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春秋战国的战争,真是太郑国了”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09-24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在了解楚国的历史时,郑国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对郑国似乎不太陌生,在早年就已经有所了解,这缘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的课文。

        郑武公娶妻姜氏,生庄公和共叔段二子。庄公名寤生,母亲生产时逆生,使她吃尽了苦头,所以姜氏很不喜欢他。宋武公在世时,姜氏使尽心计废长立幼,郑武公没有同意。庄公寤生继位后,姜氏处处为次子公叔段着想,设计献谋让叔段取代庄公。庄公佯做糊涂,其实是为了将叔段的阴谋大白于天下。叔段果然一发不可收,囤积居奇,招兵买马,自以为有姜氏做内应,京城指日可破,叔段便公然起兵谋反,此刻庄公设下伏兵,在鄢之地一举消灭了公叔段,并把母亲姜氏流放到颖城。

        这个故事印象深刻地有两点,一是郑庄公实乃隐忍阴险之人,他完全有能力用亲情抑制母亲对他的厌恶,对弟弟的野心亦可以防患于未然之时;二是当他消灭了弟弟流放了母亲,也许因为亲情的感召,也许是良知的发现,他开始思念母亲起来。可是,问题来了,他发毒誓要与偏袒弟弟母亲“不及黄泉毋相见也”。古人对誓言还是相当重视的。这时,有个聪明小官僚帮他出了个主意,让人挖条地道,亦通黄泉也,这样一没违背誓言,又可相见于母。于是,黄泉之下母子相见“其乐也融融”。

        关于郑国,其实它的诞生,是以其强有力的姿势出现的。公元前857年至公元前842年,是西周第十任国王周厉王执政时代。周厉王是史上有名的暴君,因他的强征暴政,激怒国人酿成暴动。厉王死,宣王正式登基,看中了庶出的姬友,把他分封到今陕西咸林。等级应是三等诸侯国的郑伯。郑国应是西周最后一个分封国。郑国第一任君主郑桓公在辅佐周宣王时显示了才能,官至司徒,掌管教化。

         宣王宴崩,幽王继位,这是历史更为著名的一位荒诞无稽之君,千古流传 “烽火戏诸侯”的荒唐闹剧他就是主角。此时,郑桓公仍在朝中任司徒。

         幽王无道,戎狄虎视眈眈,周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郑桓公深深地忧深思远,他与太史伯私下商议郑国出路何在:“王室多故,何所可以逃死(《国语·郑桓公谋迁国》)。”太史伯为掌管各国文史资料的官僚,为他做了判断,认为济、洛、颍之间是个出去。那里只有十个子国,二个男国,虢郐两国,虽然强横可也不足惧,他们都目光短浅之徙。郑若以周天子为由,借其一方安置家小,他们无法拒绝。这两国虽不强,却野心勃勃,对周室大不敬,到时找个理由,把他们灭了,周围八小国就如取囊中之物。此举对于郑国,是关键的一步,为郑国今后近四百年历史打下了坚实的基业。

         公元前770年,郑桓公为保护周幽王而死于国难,成就千古美名,福荫子孙。郑武公得知父亲战死沙场,带三百乘军队日夜兼程,拯救周王朝于水火之中,与戎人血战,战功赫赫。他继任父职,与秦襄公、卫武公等一起拥立太子宜臼继承周大位,护驾东迁洛阳。

        郑武公应是提倡经商的先驱。强占虢郐两国租地后,并开始寻找新的生产力。武公对当地一些“商奴”采取的策略是,犹如今日之中国大陆对于台湾的感召,大诉同胞之情:“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这“商人”就是降服于周的殷商人,他们不仅没有亩产,且周灭商后把他们定为世袭奴隶,其人身和财产均无保障,只好从事商业经营活动。郑武王解放这些奴隶,极大发展生产力,也吸引周边地区的“商人”纷纷投奔郑国,愿做郑国的臣民,于是郑国的力量迅速壮大起来。

        这些商人,对郑国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人断言,认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代,大胆一点的往前推进至宋代。我似乎赞同毛泽东主席的观点,所谓商朝就是发达的商业活动时期。中国历史过于漫长,所以,外国人搞了一点名堂,我们便可以从老祖宗那里拿出证据来。于是,使我自大自满不思进取了。这是戏言也是题外议论。

        公元前744年(周平王二十七年),新都尚未建成,郑武公积劳成疾,不幸身亡,在位只有七年(短短七年,做了许多惊天动地之举,可称伟大)。此君娶申侯女武姜为妻。历史上便产生了著名的逆生君主郑庄公。

         这位逆生的君主,表现出了不凡的治国才能。如果说楚国之于周王朝关系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齐国号令天下的“尊王攘夷”也是针对楚国的政策。郑国却是正统的皇家血统,郑庄公几个动作过来,却与周王室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郑庄公扩充军队,开拓疆土,先伐卫,再与齐结盟,引起周平王的警觉,从此疏远了郑庄公。如果说周平王与郑庄公貌合神离,尚且忍受他,到了周桓王继位,完全摆出一副不信任庄公的态度来,几次欲罢免郑庄公而不得,使君臣矛盾进一步激化。

