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歆与管宁 先说华歆吧。华歆字子鱼,老家在河北,但出生在山东高唐。他是三国时期魏国的重要人物,曹操的第一谋士荀彧死后,出任尚书令。曹操又死,他成为曹丕眼前的红人,任御史大夫。在曹丕当皇帝前,建安二十五年,即公元220年,华歆曾带人逼宫,把汉献帝从座位上提溜下来,并警告这位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傀儡将应顺应天下大势,将皇位禅让给曹丕。汉献帝知道,这华歆虽然岁数很大了,但却是个厉害的角色,当年曾带兵冲进后宫,把躲进夹壁墙的伏皇后扯着脖领子揪出来。 终于,在华歆、王朗、贾诩三人的协助下,曹丕成为自尧舜禹以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通过禅让的方式得到帝位的人。禅让大礼举行的当天,首都南郊人山人海。此时,华歆不仅是禅让大礼的现场总指挥,还是主持人。在华歆拟订的程序中,曹诗人不好意思地一步步地登上禅让高台,刘傀儡则沮丧地溜达了下来,被封为山阳公。曹丕登基后,拜华歆为相国,封安乐乡侯,后任司徒。从华歆的故事中,可以看得出来,此人实在不是个善茬儿。 再往远处回溯,我们可以发现,华歆在三国这个英雄狂奔的年代,属于“识时务”那一类俊杰。早年董卓暴乱,华歆曾游说袁术讨董,袁二迷糊不从,他便跑到一个地方做了一段时间的地方官,后从孙策,再归曹操。虽有这样的经历,我并不能认为华歆反复无常,倒认为他是个果敢的人物,用自己的行动实现着人生的抱负。他没什么可以被指责的。他只是在寻找着能发挥他最大能量的地方。事实证明他的做法是对的。在上面,我们看到了华歆冷酷的一面,但这并不是他的性格的全部。做官几十年,华歆特清廉,做地方官时办事就很有效率,到了中央后更是具有雷厉风行的风格。而且,在教育孩子上,华歆也很严格,华家子弟即使在家里也跟在朝廷上一样讲求仪表动作的庄严。虽刻板有余,但多少也能从侧面知晓华家的家风。 可是,由于眼神不好的管宁的出现,再加上有逼宫的前科,让华歆的形象几乎完全毁了。管宁是谁呢?他是山东北海人,据说是大人物管仲的后代。当初,二人在菜园子里锄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理也不理,继续玩命地挥锄;华歆则把那金子那起来端详了一下才扔掉。说到这儿,便不得不让人想到:这个管宁,眼神是不是有问题呀?管宁是出了名的读书狂,熬夜是难免的,眼睛近视也没嘛奇怪的。我的意思是说,当时他继续挥锄如故,没准是因为没看到那片金子哪!随后,华歆看到了,拿起来又扔了,有两种可能了:第一,华歆怕受到管宁的耻笑,所以把金子扔了;第二,华歆本来就不爱财,在确认那是金子后,依然把它扔掉了。到底哪一种更接近真相呢?我以后是后一种。因为,后来的大量的事实,证明华歆确实不是个财迷。当年,他从江东北上许昌,人们问讯后都送上赠别的礼物,足有上千人之多。但华歆把这些礼物都做了记号,等到送别的那天,一一退还诸人。官位显赫后,魏国的皇帝经常赐给他珍宝,他就把那些珍宝分给自己的亲朋或贫穷的故人。《三国志》作者陈寿老师曾这样评价华歆:华子鱼清纯德素。我想,这是非常得贴切的。包括他逼宫汉献帝禅让帝位给曹丕,也实在没有什么可指责的。还能如何呢?莫非还要让汉家献帝再做上几十年的傀儡?有意思吗? 当然,管宁和华歆之间还有一个故事。他俩曾经同席读书,门外有人乘着轿子喧闹而过,这时候管宁依旧埋头读书;华歆把书合上,到外面转悠了一圈儿。再进门,没想到管宁就把席子割成两半了,很严肃地说:“老华,你不是我的朋友哦!”其实,在我看来,这实在算不上一件大事。读书读累了,华歆出去调节一下,也没嘛不好的。不过,当时人们还是决定把荣誉给了管宁,导致后来管宁骑虎难下,再无意做官:黄初四(公元223年)和黄初七年(公元226年),华歆两次推荐管宁效力国家,皇帝曹丕亲自征他入朝,管宁都拒绝啦。 当然,华歆也不是处处倒霉。幸亏还有一个王朗,就是传说中被诸葛亮骂死的那位。据说,当时王朗处处学华歆,但被人认为只是学到的只是表面上的东西,所以离华歆越来越远。还有一件事:有一次,华歆和王朗二人在小船上避难,这时又来了一个人想一起避难,华歆迟疑,王朗则说,带上他就带上吧,船上还有地儿。后来,敌人追来了,王朗惊恐中想把一起避难的那个人扔掉,被华歆制止:“我当时考虑的正是现在出现的情况啊!既然已经让人家上船了,又怎么能因为情况危急而抛弃呢?” 管宁和华歆的故事,在本质上,并不是高洁的人与庸俗的人的故事。而且事实也不是那样。他们俩的故事,只是人生趣味的不同,这里面实在不涉及大道理,更不能上升到人的优劣。做不成朋友也没什么可惜的。管宁优秀吗?因为怎么叫都不出去做官?华歆恶劣吗?因为他把傀儡了几十年的汉献帝拉下帝位?还有一个问题,在三国那个伟大的时代里,是选择野居避祸,还是迎风而上实现抱负?哪一个相对来说更靠谱? 顺便说一句,在黄初四年的时候,华歆曾给愤怒军师诸葛亮先生写了封信,从天时与人和的角度劝说他,叫他别北伐中原了,还是歇菜吧。当然,正在气头上的诸葛军师没搭理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