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对大学学术精神缺失的一点思考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10-16 00:00于哲学网发表

 

 



      中国大学的学术问题不是什么稀罕事,学术腐败早已普遍存在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究机构中。大学在经历的计划经济的后,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不仅面临着已经走向大众化阶段所带来的各方面连锁压力,然而高等教育也所被赋予了科技创新,高科技人才培养等的任务越来越严重。

      市场经济的潜在规则和社会发展对科技、人才的需要,使大学被被“纳入了市场和商业的轨道和逻辑”,就这样,“大学越来越成为‘教育工厂’和‘学术工厂’”。社会经济发生了整体性变革,“商业化的侵蚀和对教育的扭曲已经触目惊心”,而其他相关社会改革却显得有些滞后,由此而导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轨迹与传统高等教育发展轨迹偏离,学术精神出现缺失,形成了中国独特大学问题。

      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变化的趋势,大学学术研究者们面临着新的价值观选择和修正。杨东平在《大学精神》中说,“大学里运行着官、学、商三种功能、目标完全不同的机制,大楼多于大师,设备重于人才,仍是普遍现象。”大学学者作为学术共同体中一分子存在的同时,也是作为一个社会的理性经济人而存在,社会的背景环境对大学学者的价值观有很大的联系,它直接影响着大学学者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由此而产生了不同价值观的剧烈冲突。有学术功利主义价值观和学术理性主义价值观的对立与冲突,有为学术而学术和为生活而学术的价值冲突,求真务实与追求名利的价值冲突等。价值观冲突的失衡对容易形成权利、利益的过分追求,导致个人价值观的扭曲变形甚至异化,使学术成为攫取权利和利益的工具和手段。

      学术功利化成为影响学术精神的重要社会因素之一。学术功利化使学者普遍过于“社会化”,物性吞噬了学者的灵性,无法从从物质利益中走出来,他们不再敬畏自然、生命,精神层面被消灭,无法潜心修学。学术界固然有正义志士存在,虽然他们恪守知识分子的职责,在整个社会学术风气不济的情况下,学术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将会破坏,学术对社会发展的功能将会丧失,进而导致学术社会对大学学术的信任基础倒塌,整个社会可能会产生价值认同和信仰危机。

      中国社会特有的社会文化中不利的一面,尤其是长期残留的封建文化,提供了滋生学术不端的温床。中国传统的情理文化、面子文化、等级文化等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活跃在大学学术研究者的活动领域,通过各种“关系”辅助来“规范”学术活动。这种“规范”学术活动的关系主要有位文化。具体地说,这个关系网主要有两种,一是基于人情而建立起来的亲属、朋友、同学、老乡等,另一个则是基于利益的互补关系而聚合起来的各种资源和权力拥有者的结合体。这些关系容易使大学学术研究者通过非正当的手段在学术的研究阶段、学术资源的分配、学术成果的评价和奖励等阶段形成学术腐败,致使学术精神丧失。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