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的谜-深藏在女娲宫中的秘密 我们的封神之旅列车开得很慢,过了三天,总算是从大门开进了女娲宫大殿了。 老许描写的祭祀几乎全是明式的,但也没有办法,人是受他所在的时代所限制。别说他,就连我们现代人也会出些错。 比如说有些书上说祭祀焚檀香的礼仪是从印度随佛教传进来的,我一直想验证这个说法,但找不到资料,而中国人自己用香的历史也很早,可以上溯到周朝,不过那时用法主要是佩戴或整理衣物。 在老许笔下,祭祀之仪没有过多描写,也没有太多的特别之处,但我们也不能够苛求他,必竟,他不可能象我们后来对殷墟进行的发掘那样,掌握那么多一手资料。 而在今人笔下,殷商的祭祀之仪才有可能被还原,目前我看过的所有作品中,感觉最接近商代真实的是小说《周天》中的一段描述: 场中的祭师举起了招魂节杖,正和着窨乐一步一顿地绕着火堆走,边走边舞。这是祭祀的最后一步,将前来受祭的灵魂送回黄泉的仪式。几名巫女们跟在他身旁尽情舞动,她们全身未着寸缕,及腰的长发疯狂地甩动着,脸上和身体到处画着符文,手腕和脚踝上系着数串招魂的铜铃,随着跳跃的步伐叮铛作响。 从商到周,祭祀都是以火堆的方式而不是以焚香的方式,甚至因此产生了很繁琐的礼节,例如要为尊者让出接近火的位置,等等。 这段描述,使我想起了九九年去云南民族园看的佤族舞蹈。当然,当时已经是二十世纪末了,演出者不可能不穿衣服这样不讲文明。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与殷商祭舞的亲缘,不过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那就是很多中原的上古文化产品都流传到少数民族那儿去了,包括前面说的上巳节,后面还会提到的水书。 看这样的舞于古人则是神圣的,它代表着与天神的沟通,而于于今人特别是我这样的俗人,自然是活色生香,但我们还是不要这样不争气,将流出来的口水擦干净吧,这样的女子于我们只是庸脂俗粉,不要忘记女娲宫最有名的是什么?那一尊精美绝伦,引得三界大乱的女娲像! 这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塑像呢?让堂堂人间帝王为之神魂颠倒,心理失常?恐怕除我之外没人将这真正当回事,比如电视剧《封神榜》吧,三个版本都是选了个美若天仙的女演员,再用葵花点穴手制好,再放上了祭台。 不过我是个笨人,更是个怜香惜玉的人,虽说演女娲对这些演员是难得的机会,但估计在台上纹丝不动,静候导演"咔"的一声的滋味也不会好受,我要破解这神像的迷局,不能再让女孩变作塑像。 俗话说要打倒敌人,先要了解敌人,我们要推翻塑像,则要先了解塑像,究竟这尊极品女娲像是如何来的呢? 以前有一种占主流的说法,说中国的雕像是从印度随佛法传进来的,而印度的雕像起缘于腱陀逻地区,它却是受到了希腊雕像的影响而产生。 这个说法让我们非常的浮想翩翩,想那希腊雕像,是人类艺术的最美妙的结晶之一啊,那么多稀世的作品,真难以想象它们来自遥远的古代,比如那断臂的维纳斯,雕得真是天仙美貌,那脸蛋,那身材,那线条……如果女娲像也有她那么漂亮,小纣就是趴在她脚下吮她的脚趾头,也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 什么,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是不可能的,商朝那会还没佛教?你这崇洋媚外的东西,老是主张什么“西风东渐”论,岂不知雕像西来说早就让一群铁血男儿砸得粉碎吗? 这群铁血男儿就是有名的秦始皇兵马俑,现在很难想象当时他们出土时在国内外引起的震动,他们代表着中国古代雕塑的杰出成就,将之前的定见辗得破碎,彻底的改写了中国的造像历史,他们塑造之精美,让后人无中生有的编出秦始皇以活人烧俑殉葬的故事。 