        郑国在周王朝危难之际,挽救了它,却在它试图中兴之时,加速了它的衰败。郑国人抢收周王朝温地的麦子,使周属地之民大闹饥荒。历史上的“周郑交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周王子狐与郑公子忽互为人质,应开了一个不对等的恶劣的先例,使天下人看清了周王室的虚弱,郑国强势使天下人为之侧目。

        在公元前715年,虢国公正式被任命替代郑庄公。三年后周王室收回被郑国占领的京畿之地,还故意调换了一些郑国管辖地区,与郑国隔着黄河地方,实际上又是卫、晋两国的势力范围。这是周王室有意制造郑人与卫、晋两国的矛盾与磨擦。

        于是,矛盾激化到必须由战争来说话了。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终于免去郑庄公在有其名无其实的司徒之职,亲自率诸侯联军讨伐郑国。

        当时,周桓王率三路大军列阵讨发郑军。中路军即王师精锐部队居前,左右两路军由蔡卫宋等国部队组成居后,在繻葛一带摆好架势讨伐郑国。郑庄公则排阵与诸侯联军相反,左右两路军置于前方,中路军置于后。先攻打宋军,再用攻蔡、卫军队,这些本来弱小之国的军队,多是充当喽罗的,故而一攻即溃,左右两翼崩溃,引发中军的王师大乱。

        郑国大将祝冉射中周天子的肩膀,史称“射王中肩”,从互换不对等人质到射中王肩,如果说郑国先祖为周室效命沙场,此两件大事一出,郑国对周王室应的过大于功了。

        还好,祝冉打算再射一箭,直取王命时,被郑庄公这位精明的政治家阻止了,他告诫:“君子不欲多一人,况敢凌天子乎!”并派相国祭仲慰问周桓王,请求赦免。

        我看了一则忍俊不禁经典名言:“战争,真是太二十世纪了。”感叹二十世纪是人类战争最集中的反映。那么,我看春秋战国时代的郑国,也就想套用这话说:“春秋战国的战争,真是太郑国了。”王应麟《诗地理考》卷三中曰:“春秋战争之多莫如郑。”郑国于新郑建国近四百年,战争多达一百一十六次,一年多达三次以上。我不知道,如此之多的战争,对于郑国这样一个弹丸之地是怎么进行的,实难搞清楚;如此之多的战争,怎么使郑国维持了近四百年。很难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生存之道。我从诗经上了解到,郑国的少男少女们手牵手徜徉于洛颖河旁,那种甜甜蜜蜜的样子,这种浪漫的情怀,令我们这些几千年后的今人向往不已,全然不见一年至少发生三次以上战争的国度。

        如果说,远见卓识郑桓公为后世子孙选择了一块风水宝地话,他万万难以料道,如此之多的战争祸及着自己的子孙。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在大变革大动荡时代,各个强国都想吞并天下,争霸中原。如得郑国,先占“郑道”,即沟通中原南北之大道,北达上党,南可抵楚。郑国这块处在中原腹地,乃是“咽喉九州”之地,自然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郑国人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战争中总结战争,在逆境中求生存,产生了许多著名的战例,闪现着郑人智慧的火花。周郑开战,王肩被射,郑人求赦免时。周桓王告知郑人,今后郑国如有饥荒,无须抢收周麦了,便赏赐十车秕谷,两车绸缎。郑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他们将计就计,将十车秕谷用绸缎包装起来,金晃晃地招摇过市,尽最大范围里传递出与周王室的亲密关系和传统友谊。郑庄公宣传造势之后,便搞了个一箭双雕的举动。宋国这些年大有争霸之势,又是郑国的近邻,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郑庄公便来了个计“胁天子以令诸侯”,联合几国诸侯伐宋。宋国大败而归,因此元气大伤,郑国趁机灭了戴国。

        郑国灭胡国,可谓机关算尽,也是它扩张挖空心思的典型事例。郑武公先把自己女儿嫁给胡国国君。一次武公在军事会议上表达了郑国必须对外扩张的决心,他认为不扩张必被别国所灭,扩张也有被灭国之风险,与其这样,倒不如抓紧机会扩张,以求一条生路。这番言词说到大将关其思心坎上了,他一冲动,便说先灭胡国吧。武公听了勃然大怒,胡君乃我贤婿,攻打胡国,岂不是陷我于不仁不义之地。他盛怒之下,将关其思斩首。胡君感动之极,于是以为有了郑国庇护,可以马上南山,刀枪入库,郑胡兵境犹如现今欧洲各国落地生根之协议,毫无兵丁把守。当郑国大兵压境而来时,胡君犹如梦中一般,还以为岳父大人与他搞联合军事演习的,终被灭国。

        在战国时代,一些具有超智慧能力的小国很有生存之术,比如紧靠楚国的随国,它们居然在楚国虎视眈眈下存活了下来,而蔡国国都一迁再迁,终逃脱不了灭国的下场。郑国常在齐晋楚秦国之中巧妙周旋。据《史记·郑世家》记载,郑国“常首鼠两大国之间,视其强弱以为向背”。

