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讲的是《西游记》的社会意义,下面讲《西游记》的象征意义。它的象征意义当然有好多个方面,咱们只讲一个方面的象征意义,就是它对人生哲理的象征,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考。 《西游记》里头有一个人物是贯穿始终的,就是孙悟空。小说从孙悟空的出生开始写起,写了孙悟空一生的经历,写了他一生中的最高峰——西天取经成正果,但是没有写孙悟空最后的死亡。所以,要解读《西游记》的思想意义,首先要把孙悟空这个形象的一生经历作为贯穿的线索来解读,才能读出一部完整的人生的书。书除了写社会以外,写了一个人的一生,尤其是孙悟空,特别具有代表意义,其它还有唐僧、猪八戒、沙僧的经历,今天咱们重点讲讲孙悟空一生的经历的象征意义。 小说写孙悟空出生有一点和一般人不一样的地方:他是天生地长的,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他和普通人不一样,所以这叫非现实的艺术世界。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天生地长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如果有,就是孙悟空。 于是咱们就要问,孙悟空作为一个人,和其它的人有什么不同呢?有一点不同,咱们每一个人生下来,首先就生活在社会关系的网络之中,每个人都是一样,一生下来就有父亲、母亲,可能还有兄弟姐妹,还有姑姑舅舅母姨等等,这么多的亲戚朋友构成了社会关系的第一个网。就是说你一生下来,还没走上社会,就落在一个社会关系网里了,谁也摆脱不了,可孙悟空不一样。孙悟空出生伊始,就摆脱了所有的社会关系网,他不受任何束缚,是一个原生态的人,是个大写的人。他不需要进入任何社会关系,而普通人注定要肩负道义的、伦理的责任,孙悟空不需要,他是个和自然同体的自由自在的人。所以孙悟空说他“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拘束”,没有任何的社会关系可以束缚他。 咱们知道,中国的社会结构是一种家庭家族式的,有人说中国叫家族社会或宗族社会,这有道理。中国的文化也是这种家族文化或宗族文化,“国家”,“国”和“家”是一体的,“国”不过是放大了的“家”而已,“忠”不过是放大了的“孝”而已,臣子对君主的“忠”是子女对父母的“孝”的放大。孙悟空没有家庭的束缚,也就意味着他一开始就不受社会的束缚。花果山是一个自由自在的社会,是个桃花源的社会,在花果山里没有王,也没有什么官吏,都是一群猴子,大家平等的。在这样的社会关系里,没有政治关系的束缚,所以不受麒麟、凤凰的管,那是一个自由自在的天地。 那里也没有经济的束缚,因为作为一只猴子,没有特殊的经济需求,小说里写“春采百花为饮食,夏寻诸果做生涯。秋收芋粟延时节,冬觅黄精度岁华”等等,都是采自自然的东西,完全依靠自然所赋予的果实等就能聊以为生了,不要积攒什么金银财宝。大家都知道,咱们积攒金银财宝,一个是为了满足现实的、现世的需求,另外很重要的是要满足后代的需求。攒一大堆钱财为了什么?为了子孙们。都是这样想的,“可怜天下父母心”,自己省吃简用就是为了孩子。这就构成了种种的经济关系。而孙悟空没有这种经济关系,他不需要攒钱,他所需要的东西大自然都能提供。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咱们说孙悟空本身是一个自由自在的个体,但是,他感觉到这个自由是不够的,为什么?还有两个很大的局限。一个是个人才能的局限,他从石头里蹦出来后,只能在花果山这么小的范围里游玩、活动。他想突破个人能力的限制,怎么办?他就学道去了,学得了七十二般变化等,这样他来去自由了,想到哪儿就到哪儿,突破了个人能力的局限。这是人的一种希望,每个人的能力都有一定的局限,每个人的一生又都在不断突破自己的局限,人有很多潜在的能力是你没有发现的,你得去发掘它,得去培养它,得去丰富它,得不断地造就自己,人的可塑性是很强的,人的一生往往是不断提升自己能力的过程。孙悟空他提升了自己的能力,提升到了最高的境界,上天入地,来去自由,突破了空间上的局限。