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魏晋的狂想:对《世说新语》的另类品读之三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10-17 00:00于哲学网发表

 

 



      袁先生的忧伤
      
      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辍轭;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波,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
      
      这一条仍是夸奖黄宪的,而且夸奖黄宪的人是比周乘更火的一位东汉人物:郭林宗。郭林宗名泰,也生活于桓灵时代。他是山西介休人,天赋聪慧,勤于学习,曾拜名师,满腹经纶,最显著的一点是目光敏锐,对时政看得很透,往往一针见血,加之身材高大,是个美男,到首都洛阳游学后不久,便成了太学生当中的偶像。后来,又得到以对人才苛刻著称的士人领袖李膺的推崇。李膺虽为人严峻,但眼睛很毒,一看这郭泰就是个非同一般的家伙:“俺见过的才俊多,但你这样的却还是第一次见到。”由于受到李老师的肯定,郭泰在洛阳的名声更大啦,很快当上了学联主席一类的职务。

      这时候,正处于桓帝时期,宦官当权,一些脊柱不太硬的大臣,便依附于左右,朝野上下那是相当地污浊。在这种背景下,李膺和郭泰达成了合作协议,联手起来对付这种局面。他们使用的最主要的手段是评议朝政、褒贬人物。因为,到了东汉后期,用语言品评人物,已形成风气;而且还是一种利器。一个人获得怎样的评介,甚至直接关系到他的仕途和人生走向,其作用相当于今天的钞票。在李膺和郭泰的策动下,李膺的官邸和郭泰所在的太学,成为清议时局和人物的两个中心。宦官们不干了,心想这哪儿成!这不是找我们的麻烦吗!于是,他们在桓帝那告状,和灵帝比起来,这个桓帝总的来说还不算太糊涂,但却受不了有人在朝廷下唧唧喳喳,于是怒了,把李膺等人关了起来,这件事发生在汉桓帝延熹九年,即公元166年,是为东汉历史上第一次党锢之祸。和李膺比起来,郭泰算是比较幸运的,虽然是太学的首脑,但却没被冲击,现在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仔细查之,可能是因为他的言论显得委婉些,没达到李膺的那种危言骇论的地步。虽然最后没被牵连,但郭泰已经洞察到了时局的险恶,这所有的一切,已经形成顽疾,仅仅靠朝中大臣和学生们的努力是无法扭转的。东汉王朝,需要的是一次狂风暴雨般的冲击。他带着自己的遗憾,出了洛阳,踏上了回乡讲学之路。

      过汝南时,郭泰拜访袁奉高,但来去匆匆,只呆了一小会儿;到了黄宪那儿,却住了一两天。有人问其中缘由,郭回答:“哎呀,黄先生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仿佛碧波荡漾的大海,沉淀后不改清澈,搅动后不会浑浊,他的德才的深度和广度实在是难以测量啊!”在这儿,我觉得郭泰做的有点过了,倒不是说他夸奖黄宪夸得稍微有点肉麻,而是说也忒不给袁奉高面子了。既然去拜访人家了,连个热乎气都没留下就又走了,再说了,袁奉高也是有来历的!他是黄宪的玩伴,是推举陈蕃出山的人物。当然,郭泰有他的理由:袁虽有名声和高洁之心,但毕竟是小德小才,甚至在他看来,袁的德才用一个勺子就可以舀起来。也就是说,他在袁黄两家停留的时间,与主人的德才的高深程度成是正比的。

      这样说起来就没办法了,袁奉高只有自己跟自己较劲的份儿了。而且,他悲惨的遭遇,告诉人们一个亘古不变的生存法则:只有强者才会受到尊重;弱者所得到的最多是同情和怜悯。如果你想把自己的境遇搞得更好,你只有成为更强的那一个人。除此之外,我看是没嘛法子啦!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