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说:不懂幽默的人,都是纸老虎 刘邦在那次会议的开幕词中严肃地说道:“同志们,朋友们:经过无数先烈大义凛然、前赴后继的斗争,我们灭掉了外强中干的秦朝;又经过几年可歌可泣、艰苦卓绝的奋战,我们灭掉了不可一世的项羽。我们现在的国家,海晏河清,我们现在的社会,人心稳定,欣欣向荣。可以说,我们迎来了几千年来最大的盛世。但是,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有一个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深思。那就是,是什么原因让我在和项羽的终极PK中,赢得了最终的胜利?为什么胜利,怎样胜利,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希望大家群策群力,实事求是,找到这一历史问题的答案!” 汉朝和后代一样,一些庸俗小人总是把严肃的会议当成歌功颂德、大拍马屁的良好机会。接下来的分组讨论就变成了马屁比赛。经过几天的讨论,各组之间就这一问题达成了共识,于是推选代表作大会发言。 发言代表是王陵,他激动地走上主席台,清了清嗓子:“既然大家这么信任我,我就只好勉为其难。说得好呢,是大家的功劳,说得不好呢,是我自己的责任。我们认为我们伟大的领袖之所以能够战胜项羽,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领袖是大度的领袖。波澜壮阔的现代革命史可以证明我们的这一结论:我们的领袖刘邦同志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敌方的领导人项羽却妒贤嫉能,看到手下将领功劳大就嫉妒,看到手下将领能力强就怀疑,因此,手下的将领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看着大家狂热的样子,伟大领袖刘邦很不以为然,他拿过麦克风,缓缓地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如果论战场决策能力,我比不上张良同志,他做到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论后勤保障能力,我比不上萧何同志,他做到了保证运粮道路的畅通,从而确保了后勤补给;论战场指挥能力,我比不上韩信同志,他统率百万大军,做到了战必胜,攻必取。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能战胜我们的对手项羽呢?大家想一想。”刘邦的目光扫遍会场上的每一个成员,只见与会人员面面相觑,被弄得一头雾水。刘邦本来想公布自己取胜的秘诀,但话到嘴边又咽下。算了算了,这帮马屁精,说了他们也理解不了!一念及此,刘邦只好故作神秘地说:“那么现在我就公布答案,刚才被我点到名字的三位同志,无疑个个都是人中龙凤,我却能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而项羽呢,手下只有一个范增却还不能放手使用,这就是他败我胜的原因!”长时间雷鸣般的掌声再次响彻全场,刘邦的讲话被写进了大会的决议中,在全国上下引发了强烈反响,各个阶层都为刘邦高瞻远瞩、鞭辟入里的讲话所折服。刘邦的讲话也成为当年最重大的事件,长时间为大家津津乐道。 只有刘邦自己感到了失落。那次会议的讲话已经写进了决议,改来改去的毕竟麻烦。其实,在他自己看来,他之所以能战胜项羽,战胜贵族项羽,战胜西楚霸王项羽,靠的法宝只有一个,那就是他没有说出来的“幽默”。 刘邦最清楚,真正雄才大略的政治家都一定是幽默的。项羽的优点多得很,但却是一个没有幽默感的人,因此,他最后失败了。 一切不懂幽默的人,都是纸老虎! 