人要发展,要成为一个自由的人。小说写的孙悟空就意味着人类对个体存在的追求,——追求空间上的突破,这是人类的幻想,也是人类的追求。正是因为这种追求,人类发明了火车,发明了飞机等等。 另外一个最大的局限是时间上的局限。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时空当中,空间的局限突破了,时间的局限却很难突破,因为人一生下来就注定要死亡。孙悟空要突破时间的局限。他原来无忧无虑,突然有了忧愁,发现人是会老的,再怎么自由自在还是会老的,还是会死的,怎么办?要突破这个局限。所以他就到阎罗王那里把生死簿全部勾销了,这就突破了时间的局限。咱们也知道时间的局限是人类不可能突破的,这是最现实的一种描写,它反映了人类的一种愿望,现在这种愿望也一直延续了下来。长生不老是人生与生俱来的愿望,不仅秦皇、汉武有这种想法,普通百姓也要健康长寿,没有一个人活到一定年龄就想我赶快死去吧。人活着,想尽力多活一天,多活一年,是很正常的。孙悟空也突破了这种局限,这表现的也是抽象的人类对自己生命局限的突破。 在这个意义上,孙悟空是一个自由自在的人,突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这个时候他真正是一个大写的人,是最完美的自由的人。作为一个个体的人,这是人追求自由的最高境界,没有任何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的束缚,没有衣食之求,住房有水帘洞那么大的空间,不需要咱们现在去买个房子,房价贵得很。 在他达到了时间空间上的自由后,孙悟空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在他追求自由的过程当中,触犯了社会的规范,因为社会不允许这么去追求自由。自由和规范是一对矛盾,个体和社会是一对矛盾,当个体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往往必然会触犯某些规范,此时,社会反过来会约束你、管辖你,这是必然的。孙悟空到东海龙宫去,触犯了规范;到阎罗王那里,也触犯了规范。为什么?很明白的一点:就是他追求个人自由,提升自己,应该按照社会规范一步一步地走,不能够有超越性的行为。一个普通的人要成仙成佛的话,应该是此生此世长时间修行的结果,不能够突然地就乘直升飞机上升了,必须有一个长期修炼的过程,是不能一蹴而就。如果本身是神佛,那么神佛的孩子还是神佛,所以不需要修炼,就可以成仙了,这是古代的等级制度。但孙悟空不是,他是个凡人,却越过了修炼的阶段,实际上就打破了社会等级关系。社会是用等级管着你的,你超越了社会等级关系,触犯了等级制度,就会受到约束。社会等级不是说不能超越,唯一的方式我刚才讲了,是特权,这是封建制度的特点,特权可以超越等级。不过,孙悟空没有这种特权,那么社会关系就要约束他,规范他。 这样就出现了他和社会关系的直接冲突,龙王、阎罗王都去告状了,告状的结果是要讨伐孙悟空,这样触犯社会等级制度的人不允许存在。不允许存在有两种方式,一个是剿灭他,一个是收服他。一开始采取的是收服的方式,就是咱们说的招安的方式。 被招安以后的孙悟空有一个特点,这个大家必须要注意的。原来他对社会关系的权力名利没有任何印象,没有任何概念,后来对名利权势有了印象,这是社会慢慢教给他的。咱们来设想,一个小孩当没有任何人教他的时候,问他是皇帝大还是大臣大?他不知道皇帝是谁,大臣是谁,他只有一个概念——人,人是平等的,都是人。是社会教给他皇帝比大臣大,所以小孩上学以后,就要努力争着当组长,因为组长大,争着入队,因为少先队光荣,不入队不行。这是社会教给他的:有那些名誉、地位和没有那些名誉、地位是不一样的。孙悟空开始是不明白这些的。他上天后最先被封的官职叫“弼马温。弼马温什么都不是,但他还挺当回事,挺用功,看着马厩,给马打扫,觉得挺来劲,好容易有个正经事干了,心里感觉挺了不起。小说写他“非常勤奋,昼夜不睡,滋养马匹,日间舞弄犹可,夜间看管殷勤,但是马睡的,赶起来吃草;走的,捉将来靠槽。那些天马见了他,泯耳攒蹄,都养得肉肥膘满。”孙悟空工作得很勤奋,自己不用睡觉,也希望马也不要睡觉,日夜吃草。可是当他知道弼马温是个未入流品的官的时候,他就受不了了,他明白了人和人之间还有官职的区别,于是他就造反了。 