什么?等等,兵马俑离商朝快一千年了?没关系,在商之前的新石器红山文化遗迹中也出土过女神像,那也是件国宝级的文物,距今有五千年了,她的出土,证明商代完全是有可能做出一座精美的女娲像的。 不过这却不是我的最后结论。 为什么呢?因为一切事物都有阴阳两极,你推翻了一个,却有可能忽略它内蕴的一些真实,例如,敌人说:“我很强大。”我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话是不假的,但如果你忘记了纸老虎也会咬人,拿个打火机就想去把它烧掉,我想你是逃不脱这一口了。 关于雕像的秘密的探索也是一样,尽管现在已经没人相信雕像西来说了,但以前的人为什么相信呢?他们不会是信口胡说吧? 当然不是,人家也是有根有据的,到现在,商周年代的神像作品依然有很多迷团。 使人们判断中国神像西来说关键的一个证据,就是古书上的记载,从现有的古书上面是找不到商周时代的人立神像而祀的消息的。在那个时代,流行的是神灵位,也就是灵牌。虽说审美不如神像,但灵牌流传了五千年。无论哪个王朝兴起,都会建一座宏大的太庙,然后把祖宗的灵牌放进去当神来贡,这礼俗至少在周代就已经开始。 在现有的考古发现中,商周时代的雕塑出土也少得可怜,只有几件祭具上作为装饰的构件和玉人雕,也许可以认为是年代太久而造成的缺失,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兵马俑和这些青铜器、玉人像,都不能够视之为神像,它们有另一种叫法:象生,也就是摸拟活着的物体,一般塑造的都是实有其物。但神却是现实中不存在的,这就需要再创造。说得更浅显的话,象生相当于街上卖炭笔画的,而塑神则是真正的大师。 神像是对神的崇拜的产物,它代表着神的威严与灵性,而神总是和人有些差别的,要不然何以体现神的优越? 希腊的雕像就是这样,它是通过塑造完美的人体来歌颂神的伟大,奥林匹克运动就起源于对神的祭祀,通过对人体力量的发挥,一方面娱神,一方面塑造更完美的体型让人更接近于神。 但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审美观,古有卖履于越的故事,今有日版西游记在中国遭暴扁,习惯于含蓄之美的东方民族是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如果要给上世纪中国考古评十大发现的话,那一定会有广汉三星堆的名字,如果要给本世纪中国考古评十大发现的话,那一定会有成都金沙遗址的名字,其实两者是同一个文明,三星堆在前,金沙在后,都相当于中原殷商时期。在两个遗址中,出土了大批青铜神像与黄金面具,补上了商代神像的缺环,让人可以用来与其他文明作比对。从这些神象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男女,为了展现神的力量与神奇,都进行了相当夸张的变形,人物无一例外都有一张硕大的嘴,而有的更为某种需要,将眼珠向外凸了出来,象一个直直的笔筒。就通过这些千奇百怪的地方证明,这是神,不是人。 对于神像的来源却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古蜀国的神像,有人说是周人祖族所铸,还精心地考证出了哪一个神是伏羲,哪一个人是后谡。不过这些神像,虽然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但如果生活中见到这样的人,那十有八九都会高呼一声:“鬼呀!”除非小纣是个对艺术的品味已经超越了毕加索的高人,他决不会对这样的“美女”起淫心。 虽然四川地居一隅,但在古书上它与中原的交往从没有断过,据记载,那时四川的古国叫华阳国,它也是大商八百诸候之一,军队甚至参加了商周之战。那么,这些神像会不是也在中原地区有相似的兄弟?