世人对刘邦最大的误解来自于这样一件事。 那还是楚汉交战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刘邦率领部队渡过黄河,拿下了成皋,在西广武扎营,天下最大的粮仓敖仓近在咫尺,因此,刘邦部队的军粮供给不成任何问题。项羽平定了东方之后,就回过头来西进,在东广武安营扎寨,与汉军遥遥相望。两军各自坚守,持续了好几个月。而就在这僵持之际,刘邦派人断绝了楚军的粮食供应道路,令项羽十分着急。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被断,项羽顿时成了热锅上的蚂蚁。而刘邦因为守着敖仓,根本没有一点危机。情急之下,项羽想到了刘邦的老爹—刘老头此时是项羽的俘虏。为了威胁刘邦,项羽让手下人做了一张高腿案板,像宰猪一样,把刘老头往案板上一放,向刘邦宣告:“如果你不投降,我将要像宰一头猪一样把你爹给宰了!”在项羽看来,刘邦必将为这一招所震慑,即使不会真的投降,但一定也会收敛几分。但是刘邦的回答让他大跌眼镜:“哈哈哈哈哈!好啊,好啊,我早就和你项羽结为兄弟,因此,我的老子也就是你的老子,如果你一定要煮了你的老子,就希望你能分给我一杯羹!”这下该项羽郁闷了,不但没吓住刘邦,反而平白无故地给自己弄了个爹来,刘邦真他妈是无耻小人!弄得项羽杀也不是,不杀也不是。从那一刻开始,他知道自己的脑子就乱了。他不知道刘邦这人用的是什么招数,反正自己快被他干扰得精神错乱了。 令刘邦恼怒的是,这件事成了一些小人暗中诋毁他的借口,成了论证他是流氓的有力证据,一直到千年以后,都没有人体会到这其中的幽默,没有人体会到其中的深意! 这就是幽默啊,并且是典型的冷幽默!项羽不懂,因此,也就无法接招。一旦他的思维跟不上刘邦的思维,最后的失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所以是什么打败了项羽呢?毫无疑问,是刘邦的幽默。 还有一事可以作为佐证:楚、汉长久相持,胜负未决。年轻人厌倦了长期的军旅生活,老弱也因水陆运输而十分疲惫。项王受不了这样的持久战,便挑战刘邦说:“有种咱们就单挑,你小子敢吗?”刘邦却拒绝跟随项羽的节拍起舞,他淡淡一笑:“我宁愿斗智。” 更能显示刘邦幽默个性的是这样一件事。 公元前205年四月,刘邦乘项羽北征田荣之机,一举攻入项羽的国都彭城。项羽大怒,回兵突袭刘邦于彭城之下,刘邦被打得落花流水,狼狈而逃。负责追赶刘邦的,是项羽的大将丁公。刘邦打马如飞,丁公紧追不舍,在短兵相接之际,刘邦感到了巨大的危险,于是他悄悄回头,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对丁公说:“好汉如你我,为何要相互为难?”于是丁公掉转马头,刘邦脱身解围。从此,丁公就记住了刘邦的这句话,自己能被刘邦称为好汉,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值得铭记的事情。 若干年后,刘邦成为国家最高领导人,丁公再次忆起当年,决定去拜见刘邦。出乎丁公的意料之外,刘邦不但没有对他表达任何谢意,反而立即将他五花大绑,押到了军营之中去示众,并且羞辱他:“丁公做项王的臣下不能尽忠,使项王失去天下的,就是丁公啊!”最后,可怜的丁公糊里糊涂地丢了脑袋。刘邦对外人说,杀丁公的理由是“让后代做臣下的人不要仿效丁公”。其实,他自己知道,丁公这人真是一点幽默感都没有。战场上即兴的小品演出能当真吗?就像后来的宋丹丹,曾经在“春晚”上大声说过“我非常想见赵忠祥”,能当真吗? 和丁公相比,他的外甥季布就幸运得多了。 季布是楚地人,是项羽的得力干将,曾屡次使刘邦受到困窘。因此,刘邦上台之后马上悬赏千金捉拿他,并下令胆敢窝藏季布的论罪要灭三族。季布东躲西藏,亡命天涯,在别人的掩护之下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可是后来,刘邦却赦免了他的罪过,不但如此,刘邦还破例让季布做了郎中。 