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荀子游齐的年龄及时间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11-01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摘要:荀子游齐的年龄和时间,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通过综合对比各家说法,经过考证,认为荀子是“年五十”始来齐国游学。来齐的时间约为齐襄王末年至齐王建初年,进而说明荀子与三晋文化有着深厚的联系。

      关键词:荀子;游齐年龄;游齐时间

      关于荀子游齐的年龄和游齐的时间,历来众说不一。由于荀子游齐时间的确定,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荀子寿命的问题,而且关系到荀子思想来源及其学术生命历程等一系列学术史上的问题。今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和考证。

      一

      关于荀子游齐的年龄,自古以来有两种说法,即“年五十”说和“年十五”说。这种分岐是源自两种不同的文献记载。《史记·孟轲荀卿列传》云:“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风俗通义·穷则》云:“齐威、宣之时,孙卿有秀才,年十五,始来游学。至襄王时,孙卿最为老师”。就是源于这两种记载,后人围绕“年五十”和“年十五”进行了不厌其烦的考证。赞成“年五十”的有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汪中(《荀卿子通论》)、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罗根泽(《荀卿游历考》)、蒋伯潜(《诸子通考》)、梁涛(《荀子行年新考》)、池田知久(《郭店楚简〈穷达以时〉之研究》)等。赞成“年十五”的有刘向(《荀子叙录》)、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梁启超(《荀卿及〈荀子〉》)、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荀卿年十五之齐考》)、梁启雄(《荀子简释》附《荀子传徵》)、游国恩(《荀卿考》)、刘蔚华(《荀卿生平新考》)等。我们认为荀子是年五十游齐的。

      我们先看“年十五”论说者的依据。

      (一)、基于对荀子寿命的计算而认为《史记》中“五十”为“十五”之误。多数持“十五”观点的学者几乎都这样认为。1我们认为从文献学的角度看,这条理由是站不住脚的。首先材料的写定时间距事件发生的时间越近,材料的可靠性便越大。其次证据越多越可信,正所谓孤证难立。司马迁、刘向都说是“年五十”,只有东汉末年的应邵说是“十五”,因此我们应相信司马迁的说法。宋代晁公武认为《史记》中“五十”为“十五”之伪。这也显然缺乏证据。晁氏这种校勘方法当属“理校法”。因为北齐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中说:“荀卿年十五,始来游学”。可见《史记》在流传过程中就是“五十”,也不是钞刻之误倒。晁氏在没有记载“十五”的《史记》底本的情况下,运用理校法认为“五十”为“十五”之伪。这在今天看来是不合适的。“理校法”在校勘学中是众多校勘方法中境界最高的一种,也是风险最大的一种。这种方法的运用,需要校勘者学识渊博,在融会贯通之后做出正确的结论。陈垣先生说:

      四曰理校法。段玉裁曰:“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讹不漏之难,定其是非之难。”所谓理校法也,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之时,则需用此法。此法须通识为之。否则卤莽灭裂,以不误为误,而纠纷愈甚矣。故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险者亦此法。2

      (二)、认为“始游学于齐”的意思是初到齐国来读书。3我们认为这种理解是不大合适的。首先,游国恩先生认为游学必在少年时代,五十岁未免太迟。言外之意荀子生平第一次游学是在齐国,在此之前没有到其它地方游学,所以应该在少年时代。“始”是初的意思,“始游学于齐”是说才到(第一次)齐国游学。可能荀子以前也去过别的地方游学,只不过到齐国游学的时间是五十岁那年。所以从“始游学于齐”不能得出荀子游齐的年龄是“十五”。

      再次,“游学”是否就是指“专为读书”,也是值的商榷的。古人所说的游学意思好比我们今天所说的学术交流、学术访问。因为古人认为学问之道不光要读书,也要躬身实践,在实践中领悟知识,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三)、在“年五十”的观点中,钱穆先生的考证在学术界有着广泛影响。4对于钱先生的考证,我们从日本学者池田知久先生对他的评价中可以看出一二:

      但钱穆以上的见解(指《荀卿年十五之齐考》),是在资料操作上,相当勉强的情况下获得的。他将能相当信赖的古资料和与之相较信赖性较低的后来的资料,同列地放在资料性的价值上,并且恣意的引用这此资料来描绘荀子的生涯和事迹……。5

      通过以上分析,“年十五”说不能成立,我们认为应如《史记》所说,荀子游齐的年龄是五十岁。梁涛先生认为从《荀子》一书中生活用语(主要是对钱币的称呼)也可以证明荀子是“年五十”始来齐的。6这是从区域文化习俗对个人影响方面来谈,我们认为这是值的重视的。文化习俗的形成是受一定区域文化限制的,不同的区域文化会形成不同的文化习俗。文化习俗一旦形成则会在个体身上顽强的保存下去,而文化习俗的形成是长时间的积累。所以梁先生认为从生活中最熟悉的货币的称呼上,也可以证明荀子是五十岁到齐国的。这个判断应该是合理的。

      二

      与荀子游齐年龄相关的问题是荀子游齐的时间。相对于荀子游齐的年龄而言,荀子游齐的时间显的更为复杂。我们从《荀子集解》一书的考证中就能看到这种复杂情况。综合起来大致有四种说法。

      (一)威王、宣王说。这种观点始自刘向《孙卿子敘录》云:“孙卿,赵人,名况。方齐宣王、威王之时,聚天下贤十于稷下,尊宠之。若邹衍、田骈、淳于髡之属甚众,号曰列大夫,皆世所称,咸作书刺世。是时,孙卿有秀才,年五十,始来游学。诸子之事,皆以为非先王之法也。孙卿善为《诗》、《礼》、《易》、《春秋》。至襄王时,孙卿最为老师,齐尚循列大夫之缺,而孙卿三为祭洒焉。”应邵《风俗通义·穷通篇》的说法大体与刘向同,只是把“宣王、威王之时”改为“威、宣王之时”,“年五十”改为“年十五”。从此论者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刘蔚华(《荀卿生平新考》)等。

