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成长与救赎 ——《西游记》主题新解(上)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08-30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从分析主人公孙悟空的形象着手,指出他是民间神话传说中的草莽英雄形象,日常性和神话性兼而有之。《西游记》完整地描写了孙悟空从诞生、求仙、反叛、失败、死而复生到最后胜利终成正果的过程,把人格中的本我、自我、超我分配到不同的角色身上,通过人格冲突的拟人化,强化英雄性格成长的艰难和复杂。对《西游记》主题的研究,应该跳出具体的取经故事的框架和佛教外衣,看到它以神话原型和东方哲思表现英雄成长和救赎的主题,具有普世的意义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  西游记;主题;英雄;成长;救赎;原型;人格结构

        一、简单的回顾

       《西游记》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历来的研究者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看法:

        1、宗教主题说

       《西游记》的大部分内容写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及坐骑白马西天取经的故事,所以历来的研究者多有从宗教角度去理解的。首先从佛教的角度去理解的大有人在,因为西天取经取的是佛经,又是从大唐三藏取经的历史事件演化出来的,作品中有较多谈佛论禅的段落,且把佛界放在天堂神圣等级结构的最高位置上。孙悟空本事再大,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也是一个证明。因此在初读《西游记》时很可能倾向于从佛教的角度去认识。清代尤侗为《西游真诠》写的序中,就认为《西游记》的主旨是宣扬佛理,甚至说它是“《华严》之外篇”,“传《华严》之心法”。当代研究者也有持此说的,如王齐洲认为“立意和情节都体现了佛家经典《心经》的思想”。但是《西游记》里面涉及的道教思想也甚多,因此又不乏从道教着眼去研究的。如和尚悟一子陈士斌评点的《西游真诠》和刘一明的《西游原旨》,就认为《西游记》敷演的是“金丹大道”。当代学者中力主此说,并进一步生发的有李安纲。他认为:“《西游记》作者是精通佛道儒三教、易经八卦、阴阳五行、中医经络、金丹大道的知识分子。代表传统文化顶峰的应是全真道的经典之作《性命双修万神圭旨》,而《西游记》正是对这部集传统文化之大成者的形象化演绎。”据这位研究者自己说,为了研究《西游记》,他不仅翻阅了有关资料,而且亲自修炼丹法禅定,终于得出了《西游记》主题是演绎道家修行的。《西游记》又涉及儒家文化,儒家在明代仍是正统,所以也有从儒教角度来看《西游记》的,如清人张书绅的《新说西游记》指出:“此书由来已久,读者茫然不知其旨。虽有数家批评,或以为讲禅,或以为谈道,更有以为金丹采炼,多捕风捉影,究非《西游》之正旨”,“予今批《西游记》一百回,亦一言以蔽之曰:只是教人诚心为学,不要退悔”,“今《西游记》,是把《大学》诚意正心,克己明德之要,竭力备细,写了一尽,明显易见,确然可见,不过借取经一事,以寓其意耳,亦何有于仙佛之事哉?”当代也有学者提出:“表现了儒家入世的情怀”。(曹炳建)但《西游记》颇有三教合一的思想,而以上三说都仅取某一宗教的视角,难免以偏概全,所以又出现了三教合一的主题说,以求兼容并蓄。本人认为说《西游记》是宗教题材犹可,如陈寅恪指出《西游记》故事取自佛书,但宗教题材不等于宗教主题。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绘画都是宗教题材(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但表达的却不是宗教主题,而是人文主义的主题。

        2、游戏主题说

        此说起源稍晚。清人叶昼伪托《李卓吾批评西游记》中说:“读《西游记》者,不知作者宗旨,定作戏论”。清末民初,冥飞在《古今小说评林》中认为:《西游记》作者“随手写来,羌无故实,毫无情理可言,而行文之乐,则纵绝古今、横绝世界,未有如作者之开拓心胸者矣”。又说他“一味胡说乱道,任意大开玩笑,有时自难自解,亦无甚深微奥妙之旨,无非随意提起,随手放倒”,“此等无情无理之小说,作者随手写之,阅者只当随意翻之,实无研究之价值也”。此说开了游戏说之先河。正式提出游戏说的是胡适,他在《西游记考证》中认为它“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他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他至多不过有一点爱骂人的玩世主义。这点玩世主义也是很明白的,他并不隐藏,我们也并不深究”。胡适的游戏说后来遭到许多人的批判,被指责为民族虚无主义。其实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曾认为:“然作者虽儒生,此书实出于游戏,亦非语道,故全书仅偶见五行生克之常谈,尤未学佛,故末回至有荒唐无稽之经目,特缘混同之教,流行来久,乃亦释迦与老君同流,真性与元神杂出,使三教之徒,皆得随宜附会而已。”在《中国小说之历史变迁》中又说:《西游记》“实不过出于作者之游戏”,读它“但觉好玩”而已。这个说法,多少贬低了这部杰作的价值,所以难以苟同。说《西游记》有游戏精神尚可,因为确实写得幽默、诙谐、滑稽,但却是寓庄于谐,颇有深意。

        3、政治主题说

        持此观点的都出于当代。如有人认为《西游记》虽是神话小说,但其中的矛盾构成是“现实社会矛盾的抽象化和幻想化”,写的是“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善良与凶残的矛盾斗争”。小说的主题是歌颂反抗、光明和正义。有的认为《西游记》的主题在于“安天医国”或“诛奸尚贤”。游国恩领衔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则认为“体现着苦难深重的人民企图摆脱封建压迫,要求征服自然,掌握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寄寓了广大人民反抗恶势力,要求战胜自然,克服困难的乐观精神,相当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孙悟空生气勃勃的反抗斗争,在厂卫横行、民不聊生的嘉靖朝代,无疑是黑暗中的一线光明。”与此相关的还有阶级斗争、农民起义、阶级投降的说法等。朱彤则主张“市民说”,认为《西游记》的主题是歌颂新兴的市民阶级,“作品通过幻想的神话形式,曲折地概括了明代后期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矛盾,即新兴的市民社会势力与腐朽的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表现了要求变革的时代精神,反映了新兴市民社会势力的政治思想要求。”在台港学者中也有持政治主题说的,有的强调作者的愤懑不平之气,反天宫是暴露玉帝统治的腐败,折射了当时明代社会的政治。

        4、哲理主题说

        此说起源亦早。张书绅《新说西游记》认为:“人生斯世,各有正业,是即各有所取之经,各有一条西天之路。”当代学者吴圣昔指出:“全书虽然以取经这一宗教活动为题材内容,但它并不是歌颂宗教观念,它的主题越出了宗教观念的束缚,不仅仅是所谓的‘劝人为善’,而是寄寓着一个严肃的崇高的意图。作品整个形象描绘所体现的无疑是一曲追求美好理想的赞歌。”王齐洲则认为:《西游记》在强调“修心”的同时,又突破了王阳明心学的某些框框,表现出一种注重现实、肯定人欲的思想,并注意到了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

        总括起来说,以往对《西游记》主题的解释涉及宗教、游戏、政治、哲学等多个方面,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的比较牵强,有的比较笼统。需要进一步探讨。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