造反了以后他要求什么呢?他在花果山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叫王,什么叫猴,“美猴王”是大家称呼他的。现在他明白了天上有圣人,他就自封为“齐天大圣”,跟天一样大的圣人。他有了对官职、名号的需求了,要再封官就得封他为齐天大圣了。所以后来玉皇大帝捉他不成,最后还是招安,就封了他“齐天大圣”。他很高兴,终于有了一个正经名号了。但是,他又发现“齐天大圣”和他的实际利益之间是有区别的,有其名而无其实。蟠桃会的名单上没有他,还是不入流,还得造反。 孙悟空几次大闹天宫的过程,实际上是他对名誉和权力发现、认识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他最后提出了一个口号,这就是很著名的所谓反抗的口号——“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皇帝轮流做”,不是说皇帝这种很辛苦的职位大家轮流来做,而是皇帝这种很荣耀、有权有势的职位大家要轮流做。如果皇帝是很辛苦的,日理万机,白天要读一大堆文件,接待很多人,晚上还得彻夜不眠地思考国家大事,那很少人愿意当皇帝。但是皇帝意味着很大的权势,那么就很多人要争着当了,孙悟空也要争着当。而且他不是要一直当,是“轮流做”,你当两天,他当两天。这种制度,说起来和西方国家的选举制有点像,但不是一样的。这“轮流做”是一种对权势的欲望,这种欲望膨胀到最高的时候,就是皇帝这种最高的职位也应该大家轮流做。 孙悟空提出了“皇帝轮流做”的说法的时候,恰恰是他个人权力欲望极度膨胀的一种表现,这不是他的天性。这种膨胀是怎么来的呢?是整个社会秩序对他一点一点教出来的。原来他很容易满足,“弼马温”就满足了,“齐天大圣”也满足了。后来社会教他“弼马温”不是正经官职,齐天大圣虽然很荣耀,但没有具体权力,只有皇帝既有名誉又有权力。社会关系不断地教他,使他明白。换句话说,正是在社会秩序、社会规范不断的教育下,孙悟空不断膨胀着自我欲望。 而自我欲望膨胀的过程恰恰是孙悟空丧失自由的一个过程,他个体的自由没有了。本来个体的自由是不受社会规范的,不受社会束缚,不需要社会关系的,你叫我“弼马温”也罢,叫我“齐天大圣”也罢,我还是我,我能超越时间空间,我不需要那些名誉权势的东西,我就是我,不因贴上“弼马温”的标签而贬值,也不因贴上“齐天大圣”的标签而升值。可是孙悟空不是,他觉得被称为“弼马温”是贬值了,被称作“齐天大圣”是升值了。我这个升值还不够,还要当皇帝,哪怕贴两天标签,我也得当当皇帝。这时他已经丧失了个人价值了,因为所有的标签对个人的价值来说都是外在赋予的,是外界对你的看法,不是你实际的个人的特点、个人的价值。外界看你是个部长,很了不起,外界看你是个皇帝,很了不起,只是这么一个看法,实际上你还是你自己。所以孙悟空一旦把皇帝看得太重时,把社会给他的标签看得太重时,他丧失的恰恰是他个人的自由。 小说就写了规范和自由之间的矛盾对人一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作用。咱们看到一方面孙悟空本身的反叛意识好像是越来越强烈了;另外一方面也看出,孙悟空个人欲望的膨胀的确是越来越高涨了。随着他个人欲望的不断膨胀,社会对他的压制、抑制的手段也越来越严厉,最后请出了如来佛,用五指山把他扣住了。这还是一种象征的写法。这是象征不管个人有怎样的超越时空的种种能耐,一旦落入了社会关系的网络里,就只能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必然受到制约,这是必然的。社会关系不会把孙悟空毁灭,让他死,但是可以把他压住,永世不得翻身,终身受到监禁,没有展示自己、发挥自己才能的可能性了,这是社会关系的绝对权力。从这里咱们可以看出,在脱离社会关系时,人是可以绝对自由的;而人一旦落入社会关系之中,就永远不可能再保持绝对自由,只能是丧失自由,而且有可能是完全丧失自由,像孙悟空那样没有个人的任何自由。 但是一个有序的、正常的社会,能够给你出路,能够充分发挥每一个个人的能力。小说进一步写的不是悲剧。如果孙悟空就这样被压在五指山下,那是一个悲剧——个人和社会的冲突所导致的悲剧,悲剧的原因是社会不允许个人能力的发挥,像孙悟空这么个有价值、有能耐的人结果被毁灭了,这是悲剧。