或者它与中原的神像有相互影响?现在还没有证据。 中原的神像虽然还没出土,但既然作对比,那就不能不提在殷墟出土的一只大鼎,上面很达芬奇地画了只大脸。 这张脸很写实,平平整整,典型的蒙古人种,没有胡子,估计也是位女性,既然镌在神器上,地位也一定不一般。 不过我想,除非象《鬼吹灯》中王凯旋一流的人物,是不会用色狼看美女的眼神来看这鼎上的人面的,小纣应该还不用当盗墓贼,他家不缺钱。 看到这儿,可能很多人可能已经搞不清我的意思了,我前面说商朝是可能有女神像的,后面说即使有女神像也暴丑,那么我的结论就是这样?非也,现在才是关键的地方。 在历史记载上,商周是否有神像,没有记载,但另一种祭祀方式是有记载的。那就是尸祀。
最近流行《鬼吹灯》,一听到"尸"这个字我想十有八九很多人都有凉幽幽的感觉,会起些鸡皮疙瘩,不过这是今古语义变化问题,在先秦时,"尸"这个不一定指死尸。
所谓"尸祀",那就是让其他人扮作死去的亲人接受贡奉,他是祭祀的中心,换句话说,是种活的神像。
这种祭祀一般是男性扮男性,女性扮女性,但实际上又似乎以女性占绝大多数,在《诗经》中就有“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那里放祭物,宗庙窗户下。谁来扮成神,斋戒小姑娘。”
尸祀在商朝有重要的地位,即使入周后,也持续了很长时间。
所以,如果女娲宫真的有像的话,很有可能就是"尸",让一位美少女扮作女娲。这在商周时期可能性相当大。
所谓“尸”,在《山海经》上也有记载,如“女丑之尸”,“据比之尸”等等。
现在一说起巫女,年轻人可能第一反应是位穿和服红裙的日本少女,其实我国的巫女文化比日本早的多。在西门豹在邺城将在那儿作恶的女巫投入水中时,日本列岛上有没有人也难说。而西门豹采用那种迂回的方式处理女巫问题,可见巫的影响力在战国仍不容小觐。
现在还没人研究过日本的巫女与我国巫女的联系,日本人也不会承认他们的巫文化受中国影响,这点存疑。而在恐怖天王蔡骏的作品荒村系列中,良渚文化就是以女王崇拜为核心,女王被视为现人神,享有名义上的最高权利,而大权却掌握在祭司手中。我不知道他是否接触了对良渚文化的最新发掘资料,但感觉他描述这社会图景与日本的天皇制很相似。
由于佛教与道教主宰了中国人后来的信仰世界,让人产生了一个错觉,仿佛中国是从佛教传进来才有宗教的,这自然是错误的看法,中国古代那么宏大的神灵祭祀,那么多的诗歌都体现出宗教的存在。不过这宗教与后来的佛道一比,就显得原始,至使它们自然消亡,部份内容被道教所继承,但在一些偏远的地方也有残留。
以女性做为神体在很多文化中也有相拟的,古人们似乎相信女子的身体更能够作为神的容器,让神附在她们的身上,这可能是母系社会的遗留信仰,而在现在依然存在。比如在现在的尼伯尔,也有有名的童女神,也就是选出小女孩做为神贡奉,大概在她们第一次月经后就将她们送回自己的家里,但这些女孩子们从小让人服待惯了,重新变为人后很难适应正常的生活。
看来我的探索注定是绕了个圈子又绕回来,我们的祖先早在三千年前就将美女们请上了神案,扮演天神的角色。我肯定不能说在那一天,那位英俊勇武的国王在无意中抬起头来,看见被风吹开的帷幕后面露出的就是一张少女的娇美容颜,但无论对谁,活人都比雕塑的引诱力大得多。
也许这无法成为一个结果,但至少可以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一个可能性,那少女是谁?她为何成为“尸”,纣王为何爱上了她而最后却娶了妲已。这些都可以进行更多的细致描写。当然,你如果是原著的死忠派也没关系,你可以细致地描述女娲像是如何超越那时代的精美鲜活以鄣显殷商文明的高度成就,不过我还是希望能有读者读到纣王进香一节会产生一个联想,那就是:“她真的是雕塑吗?”
|
|
|
|
|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