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小史的学科范围,不是植物学,而是文学。 本文讨论中国文学史上红豆意象发生发展的主要脉络,重点是红豆意象的历次新变。 唐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1 红豆是南国相思树的果实。中国早期传说中的相思树,本来并不是指生于南国的红豆树。唐佚名编《文选集注》卷九晋左太冲(思)《吴都赋》“相思之树”,集注引《文选钞》引三国魏曹丕《列异传》:“韩凭夫妻死,作梓,号曰相思树。”2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韩凭妻》:战国宋国韩凭夫妻徇情而死,两冢相望,“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相思之名,起于此也。”3《太平广记》卷三百八十九《相思木》引梁任昉《述异记》:“战国时,卫国苦秦之难,有民从征,戍秦不返,其妻思之而卒。既葬,冢上生木,枝叶皆向夫所在而倾,因谓之相思木。”4魏晋南北朝笔记小说《列异传》、《搜神记》、《述异记》所记载的相思树故事传说,其背景为先秦时期,因此是相思树的早期传说。其内容为爱情超越于相思之人双方之间的阻隔之上,超越于生死之上。早期传说中的相思树,是生于北方的梓树或其它树木。 东汉以后写实性文献记载的相思树,逐渐专指生于南国的红豆树。《文选集注》卷九晋左太冲《吴都赋》“楠榴之木,相思之树”,集注引唐李善注引晋刘逵注引东汉刘成国[熙]曰:“相思,大树也,其材理坚强,邪斫之则有文,亦可作器。其实赤如珊瑚,历年不变。东冶有之。”5东冶即今福建福州,“相思之树”即红豆树,“其实赤如珊瑚”,指红豆子色如红珊瑚。刘熙是汉末著名学者,曾久居交州(治广信即今广西梧州,后移治番禺即今广东广州),自熟知南国的红豆树。刘熙此段文字是现存记载红豆树的最早文献。由此可见,早在汉末以前,红豆树已经得名“相思树”。 刘宋江淹《草木颂十五首并序》第二首《相思》:“竦枝碧涧,卧根石林。日月断色,雾雨恒阴。绿秀八照,丹实四临。”《草木颂序》自述作于“守职闽中”。6相思树的“丹实”,即红豆子。东汉以后文献中的相思树,逐渐专指生于南国的红豆树。只是未写出红豆二字。 南国红豆树何以得名相思树?《文选集注》卷九左思《吴都赋》“相思之树”,集注引《文选钞》:“《南越志》云:翔凤山多相思树。《列异传》:韩凭夫妻死,作梓,号曰相思树。”7刘宋沈怀远《南越志》所载相思树显然是南国红豆树8。而魏曹丕《列异传》所述韩凭夫妻故事中的相思树,则是北方梓树。《文选钞》引录《列异传》所载韩凭夫妻死后化作相思树故事,以牵合注释南国相思树,可见《文选钞》作者当知道南国红豆树得名相思树是由于某种爱情故事传说,而未得其详,故辗转引录故事情节相似的韩凭夫妻相思树传说作为参考。《文选钞》的作者,是初唐人9。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三十五《木部·乔木类·相思子·释名》“红豆”条引北宋李颀《古今诗话》:“相思子圆而红。故老言:昔有人殁于边,其妻思之,哭于树下而卒,因以名之。”10《古今诗话》是现存记载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传说的最早文献。原书已佚,此条文字幸赖《本草纲目》得以保存11。 按《古今诗话》多载唐宋诗本事,此条内容为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传说,可知此条实为红豆诗条。唐宋红豆诗,第一数王维,可知《古今诗话》此条当为王维红豆诗条。按《本草纲目凡例》:“诸品首以释名,正名也。”12故《本草纲目·相思子·释名》“红豆”条只引出《古今诗话》所载相思树得名的传说即可,而略去其所述王维红豆诗。 《古今诗话》所载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故事传说,其内容亦为爱情超越于相思双方之间的阻隔之上,超越于生死之上。这一故事中的相思树是生于南国的红豆树,可知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故事传说产生于南国13。参证左思《吴都赋》“相思之树”晋刘逵注引东汉刘熙语,可知这一故事传说产生于东汉末以前。 《古今诗话》红豆诗条所载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传说,实际表明盛唐王维红豆诗出现以前这一故事已经流传于世。 晚唐李匡乂《资暇集》卷下《相思子》条:“豆有圆而红,其首乌者,举世呼为相思子,即红豆之异名也。其木邪斫之则有文,可为弹博局及琵琶槽。其树也,大株而白枝,叶似槐,其花与皂荚花无殊,其子若稨豆,处于甲中,通身皆红。李善云其实赤如珊瑚是也。”14可见晚唐以前,红豆又名相思子,已经家喻户晓。《古今诗话》所载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传说,当亦流传已久,家喻户晓。 南国相思树故事与北方相思树故事的相同点,是相思树得名于生死不渝的爱情故事。不同点是南国相思树专指红豆树,北方相思树并无专指树种。