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以体政 桓公二年:“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 杜预曰:“政以礼成。”(《十三经注疏》第1743页。)竹添光鸿曰:“‘体’是‘体质’之体,犹言‘骨子’也。政以礼为体,然后百事立。”(《左传会笺》第二,第126页。)杨伯峻曰:“体为‘体用’之体,意谓礼为政治、政法之骨干。”(《春秋左传注》第92页。) 按:“体”训“行”。襄公九年《传》:“体仁足以长人。”谓行人足以居于人上。《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好名而无体,忿怒而为恶。”王聘珍《解诂》:“体,行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身体”,谓身体力行。《吕氏春秋·孟夏纪·诬徒》:“所加于人,必可行于己。若此,则师徒同体。”高诱《注》:“体,行也。”《淮南子·泛论训》:“故圣人以身体之。”高诱《注》:“体,行。” “礼以体政”,谓礼以行政。《荀子·大略》:“礼者,政之挽也。为政不以礼,政不行矣。” 襄公二十一年《传》:“礼,政之舆也。”杜《注》:“政须礼而行。”昭公五年《传》:“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昭公六年《传》:“犹不可禁御,是故闲之以义,纠之以政,行之以礼,守之以信,奉之以仁。”以上各例,皆与“礼以体政”意思相关。 易则生乱 桓公二年:“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听,易则生乱。’” 杜预曰:“反易礼义,则乱生也。”(《十三经注疏》第1743页。)竹添光鸿曰:“易者,名反易而不正也。《世家》师服曰:‘名自命也,物自定也。今适庶名反逆,此后晋其能毋乱乎?’所谓‘名反逆’即易也。礼义之反易,皆自名之易而出也。杜失所指。”(《左传会笺》第二,第126-127页。)杨伯峻曰:“易亦违反之义。”(《春秋左传注》第92页。) 按:杜、杨之说是也。《传》言违反礼义,则政不成而生乱。《史记》谓“适庶名反逆”,未必符合《左传》原意。 《左传》言“易”,多训违反,且多与礼义有关。如,桓公十八年:“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谓之有礼。易此,必败。”僖公七年:“德、礼不易,无人不怀。”僖公十五年:“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将与人易。”宣公二年:“戎昭果毅以听之之谓礼。杀敌为果,致果为毅。易之,戮也。”宣公十二年:“德、刑、政、事、典、礼不易,不可敌也。”哀公元年:“吾先大夫子常易之,所以败我也。”哀公十一年:“今君易之,将以求大,不亦难乎?” 《传》亦有“反易”连文者。如,哀公二年:“范氏、中行氏反易天明,斩艾百姓,欲擅晋国而灭其君。”“易”与“反”同义,故杜预以“反易”释“易”。 是以能固 桓公二年:“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今晋,甸侯也,而建国,本既弱矣,其能久乎?” 按:“固”训久,下文“其能久乎”与此相应。《国语·晋语六》:“臣固闻之。”韦昭《注》:“固,久也。”《周语下》:“大昭小鸣,和之道也。和平则久,久固则纯,纯明则终,终复则乐。”“久固”为同义复词。 社稷无陨 桓公五年:“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无陨,多矣。” 杨伯峻曰:“此句犹云国家免于危亡,则足矣。”(《春秋左传注》第90页。) 按:《广雅·释诂二》:“抎、坠、逸,失也。”“抎”与“陨”通。“社稷无陨”,即社稷无失。 成公十三年《传》:“我襄公未忘君之旧勋,而惧社稷之陨,是以有殽之师。”“惧社稷之陨”,谓惧失宗庙社稷。 昭公二十四年:“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宗周之陨”,谓周失宗庙社稷。 昭公二十年《传》:“亡人不佞,失守社稷,越在草莽。”定公四年《传》:“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失守社稷”,即“社稷之失。” 宣公十年《传》:“凡诸侯之大夫违,告于诸侯曰:‘某氏之守臣某,失守宗庙,敢告。’”“失守宗庙”,含意与“失守社稷”相近。 《墨子·法仪》:“故天祸之,使遂失其国家。”孙诒让《闲诂》:“遂与队通。”又,《天志下》:“使之父子离散,国家灭亡,抎失社稷。”又,《非命下》:“暴逆百姓,遂失其宗庙。”言“遂失其国家”、“抎失社稷”、“遂失其宗庙”,义皆相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