      (二)湣王末年说。主此说者有汪中《荀卿子通论》云:“年五十始游学于齐,则当湣王之季。”此外还有胡元仪(《荀卿别传》)、游国恩(《荀卿考》)、梁启超(《荀卿及〈荀子〉》)、廖名春(《〈荀子〉各篇写作年代考》)、梁涛(《荀子行年新考》)等都认同此说。

      (三)襄王说。主此说者有宋人唐仲友“卿名况,赵人,以齐襄王时游稷下。”7明人宋濂(《诸子辨》)也主此说。

      (四)王建初年说。主此说者主要有胡适:“西历前二六五年至二六零,荀卿年五十,游于齐。”8罗根泽(《荀卿游历考》)、蒋伯潜(《诸子通考》)等也认同此说。

      我们认为荀子游齐的的时间是在齐襄王末年至王建初年(前274—前260)这段时间。有许多学者认为荀子来齐是在湣王末年,所依据的材料是《盐铁论·论儒篇》中的一段话:

      及湣王,奋二世之余烈,南举楚、淮,北并巨宋,苞十二国,西摧三晋,却强秦,五国宾从,邹、鲁之君,泗上诸侯皆入臣。矜功不休,百姓不堪。诸儒谏不从,各分散,慎到、捷子亡去,田骈如薛,而孙卿适楚。

      《盐铁论》是西汉桓宽根据盐铁会议记录,推衍增广而成。目的是“究治乱,成一家之法。”该书是研究西汉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和社会思想的重要史料。但若用该书中材料去研究先秦的历史,我们应该谨慎。因为其书多是辨论之词,并非像史学著作一样经过详细的考证。所以我们认为这不能构成荀子在湣王时到齐的证据。

      罗根泽先生认为考定荀子的行年有两个基本的依托点,一个是公元前255年(楚考烈王八年),荀子仕楚为兰陵令。另一个是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二十五年),是年,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我们认为罗先生的这种方法是科学的,因为这是史有明文记载,且没有异议的。荀子在楚至少有17年。荀子仕楚是在游齐之后,他游齐时已经五十岁了,他在齐呆的时间以10年左右计算,三者相加已经八十岁左右了,所以说荀子游齐的时间应距他仕楚的时间不太久。《史记》有一段文字对于考证荀子游齐的时间至为重要: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

      关于“田骈之属”一句的断句,胡适先生从文法上考证断句应在“齐襄王时”,而不应在“属”字后。9游国恩先生从刘向、应邵由于对《史记》的误解而导致误改,进行了考证。10我们认为胡适先生的断句是正确的。中间省略了的是错简,所以司马迁的记载就是荀子五十岁游齐,田骈之属已死齐襄王时。齐襄王之后是齐王建,这就说明荀子来齐的时间有可能是齐襄王末年,也有可能是王建初年。唯一能确定的是荀子来齐时,田骈已死。田骈约死于公元前275年。11则可肯定荀子游齐的时间为襄王末年至王建初年(公元前274年—公元前260年)。

      三

      荀子游齐的考证,对于我们了解荀子的学术历程大有裨益。一般学者大多论及荀子与稷下之学有莫大的关系,而忽视了其与三晋文化的联系。我们承认荀子的学说与稷下之学有着非常深的联系,甚至说荀子思想的最后成熟定格是在与稷下学士交流过程中,通过吸收和批判而最后形成。我们认为这种说法也不为过。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荀子生于赵国,也在赵国长期居住过,三晋文化对荀子也有深厚的影响。

      三晋文化表现出进取和创新的精神。晋国始封时,“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由于与戎狄相杂,所以因地制宜。这就有很大的自由度,较少受周制的约束。晋国经历了大灭公族后,公室衰微,受宗法制的影响较少,这就使改革少了许多阻力。加之春秋以后,对外战争较多,且这里的人一直尚武好勇。晋国从建国初便不断制定法律,且法律不断加以修改更新。这就使三晋文化表现出一种进取和创新的精神。

      荀子也深深受到子夏西河之学的影响。12子夏儒学是孔门儒学中开放的一派,这也是荀子受三晋文化影响的一个表现。在法家摇蓝的三晋文化中生长起来的荀子,正是秉承了三晋文化中的这种进取和创新的精神,来到稷下这个更广阔的平台上,对各家学说进行批判、吸收,从而建立了自己的儒学体系,成为先秦儒学的集大成者。

    1参见游国恩.荀卿考[A].罗根泽.古史辨(第四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94—104。梁启超.荀卿及《荀子》[A]. 罗根泽.古史辨(第四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04—115。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荀卿年十五之齐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68。刘蔚华.荀卿生平新考[J].孔子研究,1989(4)。

    2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陈垣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424。

    3参风游国恩.荀卿考以及梁启超.荀卿及《荀子》。

    4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荀卿年十五之齐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池田知久.郭店楚简《穷达以时》之研究[A].吴锐.古史考[C].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524—525。

    6梁涛.荀子行年新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4)。

    7王先谦.荀子集解[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2。

    8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208。

    9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225页。

    10游国恩.荀卿考[A].罗根泽.古史辨(第四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1钱穆.先秦诸子系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2谢耀亭.论曾子、子夏在儒学发展中的贡献,孔子2000网。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