        晋文公重耳是历史上最为著名大器晚成之君,他在外流浪二十余年。当时流途经郑国时,郑国人犯了有眼无珠的错误,不予接待。掌权之后的晋文公决心修理郑国,以报其怠慢之罪。便联合秦国攻打郑国。相国叔詹也因此为国捐躯。郑大夫烛之武夜夜闯进秦国兵营,嚎啕大哭,诅秦必亡于晋。秦穆公怒气冲天要就地斩首烛之武。烛之武视死如归,告诉秦人郑亡不足惜。秦必忘国,却不自知。秦穆公想听个究竟,烛之武告知秦灭郑不就是等于帮晋国扩大版图,增大实力。强大的晋国把郑当着后方,必向西扩张,故而秦被灭不远也。秦穆公一听似乎恍然大悟,快速撤军而去,晋国失去了支持,只好怏怏回国。

        俗话说种什么瓜结什么果,郑武公对那些商朝遗民的政策,终于有了丰厚的回报。这就是牛贩子玄高的故事。秦国攻打郑国,已经大军压境,郑人犹如睡梦之中,尚不得而知。国家兴亡,夫有责恰当地体现在了牛贩子身上。他以国家社稷为重,一边让人赶回报信,秦军大兵已至,做好战斗准备;一边带着几名小牛贩子,换上新装,赶着十二头牛,前往秦营,告知秦人,郑君已知大军不辞辛苦前来,特令小人作为使者,慰问犒劳将士。秦人一听,一场精心策划的偷袭,居然被郑国发现,想必郑人已经充分准备,这个仗打起来,胜负难料,只好撤军而回。哪知秦国行动,已经晋军得知,撤军途中,秦军中了晋国的埋伏。郑国大喜,两国一战,两败俱伤,使郑国又有了几年苟延残喘之机。

        我之所以对郑国如此好奇,应该是从楚国相国子元,为了讨妫夫人之欢心,第一个目标就是伐郑,中了历史上的第一个空城计。楚成王夺位不久,连续三年伐郑。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楚郑之间,打打和和,反复多次,我发现在楚庄王时代,有时一个年份,上年度先发伐郑,下年度却又去救郑。

      公元前638年,楚成王三十四年春,以霸主自居不成的宋襄公为了报复郑文公投楚侵郑。楚师围宋以救郑国。当年冬天,楚国宋国战于泓水,即历史上著名的弘水之战,猪头一样的宋襄公屁股被箭射伤,宋师大败而归,襄公战例成为历史笑柄。楚国班师回国,途径郑国。郑文公夫人之一乃是楚成王之妹芈氏,劳慰劳成王于柯泽。郑文公以最高礼议向成王敬酒九次。据《东周列国志》认为,楚成王见两外甥女国色天香,遂动淫心,与之乱伦,取郑二姬以归,收入内宫。郑相国郑叔詹认为楚成王如此失礼,尽管有霸气但不能称霸,亦不得善终。果然,后被其子逼成王自尽。

        到了楚穆王时代,亦认定北方大有可图,伐郑师于狼渊,囚郑公子坚等人。郑又与楚讲和。同时楚公子伐陈,败归。楚穆王怒。陈国害怕楚报复,仗打赢了也只好送礼讲和。楚庄王为一代天骄,称霸中原之野心,路人皆知,郑国成了打通中原的最大障碍,于是在公元前608年,楚庄王六年至楚庄王十年间,连续四年伐郑,最后一仗大概打消了郑人左右摇摆之心,楚郑两国安宁了四年。公元前600年,楚庄王十四年,楚庄王兴兵伐郑。晋军救郑。郑伯与晋军败楚师。此刻正强大的楚国,那里咽得下这口怨气,于是,在公元前599年,楚庄王十五年至楚庄王十八年,再次连续四年伐郑。这些战事看来,晚年的楚庄王似乎要完成打通中原的事业,频频攻郑而不得,留下了永远的遗憾。他似乎预感到,他的霸业无人能够继续下去。

        果真如此,楚共王继位,伐郑的战争象征性多于实质。公元前585年,楚共王六年,伐郑与晋师遇,败归。楚共王十六年春,楚共王与郑和好。遂使郑叛晋,晋厉公出动三军伐郑。楚共王率楚三军及郑、陈之师迎战晋师于鄢陵。

        晋大将射中楚共王目,楚大将养由基将其射死。我老家有个小镇名养由基,据说是他的墓地。在一个叫六合的地方,挖沟渠时挖出了巨矛巨盾,据说是他用过的兵器。共王牺牲了一目,大大地感动了郑人,从此,郑国虽不能一心向楚,但坚定许多。共王之后,楚开始了衰退期,慢慢地伐郑之心收敛,而郑与三家分晋的韩国纠缠不休,终为韩所灭。

        近四百年郑国,就这样成为成为永恒。

        先秦留了诸多的珍贵的历史,当我们了解这些时,不甚嗟叹。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