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钱文忠教授在山西太原文化论坛的讲演中,截取几个历史片断,介绍世界背景下的中国文化。 中国的黑人 自先史时代,到殷商、周、秦、汉,中国境内一直有黑人存在,安阳殷墟就发现了明显带有黑人特征的头盖骨,不是一具两具。汉简上也有关于黑人的大量记载。 大约从公元九世纪开始,史籍就明确记载:东非地区的黑人作为阿拉伯商人的“商品”被大量地运往中国。古籍《萍洲可谈》中讲:“广州富人多蓄鬼奴,绝有力,可负数百斤。……色黑如墨,唇红齿白,发卷而黄。”《岭外代答》里则讲“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拳发。……擒之,动以千万,卖为鬼奴。” 1954年,1986年,在西安附近的唐代墓葬里,发现了栩栩如生的黑人陶俑。这表明最晚在唐朝,东非黑人的形象就出现在中国的雕塑和陶瓷工艺里了。 这些黑人还经常出现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里,比如《太平广记》里有一篇《昆仑奴传》,就是讲述东非黑人磨勒的故事的。 “华佗”的梵语意思是“药”、“药神” 我在下面讲述的几个民间故事或传说,长久以来,大家都认为它们是纯粹的国货,其实未必。 譬如《魏志》里曹冲称象的故事。学术大师陈寅恪先生早就指出,这原本是来源于印度的故事,流传在中国境内,附会为曹冲的故事,以彰显他的聪明。而曹魏境内并没有大象,于是,就只能假托孙权进贡。 名医华佗的故事大多可以在印度和佛经里找到。而“华佗”梵语有agada这个字,意思是“药”、“药神”。 类似的还有竹林七贤,七位贤人当然是真实的古代中国人,但是“竹林”确是梵语的Velu、Veluvana,乃是佛教历史上著名的佛陀说法处,历代佛典都有记载,是被搬来套用的。 安禄山该叫“安光明” 隋唐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巔峰时期,以下几个小例子却同样可以展示当时文化交汇的空前盛况。 一个是安禄山。安禄山是突厥和西胡(粟特)的混血儿,不是汉族,然而,他的名字的汉文化色彩却非常浓郁。不过,这个“禄山”其实根本就不是汉语,而是源出于伊朗语的roxsan,意思也不错,是“光明”。所以,他的名字倘若翻译成汉语,应该叫“安光明”才对!隋炀帝有个小名叫“那罗延”,就是梵语里面“大力士”的意思。 南明的很多太监和后宫皇太后、皇后乃至皇太子,都受了天主教的洗礼,起了教名。比如,权倾一时的大太监庞天寿就叫Achilleus,一位太后叫Helena,皇太子叫Constantine,等等不一而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