对此,大家很好奇,后来才知道是汝阴侯滕公私下对刘邦说了这样的话:“像季布这样的人物,您把他逼急了,他只好走两条路:要么向北逃往匈奴,要么向南逃到越地。这岂不是资助了敌国?”其实,刘邦从来都不会接受别人的要挟,即使这要挟来自项羽。况且,败军之将季布,随他的便,他能折腾起来多大的浪花呢?刘邦是个生性幽默的人,他追求的是强烈的戏剧效果,季布恰好碰上了刘邦心情高兴,就被刘邦当成个戏剧材料来用了。就像杀丁公一样,刘邦关心的就是幽默不幽默,戏剧效果明显不明显。 其实,刘邦的幽默是一贯的,长期的,与生俱来的。早在大革命之前,刘邦的幽默个性就表露无疑。 还是在秦朝的时候,刘邦当时仅仅是个泗水亭长。秦朝的基层管理机构是这样设置的,县下设乡,乡下每十里设一亭,负责管理亭的人就是亭长。亭长是最基层的吏役,主管地面上的民事争讼、缉捕盗贼、征丁征粮等事务,地位接近于今天的基层派出所所长。一个小小的所长在庞大的帝国体制里面简直连个屁都算不上,但是刘邦给人的感觉却不一样。他不仅没有感觉到过自卑,反而从来没有把比自己职位高的人放在眼中。每当那些科级干部、副处级干部来到亭里检查工作的时候,他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捉弄那些人,荤段子、黄段子弄得那些副处级和科级们一点脾气都没有。 幽默的个性终于给年轻的刘邦带来了意外的收获。 这需要从吕公说起。吕公本来是单父人,和沛县县令是好朋友。他在老家和人发生了冲突,为了躲避仇人的报复,举家逃到了沛县。沛县当时还是个小地方,因为还没有房地产商的介入,房价就显得很便宜。于是吕公置买地产,并四处炫耀自己和县领导的特殊关系。 当地有身份的人听说县领导的好朋友在县城安家,便相约前来祝贺。喜欢凑热闹的刘邦岂肯错过这样的机会。然而,等刘邦到了现场才知道,这次聚会有个特殊的规定,凡是贺礼不足一千钱的来宾一概不许走进雅间,只能被安排在大厅就座。听到这样的霸王条款,刘邦就大大方方地在进见的名帖上报称“贺钱一万”。其实,刘邦只是来混吃混喝的,口袋里一分钱也没带。因为报的数目大,刘邦当然被安排进了雅间,并且还捞了个上座。 酒席之上的刘邦大吹大擂,满嘴跑火车,喝了几碗酒之后更是发挥奇佳。了解他底细的人早已习惯了刘邦的作派,所以也就没有任何感觉,吕公与刘邦却是第一次相见,他立即就被刘邦的幽默风采、草莽气质所吸引,在刘邦身上,他感到了一种可成大事的男人气概。要知道,吕公是避难来的,冷不丁一个英雄好汉就在身边,他怎能不喜出望外?只是他不知道刘邦是个人来疯,最善于在陌生人面前表现自己。 于是,在敬酒的间隙,吕公于是向刘邦递了个眼神,刘邦心领神会,就跟着老吕来到了僻静之处。后来的事情已经写进了历史教科书:老吕乘着酒兴,拉着刘邦的手说:“我刚才了解过了,虽然你已不是处男,但你还是个单身汉。我有一个亲生女儿,年轻貌美,如不嫌弃,我愿意把她许配给你。” 就这样,凭着自己的幽默,刘邦不仅白吃了一顿饭,而且还骗回来了个老婆。幽默真的被刘邦当成了饭吃,当成了事业做。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刘邦是秦末数一数二的幽默大家。作为幽默高手,刘邦在秦末常常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只有一个人让他眼睛一亮,此人就是郦食其。 刘邦带兵经停陈留,欲谋取一官半职的高阳儒生前来拜见。郦食其在传达室奉上自己的名片,温文尔雅地对门卫说:“我乃高阳儒生郦食其,素仰沛公之雄才大略,原为沛公效犬马之劳。敬请诸位给通禀一声,说我想拜见沛公,渴望和他一起谈论谈论天下大事。”门卫进去禀告的时候,刘邦正在洗脚,他一边抠着鸡眼,一边问办事员:“来者是个什么货色?”办事员绘声绘色地描述道:“他头戴高帽,形象古雅,貌似满腹才华。”闻听此言,刘邦胃口大倒:“我最烦的就是狗屁儒生!