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是严肃的,但是传承历史的精灵却是顽皮的。它通过岁月磨灭弯曲人们的记忆,通过懒惰、误会将历史的面貌改变。 就这样,商周之间的事件已经面目全非,这使得后人看《封神演义》感觉不到真实,仿佛与明朝发生的故事没有多大区别。 真的是这样吗?历史的整盅之处就在这儿,所谓“负负得正”,多次被弯曲之后,没准它就回到了原来的地方。或者说,往往你觉得你已经接近了真实,然而却发现自己离真实更远。之前提到的马兵就是一例,对那个时代有所了解的人认为真实的战争应是以车战为主,却又忽略了马兵在那个时代的真实存在。到头来,我们惊讶的发现,学富五车的教授反而不一定比大字不识的村妇正确,老姜的年龄就是一个例子,这点也放在以后再说,在这而我们先来看武戏——冀州之战。 小说中是这样描绘的:在那个炎热的夏天,苏护逃回了自己的老家。他很快就被定性为造反,纣王欲起兵讨伐他。但与苏护交好的大臣在私下为苏护设计了退路,那就是让西、北两位伯候出兵,以让事情有些转换的余地,普通的一段描写,就可以看出很多与真实不符的地方,但它们是真的“不符”吗? 次日,崇侯虎下教场,整点人马,辞朝起行。 这是典型的搞错了时代,完全摸拟的明军出征模式。在明朝,军队的掌握分两部份,一部分在兵部,一部分在五军都督府。兵部有权无兵,五军都督府有兵无权。所以出征要从兵部得到出兵的权利才能点将出征。而在商代,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兵马,完全可以省去这一步。 但是真的要说这段描写不符合历史也难,因为就不允崇候虎搞个什么仪式,让巫师来段祝福什么的?只要转个思路就能想通,同时在书中如果将这些兵马的身份从朝歌的王军转化为北伯候的私军,就可以为最后纣王不加追究苏护之罪找到更好的理由。必竟,死的不是自己家的人,搞不好,小纣还暗暗偷笑呢。不过要是将这场出征点将想得多么浩荡就不合理了,一个北伯候也能带数万人进京,八百诸候齐动,小纣还坐得稳江山吗?估计就是小猫小狗两三只,做做过场,给小纣看的。到了北方地面上才会合了自己的军队。 不管如何,就算人马带齐了,军容又如何呢?有一首诗: 轰天砲响,振地锣鸣。轰天砲响,汪洋大海起春雷;振地锣鸣,万仞山前丢霹雳。幡幢招展,三春杨柳交加;号带飘扬,七夕彩云蔽日。刀枪闪灼,三冬瑞雪重铺;剑戟森严,九月秋霜盖地。腾腾杀气锁天台。隐隐红云遮碧岸。十里汪洋波浪滚,一座兵山出土来。 后面还有补充: 东摆芦叶点钢枪,南摆月样宣花斧,西摆马闸雁翎刀,北摆黄花硬柄弩, 中央戊己按勾陈,杀气离营四十五。辕门下按九宫星,大寨暗藏八卦谱。 细看一下,这装备是蛮先进的,有些装备提前了几千年。 首先是轰天砲。 砲,在这里是“石”字旁,可能是哪位好心的先生为了让其符合历史真实做的改动。大家都知道,商朝是没有火药的。故也不可能有“炮”,其实“砲”与“炮”是完全不同,“砲”也就是我们打帝国时代中的抛石机,在《指环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它需要一个高高的架子,以做支撑点,故我们下象棋时用的“砲”前一定要有个砲架子。相比后世的“炮”来,其实它的威力也不小,郭靖苦守多年的襄阳城,就是让马可•波罗献上的改良砲一举拿下,至今在襄阳你都可能找到当年蒙古兵发射的累累巨石。而且它的应用年代现在在中国最早可上溯到春秋,离商朝并不太远,万一有哪个神仙拍脑门发明,也不是不太可能。 但看仔细些,在这儿仗还没开打,这砲明显是作礼炮,那就只有“炮”了。你见过用抛石机鼓舞士气的吗? 其实在这儿,许仲琳有些吊诡,他反而没有写在古代战争中经常用到的一种器具,而它起的正是这里的“炮”所起的作用。别说是在封神时代,在各个时代在战争中它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这样圣物就是鼓。 鼓在中国战争中的应用至少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为了鼓舞军队士气,黄帝捉来了东海的大怪兽夔,剥皮作了鼓身,用雷兽的骨头当鼓锤.