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西门庆财色双得的纳妾工程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08-28 00:00于哲学网发表

 

 



        《金瓶梅》第二十九回,“吴神仙”给西门庆看相,说他“一生多得妻财”,真是一语中的。纳妾得财,确实是西门庆的致富手段之一。

      别以为西门庆是好色之徒,以貌取人便是他娶妻纳妾的唯一标准;作为商人,他一眼盯着女人的脸庞,一眼盯着女人的钱袋。最典型的例子,是娶三娘孟玉楼、六娘李瓶儿。

      孟玉楼是布商杨某的遗孀,丈夫给她留下“一份好钱”:贵重的“南京拔步床”就有两张,装得满满的衣箱有四五只,金银首饰不用说,手中的现银就有上千两,此外还有两三百筒细布……折合白银几千两,相当于今天几十万元。这对于处在事业发展初期、手头银根正紧的西门庆,是个巨大的诱惑。因此,从媒人那里得知孟玉楼的财力后,还没见到人,西门庆已是满口答应。为了把这笔财产弄到手,西门庆很费了一番心思。他收买了孟玉楼前夫的姑母,扫清了孟玉楼再嫁的障碍,终于如愿以偿。搬嫁妆时,西门庆生怕人手不够,不但派出家中的仆人小厮,还从守备府借来一二十个军卒,连抢带夺把杨家的财产搬进西门庆的宅门。那场面,更像是明火执仗的白日打劫!(第七回)

      六娘李瓶儿是西门庆众妻妾中的“富婆”。她原是大名府梁中书的妾,后来偷带一百颗西洋大珠、二两重的一对鸦青宝石,嫁给了花太监的侄子花子虚。花太监死后,大笔遗产也都留给这对夫妻。花子虚与西门庆是邻居,又是朋友。可西门庆才不管“朋友妻、不可欺”的那套市井伦理;他看上了李瓶儿,两人瞒着花子虚暗中勾搭。

      后来花子虚因打家产官司被关到监狱里,李瓶儿借口请西门庆说人情、寻门路,拿了六十锭大元宝共三千两银子,装在两架食盒里,由四个小厮抬到西门庆家。李瓶儿另有四口描金箱柜,里面装的“蟒衣玉带、帽顶绦环(指帽子、腰带上的饰物)、提系条脱、值钱珍宝、玩好之物”,都偷运到西门庆家。(第十四回)日后花子虚输了官司,变卖住宅还债,西门庆花了五百四十两银子买下,用的就是花子虚的钱。

    然而李瓶儿的钱财还远不止这些。花子虚死后,李瓶儿决定嫁给西门庆,并资助西门庆修房子、建花园。她告诉西门庆:“奴这床后茶叶箱内,还藏着四十斤沉香,二百斤白蜡,两罐子水银,八十斤胡椒。你明日都搬出来,替我卖了银子,凑着你盖房子使。”(第十六回)这些香料、水银等物共卖了三百八十两银子,李瓶儿留下一百八十两,其余都交给西门庆。到后来李瓶儿正式入门时,西门庆又“雇了五六付扛,整抬运四五日……都堆在新盖的玩花楼上”(第十九回)。李瓶儿的到来,大大增强了西门庆的经济实力,这也是西门庆偏爱李瓶儿的原因之一吧。

      第六十四回,李瓶儿死了,西门庆痛哭流涕,不惜花费重金,厚敛厚葬。傅伙计与仆人玳安因此事有一番对话:傅伙计闲中因话题话,问起玳安,说道:“你六娘(指李瓶儿)没了,这等样棺椁,祭祀念经发送,也够她了。”玳安道:“一来她是福好,只是不长寿。俺爹饶使了这些钱,还使不着俺爹的哩。俺六娘嫁俺爹,瞒不过你老人家是知道,该带了多少带头来?别人不知道,我知道:把银子休说,只光金珠玩好、玉带、绦环、狄髻、值钱宝石,还不知有多少。为甚俺爹心里疼?不是疼人,是疼钱。”

      玳安说西门庆“不是疼人,是疼钱”,不一定正确,西门庆对李瓶儿还是有感情的。况且李瓶儿过世,并没有把钱带走,因此谈不上“疼钱”。但玳安的话又代表了很多人对西门庆的看法:这个商人既好色又好财,他娶妻纳妾的原则与策略,是“财色两得”。

      李瓶儿带着嫁妆进门,给这个商人的事业注入了雄厚的资本。此前西门庆开着个生药铺,本钱有限。李瓶儿入门不久,西门庆便又开设了解当铺,插手金融业。以后又涉足纺织品买卖,陆续开了绒线铺、绸绢铺、缎子铺,成为纺织品经销商。而所有这些买卖的原始资本,都打着“李”氏、“花”氏(还有“孟氏”、“杨氏”)的印记。

      此外,西门庆对亲戚家的财产,也是来者不拒。小说第十七回,西门庆的女儿大姐同女婿陈经济突然来到,带来许多箱笼细软,还有亲家公陈洪的一封书信及五百两银子。原来陈家的后台杨戬受到弹劾,作为杨戬一党,陈洪惊慌失措,先让儿子把家财转移到西门庆家,自己跑到京城去打探消息。这五百两银子,是让西门庆“打点使用”的。

      西门庆因祸得福,派人进京行贿,开脱了亲家和自己的罪名,陈家的箱笼从此便“寄存”下来,连同大姐夫妇也在西门庆家住下来。西门庆临死时,并未交代这批财物,看来他早就把它们视为己有了。不过陈经济对此一直耿耿于怀,他被赶出家门以后,曾多次提出,这些财物是杨戬“应没官的赃物”,窝藏者是要抄家法办的。看来,金银不仅会放光,有时也会咬人呢。

    (节选自侯会《食货金瓶梅——从穿衣吃饭看晚明人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