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典的“颠覆”性解读频出,有学者以此说学术商业化、学者娱乐化背景下的颠覆传统、哗众取宠、厚诬古人的不良风气,是中国文化复兴潮流中的“倒春寒”。(《人民网文化批评》2007年8月30日)
“倒春寒”的比喻,我非常同意。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大发展,文化的春天也会到来;作为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成份,国学的春天可以拭目以待。在国学复兴中出现的思想交锋,以及由此而来的“倒春寒”,春寒料峭,将会使国学之花开得更盛更艳。
但我不赞成“颠覆经典”和“古人的厄运年”的说法。
古典文化的复兴,注定不是原汁原味地还原历史,注定要增加新元素在里面,注定要出现对古人古籍的新认识。我们应该肯定当代人有可能站在相对客观的角度,使用相对科学的认识方法,对古典进行再认识,进行“立体扫描”,这体现了时代的进步,也是国学发展的必然。如果不加区别地认定这些新元素新认识就是“颠覆”,就是“厚诬古人”的错误,那反倒是直指一代不如一代,直指社会退步。若然,国学复兴也就失去了社会基础。
说到颠覆传统,我们可以镜鉴欧洲文艺复兴。在那场对近现代社会意义深远的思想大变革中,上帝和上帝创造的世界都被重新认识,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且影响到东方。比之文艺复兴,某些学人对古典的一些现代认识层面上的解读,远没有达到耸人听闻的“颠覆”程度,所以叫好的一方不必额手称庆,反对的一方也不必惊心动魄。当然,至圣先师被一变而为“丧家狗”,谪世诗仙被一变而为“古惑仔”,千古一相被发掘出伪善,梁山好汉被定位为流氓,诸多新论,确是伤害了正统学者的文化感情,但是这种解读,尝试碰触历史的侧面,对历史人物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认识,方法还是科学的,即便某某具体的学人,某某教授某某博士,限于才识,没有能够得出科学的结论,也不能就此而否定了这种认识方法,不能就此以为古人遭遇了“厄运”。
国学发展的主流是好的。百家讲坛上诸多学人的宣讲,争奇斗艳,为古典的发扬做出了许多创新贡献,在民众中燃起了相当普遍的国学热情。另一方面,在国学学习中,人人都会产生自己对古籍、古人的个性认识,而并不唯学人之识见为真理。所以即便某某学人有错误出现,谬种流传的可能有,受众去芜存精的可能也存在,从而学问道理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何况谬误这种东西,若拿了和真理放在相比较,会使真理更清晰,譬如花草争发,杂草比鲜花更茂盛,但是园丁和爱花的人各具慧眼。
如果把真理说成花,把谬误说成是草,我们都希望国学的春天百花争艳。在国学复兴中,学人的责任重大,难在传播学术要既不违背传统曲解古人,又不囿于传统搞一枝独秀;难在一面要巨眼识繁花,一面还得锄草莳花,让杂草们成为花坛的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