这部小说是个喜剧,它是要把无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你看。孙悟空身上有没有无价值的东西呢?有,他那种个人欲望的极端膨胀绝对是无价值的,绝对不利于一个社会的正常发展。 咱们设想一个正常发展的社会,每个人都想当皇帝,还可能正常发展吗?现在当然皇帝很多,每个家庭都有小皇帝,每个家庭的独生子女都是小皇帝。在家庭里可以是小皇帝,但这些小皇帝,一到社会上都要当皇帝,这个社会准要乱了。每个小孩,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都有个适应社会的过程。他在家里是小皇帝,是第一大的,一到社会上,发现还有比他大的。比如说打不过人家,人家就比他大;有的还不止拳头大,可能家长和老师关系特别好,给特别照顾;或者别的孩子嘴特甜,讨老师欢心,他就比你强,而你倔,不会讨老师欢心;也可能外在的原因,这个小孩长得特别漂亮,特别机灵可爱,老师就喜欢她,因为她给班级争气,你就没有这个本事,等等。在这种社会竞争上,你在某个方面不如人的话,你就不是皇帝,你要适应这个社会。这个社会只有一个皇帝,跟一个班只有一个班长是一样,第一大的只有一个,那怎么办?大家得争取。如果按孙悟空那套,大家轮流当,排号,一个班三十个人,一人当一天班长,这是可以的,或者一个人当一个月班长,这还能做到;可是,一个国家,十三亿人,一人当一天总书记,这还可能做到吗?那样的话,社会准会乱了,社会秩序不允许这样。 那么,社会秩序允许什么呢?就是在社会秩序允许的范围之内,充分发挥你个人的能力,但是要限制你个人欲望的极度膨胀。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一定的位置,你适合了这个位置,就能充分发挥你的能力,充分展示你的才能,你不适合这个位置,可能怀才不遇,可以再找新的位置。一个正常的、有序的社会,会让这种怀才不遇的人越来越少,大家都能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这样的社会就是有序的正常的。 孙悟空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就是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咱们知道,唐僧西天取经可以没有沙僧,没有猪八戒,但是不能没有孙悟空,唐僧取经成功必须有孙悟空。对孙悟空也是一样,这是两方面的,正是在西天取经的过程中,才最能够展示他所有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最高价值。这种可能性给他提供了一种考验,这个考验是很艰难的。孙悟空自己西天取经是非常容易的,一个筋斗翻过去,变成一个小蚂蚁或苍蝇,趁如来佛不注意,把经书偷出来就完了。但是不行,他要保护唐僧,一步一步地千山万水走到西天去。唐僧就只能走,孙悟空能不能把他挟在胳膊底下把他送过去?也不行。孙悟空的任务就是保护唐僧一步一步地走过去,这一步一步对孙悟空是个磨练的过程。咱们知道孙悟空性子非常急,能耐又很高,这样一个人陪伴那么一个毫无能耐的人一步一步走,是个很长的磨练的过程,但孙悟空的任务就是这样。 一旦社会交付他这个任务,就会给他一定的约束,一定的制约,制约是什么呢?小说有个象征性的描写,就是那个紧箍,代表社会对他的强制性的约束。一旦接受了社会给你提供的一种职业,就意味着你接受了社会对你的强制制约。咱们做任何一种职业,先要一个约束,就是要遵守职业道德。不需要写个座右铭搁在那里,我们已经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的时候去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绝对不会干什么,个人的欲望不会再极度膨胀,明白了自己的位置应该干什么。 孙悟空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包括自己的名号都找到了——斗战胜佛。首先是佛,应该有普渡众生的佛心、佛性,用现在的话就是到处做好事,一生做好事,这是第一,基本点,应该有这种本性。