这面鼓一敲真的是天地变色,日月无光,神魔惊颤.估计最响的火炮也超不过它。 受此影响,中国历代军队都装备了鼓。一鼓作气,再而竭,三而衰的道理家喻户晓。在儒生必读的诗经中也有:“击鼓其镗,踊跃用兵。”一句。要说许仲琳不知道这个,鬼都不信。 敲鼓也是颇具美感的。男人敲鼓,虎背熊腰,半袒其臂,挥锤如怒,阳刚之气勃发。女人敲鼓,精灵小巧,腾挪如飞,鼓声如雨。从这些看,鼓比纯化学力量的炮多了不少诗情画意在里面。 老许为什么弃鼓而用炮呢?到底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的呢?恐怕只有他本人才清楚,但我忽然想到,谁说我们中国古人没创新意识,不爱先进科技?看人家老许,把当时最新型的号炮都应用进来了。 2.接下来说说锣。 锣与鼓是中国古代军阵音响的两大件之一。不过运气不如鼓,鼓是进军的号令,锣是退兵的号令,说来有些晦气。但铜锣还是走出了国门,它是西方音乐界唯一吸收了的中国乐器。现在出土的古锣最早是春秋时期的。 3.幢幡号带。
幢幡就是军旗,号带可能是上面挂的彩带。 中国古代军旗是五花八门,什么图案、功用的都有。但象现在的图旗一样上面纹上国家的象征物的。后世已经很少见了,大家比较熟悉的式样就是在旗上绣国号,如“唐”、“宋”什么的。但在商周那个年代还是有可能。在《西楚霸王》中,刘邦在自己的军旗上选定了朱雀纹,让吕雉唠叨了半天,但老刘算是楚人,所以纹朱雀也就是凤,是正确的选择。在潇水老大的著作中,他提到周人的旗帜是龙,商人是虎。但我觉得不大对,虎是现实中的猛兽,比龙还是差那么一些,商军为何肯服气周人? 我觉得是其实商人旗上纹的是饕餮的可能性要大能多.其一,饕餮纹在这个年代大量在青铜器上出现.其二,传说中饕餮是龙与虎所生,与虎长得很象.这样,在对它进行解读时将其看成虎的可能性很大.最后,传说饕餮是蚩尤的化身,而蚩尤与商人和东夷都有很深的血缘关系. 4.刀剑枪戟 这四样东西看起来简单,但其实它们产生的时间相距有千余年,商朝时不一定能湊齐. 首先是剑,中国古人称剑为"百兵之君",它可以说是最古老的兵器之一,在那时可谓近身做战的必备武器. 现在已经有了很多商代的古剑出土,但距离中国剑最辉煌的春秋时期还有几百年,所以也没有多少名剑.不过汉朝镇国之宝赤霄剑据说就是那时铸的. 刀的故事就要复杂得多,它号称"百兵之王",在汉代大量出现,以至于将剑赶出了战场,沦为了装饰品. 刀之所以取代剑主要原因就是材料技术的进步.在青铜时代,刀剑不敢做得过长,否则挥斩时容易折断,所以两面开刃的剑要比刀受欢迎得多.当进入铁器时代,人们发现,宜于挥斩的大刀可以爆发更大破环力而不会被折断,这样,刀就流行起来了.刀越铸越长,甚至于长达一米四.中国的长刀影响力之远,甚至到达日本,武士刀就是在汉刀的基础上改良的. 于是有些人就由此下了个论调:刀是汉代才有的,商代无刀, 这个结论看似很科学,很符合历史,可惜的是它已经被考古推翻了,随着商代考古的深入,几把青铜刀被发掘出来,流畅的曲线表明了它与后世大刀的血脉传承. 历史学者是知错就改的,于是这个结论被改为:"商代的刀主要是礼器,很少当工具使用。” 专家又加了一句:“长柄刀产生于唐代。”照此结论,在三国的关老二就不可能使用长刀。 这个结论流传很广,我也信了。 但还是错的,几个月前,我就得到了一张《西周武士复原图》那位武士手中握的就是一把有两米多长的青铜长刀。 仔细看那张图片,那时的长刀与后世长刀的主要分别在于安装方式,那时是用绳索穿过刀上铸造的孔,将其绑在木干上,而后世象偃月刀、雁翎刀等都是通过护手(又叫格)来安装。 随便说一句,在当代奇幻名著《搜神记》中,蚩尤使的是一把苗刀,苗刀是什么样?恐怕不是每个人都能说明白,其实就是日本刀那样。细细长长的身,细细长长的柄,略带点弯曲。 蚩尤可能用苗刀吗?那更是众说纷纭了,有人说,苗刀是明将戚继光改良倭刀而来。有人说它是中国土生土长的。而它的命名缘由又分成两派,一派说其名来由是其形如同初生之苗,另一派说是因为其是苗人所用。传说蚩尤是苗人先祖,由是看来,别说火炮马军,封神战场上就是出现日本刀也可能是尊重历史。 所以说,历史真不是老实的,尽信书不如无书 接下来说戟,戟在商代是主要作战兵器,应该说小说提到它是完全符合历史的。 