替我损他几句,就说我正忙于军国大事,无暇听儒生忽悠!” 等了半天,没想到等来的是刘邦这几句话,郦食其勃然大怒,双眼圆瞪,手握宝剑,如同爱斗的公鸡,气鼓鼓地对办事员说:“那你小子就再给我通报一遍,就说老子我是高阳酒徒!”如同我们知道的那样,刘邦向来吃硬不吃软,听说来人脾气很大,马上答应接见郦食其。 其实,为这次求职,郦食其已经准备了很长时间。 他是陈留高阳(今属开封)人,喜欢读书,但家境贫寒,平时靠下贱职业维持生计。虽然如此,却喜欢喝酒骂人,弄得自己像个人物似的,因此赢得了“狂生”称号。 在此之前,郦食其也见过陈胜、项梁各路豪杰,每次都备感失望。那些翻身的奴隶个个都斤斤计较,刚愎自用,小肚鸡肠,龌龊不堪。但是在他的想像中,刘邦不是这个样子。多方汇集来的信息使他对刘邦充满了期待。他知道刘邦不喜欢儒生,最喜欢的恶作剧就是在儒生的帽子里撒尿,但经过认真思考,他决定对刘邦还是不能走讨好的路线,只有用革命的两手对付刘邦的反革命的两手,才会一鸣惊人。 此时的郦食其已经60岁了,他知道事情该怎么办。 果不其然,事情就是按照郦食其的设计发展的。 见到刘邦之后,郦食其首先从气势上盖住了他:“你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但在我看来您却不过如此—统共万把来人,千把条枪。这样和强秦对抗,绝对是肉投饿虎。怎么办?我知道你最想问的就是怎么办,我的建议是夺取陈留。因为陈留是天下的交通要道,四通八达,且为天下粮仓。”见刘邦已渐渐入巷,郦食其压低声音,神神秘秘地说:“我和陈留的县令是酒友,如果您想清楚了,就委托我前去劝降此人。” 就这样,刘邦不战而得陈留。郦食其一举成名,常以刘邦使臣的身份奔走于天下诸侯之间。别人都说郦食其是以自己的“狂”赢得了刘邦的青睐,其实,刘邦自己知道,他喜欢的是郦食其那种难得一见的幽默。 后来,郦食在齐国以身殉职,刘邦发自肺腑地难受了很长时间。当他知道郦食其的死亡和韩信擅自进攻齐国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之时,他就暗自说—韩信必须死! 越来越生动的革命实践,越来越让刘邦感到了幽默的价值——幽默曾救过刘邦的命。 汉八年,刘邦外出返程途中路过赵国,因为赵国是刘邦的女婿张敖的封国,刘邦决定在赵国下榻。我们知道,刘邦生性幽默,爱开玩笑。本来马上就要进入宾馆的总统套房了,刘邦却随口问起了当地的地名叫什么,随从答道,叫“柏人”。刘邦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喜欢开谐音玩笑,他自己经常说,我叫刘邦,“邦”不是硬梆梆的“梆”,而是邦国的“邦”。听到随从说此地叫“柏人”,刘邦马上开始谐音起来:“柏人,柏人,就是要被别人迫害啊!此地不宜久留!”根据刘邦的家乡口音,“柏”、“迫”两字的读音没有任何差别。于是,刘邦打马归去,不带走一片云彩。 后来发生的事情,让刘邦惊出了一身冷汗:赵国居然有个叫贯高的人,因掌握了刘邦的行踪,居然偷偷在柏人刘邦原定要下榻的房间的夹壁墙中埋伏了武士,专候他前来受死。 革命成功之后,刘邦就渐渐深沉起来,偶尔的幽默也显得不上档次,让人明显地感觉到他有些革命意志衰退了。 他最后的一次幽默出现在未央宫建成的时候。 未央宫成,刘邦大会诸侯、群臣,在巍峨的前殿,他大摆酒席,并发表精彩的祝酒词。他的祝酒词有些不合惯例,但却让人叹为观止,他端起玉制的酒杯,和蔼可亲地对他的父亲老刘说:“想当年,您老人家看不起我,嫌我无一技之长,又不会下海经商,断定我早晚要拖累您。”刘邦突然提高了语调,各路诸侯、文武百官都清清楚楚地听见了最高领导人这几句话,“可是,现在我的产业和你看好的刘老二比,谁的多呢?谁的多呢?谁的多呢?” 伟大领袖刘邦的声音在未央宫久久回荡,让人感到了幽默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