唐代以后文献中的相思树,基本上已专指南国红豆树,并写出红豆二字。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相思一词,多指爱情,亦可指友情及兄弟之情。指爱情,如汉乐府《有所思》:“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古诗十九首》第十七首:“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秋歌》第十一首:“自从别欢来,何日不相思”,《长相思》:“长相思,久离别,美人之远如雨绝”,以及李白《长相思》:“长相思,在长安”,“美人如花隔云端”。指友情及兄弟之情,如曹植《赠白马王彪》第四首:“踟躇亦何留,相思无终极”,陶渊明《移居》第二首:“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南北朝以后,相思主要指爱情。相思与爱情不尽相同,相思是男女双方被阻隔时的爱情。 红豆入诗,始于王维《相思》。王维诗中的相思,是指爱情,还是泛指爱情及友情,其诗简短含蓄,或有不同理解。根据王维以前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已经流传于世,以及用王维诗红豆相思之典故的唐代诗词如敦煌曲子词《竹枝子》、温庭筠《南歌子》、韩偓《玉合》等(见下文),其中相思例指爱情,可知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传说为王维《相思》诗所汲取,王维诗中的相思是指爱情。 在王维诗,红豆象征相思、爱情。这是红豆意象的本义。红豆的形象,红艳艳、亮晶晶,红豆的性格,热烈、温润、玲珑、精致、坚贞,也确实是爱情的绝妙象征。诗中“此物最相思”之句,意味着红豆象征相思、爱情,已经是盛唐人普遍的默契。 在中国诗歌史上,从王维起,红豆与相思结下了不解之缘。唐敦煌曲子词《云谣集杂曲子·竹枝子》第二首:“口含红豆相思语,几度遥相许。”15中晚唐民间歌词也写出红豆相思,可见在中晚唐,王维红豆诗已经家喻户晓。 红豆的象征内涵,在王维以后的唐诗宋词中获得显著发展。 唐五代诗词写红豆相思,如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第二首: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16 韩偓《玉合》: 中有兰膏渍红豆,每回拈着长相忆。17 牛希济《生查子》(新月曲如眉): 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18 宋词写红豆相思,如晏几道《浣溪沙》(已拆秋千不奈闲): 绿窗红豆忆前欢。19 黄庭坚《点绛唇》(罗带双垂): 半妆红豆,各自相思瘦。20 刘过《江城子》(海棠风韵玉梅春): 万斛相思红豆子,凭寄与个中人。21 赵崇嶓《归朝欢》: 交枝红豆雨中看,为君滴尽相思血。22 王沂孙《三姝媚·樱桃》: 几度相思,红豆都销,碧丝空袅。23 比较王维诗与其后的唐诗宋词,红豆意象同是象征相思、爱情,但是王维以后唐诗宋词中的红豆相思,往往写出了相思双方之间的被阻隔。这一特点,在王维诗中只是潜在地涵有,而在王维以后的唐宋诗词中,则获得显性化表现。 在唐诗宋词中,红豆相思的常例,是红豆象征爱情超越于相思双方之间的阻隔之上。红豆相思的典型,则是红豆象征爱情超越于生死之上。红豆相思的典型品格,其实更为符合《古今诗话》所载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原型。赵崇嶓《归朝欢》“交枝红豆雨中看,为君滴尽相思血”,能写出红豆相思的典型品格。 红豆相思从唐宋诗词一直绵延到清诗、近现代诗。红豆相思亦深入到元曲、明清民歌、小说,如元高明《商调·黄莺儿》:“几番血泪见红豆,相思未休”,清华广生辑《白雪遗音》卷二《马头调·止不住的》:“止不住的相思血泪如红豆”,《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宝玉唱:“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花月痕》中甚至有以红豆为名的人物。中国文学史上的这些红豆意象,大多数未离开红豆相思的本义。 唐朝人的故国之思 在中国文学史上,红豆的第二象征意义是故国之思。红豆意象象征意义从男女相思到故国之思的这一转变,发生于唐代安史之乱之后,发展于明末清初时期。红豆意象的第二象征意义,包含唐朝人的故国之思,明遗民的故国之思。 就在王维作《相思》诗之后不久,红豆意象象征意义的发展演变,超越了红豆相思的本义。 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中《云中命》: 明皇幸岷山,百官皆窜辱,积尸满中原,士族随车驾也。伶官……唯李龟年奔迫江潭,杜甫以诗赠之曰:‘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值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龟年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又:‘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鴈来时数附书。’