但麻烦的是,它也是最不符合历史的。因为从明朝到现在,中国人记忆中的戟已经不是商代的戟了。人们熟悉的戟其实是一种刀,叫“方天画戟”,或“青龙戟”。最早出现在宋代。可以说,最有名的使戟武将吕布,在历史上使用的也不是我们印象中的方天画戟。 商代的戟的样式就象它的字形,是带戈的矛,也就是在长矛旁边安一个或数个戈头,结合了两者的功能,所以受到欢迎。 在商代至战国,战争的主要形式是车战,军士们利用两车交错的空隙攻击,在这种战斗中,由镰刀转变而来的戈具有很大的攻击面积,所以受到欢迎。以至于威力更强的戟更是受欢迎。人们甚至将它做为一种吉祥符号,成为象征权力的道具,如有名的“平升三级”,就是在一个瓶子中放三支戟。 但在战国时,骑兵逐渐成为战场上的主力,戈的威力降低了,慢慢也从战场上消失,而多种功能的戟则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后来刀的兴盛与枪的出现,终于将它下了课。最后,甚至它象征吉祥的功能也为后来的戟刀所取代。唐代的薜仁贵可以说是最后一个使戟的名将,到宋代尽管将手中的戟换成了戟刀,小温候、塞仁贵两人也是梁山上的垃圾。 枪的发明就是稍晚的事了,不过商代它的祖先:矛,也是战场上的主要兵器。 说起矛,人们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张老三的丈八蛇矛。这被很多人定义为小说的夸张,但有谁规定大将不能用特别的武器?真实的历史也未必是你考古挖出来的那些文物就能代表完的。不懂装懂的态度比真不懂更弯曲历史。比如说蛇矛的长度,有人说丈八是夸张,换算一下,汉尺一尺等于现在的二十一厘米,丈八就是四米二左右,具体有多长呢?一般室内高度是二米八,大家可以感觉一下。也许感到有些高,但现在的统计表明,古代的矛长八米的也有。那主要是用来对付马军。我在日本拍摄的日本战国片中也看到过。却在中国的古代战争片中没有看到什么表现。难怪外国人能拍出《指环王》一类的影片,因为他们遇见这些超越生活中常识的描写,不会象国人一样来句:“夸张。”然后将这些传奇的东西改得平常。 枪是在矛的基础上改进的。日本人相信,枪是诸葛亮的发明,但现在在国内还没有找到相应的记载。至于枪与矛的区别,有人说在于杆,枪杆是用含有极大弹力的白蜡木作的,增加了其杀伤力,有人说在于刃,枪只有尖端有刃,杀伤力更强。种种观念莫衷一是,但一致公认枪的杀伤力强于矛。 在这里对兵器的描述提到了“钢”,现在一致是公认铁是战国时期应用到战争的,所以商代不会有铁。 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难说。第一,在很多古籍上记载了铁,如传说中大禹所著的《山海经》。 但吊诡的是,《山海经》被定性为战国人所著就是因为上面提到了铁。或者换句话说,铁在上面的记述非但不能成为证明中国人就早就使用了铁的依据,反而被用来证明《山海经》是部伪书。 然而,在另一部古书《尚书》上一篇《禹贡》,记载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并进行了资源调查,里面不但提到了铁,还提到了钢。于是《尚书》也成了伪书。 然而,不久,在出土的一件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上发现了《禹贡》中的句子,于是专家学者人不好动〈尚书〉了。只能来个“存疑。” 而考古队还真不给他们面子,老早就在商代的古墓中发现了一些用铁制成锋刃的斧子。专家的解释是:陨铁。 老百姓是信专家的,陨铁就陨铁嘛。但却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陨铁的使用也是要经过冶炼的。一块陨石可能含铁量高,但如果不经过冶炼,石头还是石头,不能变成铁。另外,能将它用在锋刃上说明,古人对铁已经相当熟悉。 关于上古时用铁的传说就更多了,据说神器九鼎就是铜铁合金的。蚩尤也是吃的铜铁砂石。 不过也有富有想象力的专家,他们通过研究发现。铁,左金右失,其实不是简写,是铁的本字,而繁写的“铁”反而是异体字,这意义就是失落的金属。另外,上古有人称“铁”为恶金,铜为“美金”。