼骄我怒,而后可克,先君蚡冒所以服陉隰也。” 按:遇,战也。下文“又与之遇,七遇皆北”,二“遇”字义同。 《战国策·齐策一》:“今婴子逐,盼子必用,复整其士卒以与王遇,必不便于王也。”《史记·项羽本纪》:“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韩愈《平淮西碑》:“文通战其东,十余遇,降万二千。”“遇”与“战”同意。 李陵《答苏武书》:“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遇战即战斗。 君祖母 文公十六年:“既,夫人将使公田孟诸而杀之。公知之,尽以宝行。荡意诸曰:‘盍适诸侯?’公曰:‘不能其大夫至于君祖母以及国人,诸侯谁纳我?’” 杜预曰:“君祖母,诸侯祖母之称,谓襄夫人。”(《十三经注疏》第1859页。)孔颖达曰:“哀十六年《传》,蒯聩告周云:‘蒯聩得罪于君父、君母。’谓母为君母,则祖母为君祖母矣。……昭公,成公之子,襄公之孙,故襄夫人是其祖母也。”(《十三经注疏》第1859页。)沈钦韩曰:“《丧服》,嫡母为君母,则君祖母是嫡祖母之称。”(《春秋左氏传补注》五) 按:沈说是也。《仪礼·丧服》:“君母之父母、从母。”郑玄《注》:“君母,父之适妻也。”《礼记·丧服小记》:“为君母后者,君母卒,则不为君母之党服。”孔颖达《疏》:“为君母后者,谓无适立庶为后也。妾子于君母之党悉徒从。若君母卒,则不服君母之党。”“君母”指(诸侯)父之嫡妻,“君祖母”则指祖父之嫡妻,非指亲生之母、祖母。 《尔雅·释亲》:“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姑、舅在,则曰君舅、君姑;没,则曰先舅、先姑。谓夫之庶母为少姑。”然则嫡祖母称“君祖母”,亦犹夫之嫡母称“君姑”矣。《传》上文云:“公子鲍美而艳,襄夫人欲通之。”杜《注》:“鲍嫡祖母。”“嫡祖母”与“君祖母”同义。 尽以其宝赐左右以使行 既,夫人将使公田孟诸而杀之。公知之,尽以宝行。……尽以其宝赐左右以使行。 又,阮元《校勘记》曰:“石经、宋本、淳熙本、岳本、利足本‘右’、‘以’作‘古’、‘而’,是也。”(《十三经注疏》第1863页。)杨伯峻曰:“‘而’,阮刻本作‘以’,今从敦煌六朝写本、唐石经、金泽文库本及《校勘记》正。”(《春秋左传注》第621页。) 按:“以”、“而”义同,不必校改。“以”、“而”可以互用,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经传释词》、俞樾《群经平议》等言之甚详。 僖公十五年《传》:“获晋侯,以厚归也。既而丧归,焉用之?”昭公十一年《传》:“桀克有缗,以丧其国;纣克东夷,而陨其身。”此二例,皆“以”、“而”同义。 宣公十五年《传》:“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史记·宋微子世家》“以”作“而”。襄公十一年《传》:“子教寡人和诸戎狄,以正诸华。”《国语·晋语七》“以”作“而”。此为《左传》用“以”,他书作“而”之例。 昭公元年《传》:“既而櫜甲以见子南,欲杀之,而取其妻。”此为《左传》“以”、“而”并用之例。 《周礼·考工记·函人》注、疏二引昭公元年《传》“以”皆作“而”。此为后人改“以”为“而”之例。 《淮南子·泛论训》:“尧无百户之郭,舜无置锥之地,以有天下;禹无十人之众,汤无七里之分,以王诸侯;文王处岐周之间也,地方不过百里,而立为天子者,有王道也。”文中两“以”字,皆与“而”同义。 克减侯宣多 文公十七年:“十一月,克减侯宣多,而随蔡侯以朝于执事。” 杜预曰:“减,损也。”(《十三经注疏》第1860页。)王引之曰:“减,谓灭绝也。”(《经义述闻》卷十七,第420页。)竹添光鸿曰:“克,能也。‘克葬’之‘克’。逊其辞,故曰‘能减’。减,灭绝也。”(《左传会笺》第九) 按:克,杀也。减当如《述闻》所释。“克减”犹言“诛灭”。 《尔雅·释诂》:“胜、肩、戡、刘、杀,克也。”《书·牧誓》:“弗迓克奔,以役西土。”孙星衍《疏》:“郑康成曰:“克,杀也。不得暴虐杀纣师之奔走者,以为周之役也。” 后世有“克殄”、“克翦”诸词,构词与“克减”相类似。 今日必达 文公十八年:“(莒太子)仆因国人以弑纪公,以其宝玉来奔,纳诸宣公。公命与之邑,曰:‘今日必授!’季文子使司寇出诸竟,曰:‘今日必达!’” 章太炎曰:“按:《说文》:‘达,行不相遇也。’言今日必出之竟外,使不得与国中之人相遇也。”(《春秋左传读》第353页。) 按:达有“至”义。《尚书·禹贡》:“浮于济、漯,达于河。”《国语·晋语四》:“奔而易达。”韦昭《注》:“达,至也。”今日必达,谓今日必致之于境也。 《国语·鲁语上》:“为我流之于夷。今日必通,无逆命矣。”《说文》:“通,达也。” 《周礼·夏官·候人》:“若有方治,则帅而致于朝;及归,送之于竟。”季文子使司寇送莒仆于竟,以示不纳奸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