还有“斗战胜”,这是说为了实现自己的佛心、佛性,普渡众生,要战胜邪恶,战胜种种艰难险阻,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这个精神还得保持着,所以叫“斗战胜佛”。孙悟空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不是当皇帝的位置,也不是做高僧的位置,而是斗战胜佛。 同样,猪八戒最后得到的封号是“净坛使者”,也是找准了自己的位置。首先是个使者,是个菩萨,应该有菩萨心肠,也应该有普渡众生的做善事的职责。同时,尽他的责任——净坛。这是正常的社会秩序给人的一种生存方式,一个人尽他的责任,发挥他最大的能耐,猪八戒最大的能耐就是净坛。人家祭祀供的东西太多,都归猪八戒,他的肚量大,能吃,全让他吃了。这也是象征,并不是说别人进贡的所有东西都吃了,就完成任务了。净坛、净坛,即是扫清佛坛前的种种障碍,所以又有扫清魔障的意义,这和斗战胜佛一样,净坛使者也是在发挥自己的能力,正常社会给每一个人提供了相应的位置。当然这是调侃式的,有个意味在里头,意味着成长的过程。比如猪八戒,他不是一味地追求食、色,而有更高的追求,保持佛坛这样的清净之地的干净,不仅是物质上打扫,还有精神上的打扫,而本身也得到了一定升华,超越了物质上的本能的追求,有了精神的追求,等等。 从这里可以看出,孙悟空一生的经历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是个体和社会的冲突,自由和规范的冲突的过程。但这种冲突不是最后到对立决裂的那个地步,而是寻找一种个体和社会的融合,自由和规范的统一,这是正常的有秩序的社会给人们提供的最佳状态,这是喜剧。 最佳的状态让你明白什么呢?让你明白个人精神终极意义上的完善有赖于群体事业的成功,这个群体事业是家的事业,国的事业,人类的事业。个人精神的最终完善,不是自己关起门来独自修行。反过来也一样,群体事业的成功也造就了个人精神的完善。群体事业的成功不是建立在压抑个人精神、取消个人自由的基础上的,在此基础上的成功只意味着一半的成功,甚至是失败。如果群体事业意味着把个人作为唯唯诺诺的奴隶来看,这种事业是不成功的。哪怕建立了一个国,也是个独裁的王国。个人精神的完善和群体事业的成功是相辅相成的,孙悟空一生的经历揭示了这样的象征意义,这既是每一个人追求的人生的价值,也是作为群体的社会给每一个人提供的人生可能性。 小说在这个层面上的象征意义同样也告诉我们,实现个人精神完善的过程是漫长的,会有种种艰难险阻,要接受种种考验,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能否接受考验,能否迎接挑战,能否在挑战中升华自己,有无支撑自己的精神力量。所以,我总结孙悟空的象征性人生意义时用两句话,叫“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这个“人”是大写的人。“成人不自在”,就是说你要真正成为大写的人,首先要接受社会的规范,不自在,不能够是一种极端的自由。“自在不成人”,如果过分追求个人欲望的满足,就成不了大写的人,就会沦落为欲望的奴隶,也就丧失了自由——实际上精神的自由。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你生活在社会当中就会发现,一方面希望个体有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又发现作为一个人面临着种种的约束。这是两难的,人的一生就是在处理这种两难的处境当中找到一种最佳的位置。找到这样的位置意味着什么呢?要追求“成人”的建功立业,就不能不丧失某些“自在”的人身自由;追求“自在”的我行我素,则不可能实现“成人”的人生价值。最高的追求就是“成人”的“自在”或是“自在”的“成人”。在这个意义上,孙悟空是成功的,同样的,唐僧、猪八戒也是成功的。他们成功的经验也就有了一种象征的意义。像孙悟空这样,把个人对自由的追求融入到群体对自由的追寻的事业当中去,才能找到精神的真正意义上的归宿,因为群体精神自由的实现也造就了个人精神自由最终的实现。这就是小说给我们的人生意义或说人生哲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