从这些对铁的忌讳来看,他猜测,中国上古有个时期是禁止用铁的,就象现在禁核武器一样。要不然,无从解释战国时期对铁的了解与应用程度的猛然增长。不过尚没有证据。 俗话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但如果连在神话中也不敢大胆假设的话,我们也太怯懦了。 最后两种兵器是斧与弩。 斧是那时比较有名的兵器,原因是姬发这家伙曾经操过一柄黄金色的。而且小纣的脑袋瓜也是让这东西给剁了的。不过专家们还没发现斧在那个年代用于实战的记录,于是得号:“礼器”。 斧这东西的威力是与防御力成正比的,当后世铠甲越来越坚固的时候,刀砍上去没准还卷了边、崩了口,斧的威力就显出来了,不需要将铠甲砍穿,以斧的重量撞那么一下也够你受的。 在商周年代,金属铠甲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一般兵将有件牛皮甲护身算不错了。而这牛皮甲的防御力如何?我在合肥看过三国时期的皮甲的仿制品,感觉还没皮夹克结实,用钢刀一捅准穿——注意是钢刀。商周年代青铜兵器也是贵重品,很多还是黄帝时代的老传统——以玉为兵。当然,没玉,石头也行,那东西的杀伤力恐怕皮夹克还是挡得往。 斧头这玩艺,耍还是要一把子力气,在那个王公大臣一天也不过两顿饭的年代,满足这一要求的可能不多,自然也没流行开来。 刚刚说到了铠甲,接着说一下。中国的铠甲文化是传统文化中很没落的一项,不说比崇尚铠甲的日本鬼子,就连我们自己古人绘画出来的铠甲,我们的影视作品也没有真实的反映,动不动就是“不合实际”。其实不是不符合历史,不符合你那学识与钱袋子才是真的。别的不说,就说京剧舞台上大将常见的护背旗,有哪个影视真正表视过?很多人认为这只是京剧的艺术化的夸张,其实也是打胡乱说。在缅甸的吴哥窟上面就有中国军人背插护背旗的图画。那可是宋代军队的真实写照。日本武士在近代前还插着护背旗,甚至有照片流下来。结果日本人现在说护背旗是他们的文化遗产了,我们还在说是艺术夸张。 商代离中国铠甲的鼎盛时期唐朝还远。不过,不要低估古人的智慧与审美意识,古人生产的东西,现在不一定能想到。在秦始皇陵就出土了一件相当精美的石铠甲。而解决青铜甲过于昂贵也有办法。那就是重点防御,在要害部份镶上青甲甲泡。其他地方还是皮的。 在中国古代军队的战斗中,经常以同一色的军服铠甲来做部队的标志,熟悉中国传统小说的人都应该对黑张飞,白罗成,霹雳火这些色彩有所感觉,在《封神演义》的描绘中也有“大红袍,金锁甲,银合马”等语。然而,现在拍的历史剧铠甲几乎全是一色的黑沉沉的金属感觉。其实古人才没那么土气呢。他们采用的是绘画方式,在很多出土的皮甲、盾牌上还有漆痕的残留,说明当年的铠甲并不是本色出演。 在新版的《封神榜》中,也许是为了突出青铜时代的感觉,铠甲都有些偏青色,其实这是最不符合历史的地方。青铜只是在地下埋了上千年,长满了铜锈才变成现在这个模样。千年前当它刚制作出来的时候,可是闪着黄色或银色,或肉红色的光芒的哦。金盔金甲才是王道! 最后是弩。弩可以说是最古老也是最先进的兵器之一。至少在春秋时代已经出现。 弩的杀伤力很大,看过电影《英雄》的人,对那满天箭雨印象应该都很深,那很多就是用弩发射的。它的杀伤力主要来自于它弓弦的弹力,所以有些弩为了增加杀伤力是采用的脚踏拉弦的方法,更巨型的弩要几十个人用绞车才能拉开。 因为弩科学的设计,惊人的杀伤力,使它在古战场上大显身手,名扬世界。《帝国时代2》中国的特有武器就是诸葛弩。现在很多人痛扁阿亮说他没多少军事才能。其实,阿亮最伟大的地方就是发明了一种以这种弩为中心的阵法,成为了骑兵的克星!自三国以后无数智者想将这阵法重现人间也不能够。如不是这样的话,中国历史将改写,蒙古兵、八旗兵要打进关来没那么容易。 弩的板机系统与现代的枪械也是极为相似的,既使是妇孺,有了弩机也象有了手枪,哪怕来个武林高手也有一拼之力。可惜的是,中国统治者从社会的安定角度出发,有意的压制弩机的使用,说:“用箭才是真本领。用弩是旁门左道。”这也是后来中国火器没有发展起来的原因。
|
|
|
|
|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