此词皆王右丞所制,至今梨园唱焉。歌阕,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龟年唱罢,忽闷绝仆地,左耳微暖,妻子未忍殡殓,经四日乃苏。”24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龟年在潭州(今湖南长沙)唱“红豆生南国”,“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在这个故事中,红豆象征唐朝人的故君之思、故国之思。这是红豆意象的第二层象征意义。 乐工李龟年本是唐明皇的梨园弟子25,王维红豆诗作于唐明皇的盛唐时期。这是李龟年唱红豆诗,歌唱者与满座听众联想起明皇与盛唐,为明皇的失位和盛唐的毁灭而惨然的原因之一。 红豆热烈、坚贞的品格,红豆所象征的相思、爱情,与故国之思、爱国热情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似性。这是唱红豆诗而触发起故国之思的原因之二。 简言之,相思、爱情,与故国之思、爱国热情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似性,这是红豆由象征相思演变到象征故国之思的内在依据。李龟年唱“红豆生南国”,“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的历史故事,则使红豆象征故国之思成为典故,从而成为诗歌创作的一宗新资源。 杜甫诗歌用红豆意象表现故国之思,亦与李龟年唱红豆诗故事大约同时发生。 杜甫《秋兴八首》第八首: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红豆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26 “红豆”,《续古逸丛书》影印《宋本杜工部集》卷十五、宋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卷三十、《四部丛刊》影宋本《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宋黄希原注黄鹤补注《补注杜诗》卷三十作“香稻”;《古逸丛书》影宋本鲁訔编次蔡梦弼会笺《集注杜工部草堂诗笺》卷三十二作“红豆”27。 按宋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二十六、陈景沂《全芳备祖后集》卷六著录晚唐诗人庄布《石榴歌》:“鹦鹉啄残红豆颗”28,显然语本杜诗“红豆啄馀鹦鹉粒”,可见早在唐代,杜诗此句即是作“红豆”,或有作“红豆”之异文。 无论作“香稻”,或作“红豆”,杜诗此二句,以渼陂风景物产之丰美富饶,象征盛唐之繁荣昌盛,寄予了诗人深挚缠绵的故国之思。 作“香稻啄馀鹦鹉粒”,意思自然是好29。作“红豆啄馀鹦鹉粒”,亦未必不佳。涵泳全诗,联系红豆相思之义,及杜甫当时身在荒江萦思故国之背景,则作“红豆”更别具神韵,既描写出渼陂风物之丰美富饶,亦默示出刻骨铭心的故国之思。若以为长安不产红豆,或未闻鹦鹉啄食红豆,因此作“红豆”不合写实,似乎是不必要的顾虑。因为《秋兴八首》的笔法本来就包含想象,并非全是写实。如第五首“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上句是写实,唐代长安大明宫曾改名为蓬莱宫30。下句则是想象,汉代长安建章宫有铜柱承露盘,而唐代长安并无此物,但是借写此物更能写出盛唐气象,故杜诗以想象写出之。至于鹦鹉是否啄食红豆,其实似亦不必顾虑31。晚唐诗人庄布《石榴歌》“鹦鹉啄残红豆颗”,虽是以红豆子喻指石榴子,但亦表明,在唐代,鹦鹉啄食红豆是可以入诗的。杜诗此处异文,各有胜义,不妨两存。 杜诗“红豆”意象之本身,虽未必即具有象征故国之思的含义,但是杜诗“红豆”二句所具有的故国之思的含义,则至少使后来红豆象征故国之思获得一份支援意识。 至明末清初,钱谦益在其诗歌创作及其杜诗注释中,进一步使杜诗“红豆”意象与李龟年唱“红豆生南国”的历史故事融为一体。 晚唐诗僧贯休《将入匡山别芳昼二公二首》第二首: 红豆树间滴红雨,恋师不得依师住。32 诗中红豆,隐喻自己对芳、昼二公的别后相思,亦有深情。在唐诗中,这可能是红豆相思非指爱情亦非指故国之思的一个特例。尽管未来红豆相思超越爱情本义发展的主要方向并不在象征师弟或师友情谊,但贯休此诗仍值得在此一提。 1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卷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页273;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第二册,第4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