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浅谈“黄色文明”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08-21 00:00于哲学网发表

 

 



     

    上世纪80年代,有学者把延续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统称为“黄色文明”,把西方世界的民主化和工业化的结果,称作“蓝色文明”,断言“蓝色文明一定会取代黄色文明”,二十多年过去了,黄色文明在蓝色文明的包围中仍在顽强地生存并不断发展,其生命力之旺盛,令世人瞩目,什么原因呢?

     

    首先,我们先探索黄色文明的由来。中国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在黄土高原,人们面对的是大片大片的黄土地,是沉默稳固厚实可靠的大地。黄土和中国的文化联结得非常紧密。中国人对于“土”则表现了强烈的眷恋和依赖心理,我们称它为“恋土情结”。

     

    在中国人所崇拜的诸神中,有一位受人爱戴的神叫土地神。这位和蔼可亲、笑容可掬的土地公公,正是中国先民们心目中的土地的形象。在中国历史上,帝王的权力总是首先表现在土地所有权上。 所以,中国古代的战争基本上都是土地战争,而不是人的战争。因为在中国人看来,人是属于土地的,占领了土地,也就等于征服了这一方土地上的臣民。

     

    这一点和二战时法西斯大规模地屠杀犹太人是不同的,和欧洲历史上历次旨在消灭异教徒的宗教战争也大相径庭。中国人的疆域意识非常强,这疆域意识就植根于土地意识之中。

     

    我们中国人自古崇尚黄色,认定黄色是最高贵的色彩。中国人是尊土的,而黄色正是土的颜色。正如五行当中“土”为中心一样,在五色当中,中国人也是以“黄”为中心。从黄土地到金黄的庄稼,从黄皮肤到黄袍、黄冠,从远古的黄帝到列朝的皇帝(皇、黄同音通假)等,都体现了中国人对黄色的尊崇。

     

    中国人对蓝色的态度也与古希腊人相反,他们认为蓝色为俗色。在中国,只有皇上才能穿明黄色的衣服,布衣百姓通常只着两种颜色的服装,一是蓝色,一是灰色。中国古代称老百姓往往是“黔首”,是“黎民”,正因为他们经常穿戴的是青色(深蓝色)的衣服和头巾。

     

    基于此,我们的政治、文化、民俗等等都以黄色呈现出来,可总称为“黄色文明”。在世界诸多文明中“黄色文明”有什么优势呢?与西方的“蓝色文明”相比较,我们的文明具又具有什么不可替代的优势呢?

     

    就蓝色与黄色的心理效应而言,它们也正好构成截然对立的两极:蓝色意味着冷静、淡漠和超脱;黄色意味着热烈、狂躁和入世。西方文化的智性特征、理性精神以及对知识的重视,无疑是与蓝色的冷静、淡漠和超脱相一致的。它那严密的逻辑思维,机械论的科学模式,纯客观写实的艺术倾向,超越性的真理观念和宗教意识等等,都与蓝色的心理效应相吻合。

     

    而中国文化的情性特征、感性精神、对生命的重视和强烈的功利意识,又无疑是与黄色的热烈、狂躁和入世相一致的。 这一点,蓝色不能替代黄色!

     

    从行为学意义说,这一层次的文化意蕴是通过对色彩的运动知觉展示出来的。就水平方向看,蓝色是“离开观众而向后退缩”,而“黄色的最初运动是向观众进逼”。就圆周方向看,蓝色的运动是“向它自身的中心收缩”,形成“向心运动”;黄色则是“一个从中心向外扩展的运动”,它“盲目冲击着每个障碍物并且漫无目的地向四下扩散”,形成“离心运动”。

     

    离心方向表现出向观众的逼近;向心方向则表现出向观众的远离。两种运动方向的知觉与对冷与暖的知觉也是对应的。“暖色意味着接近黄色,冷色意味着接近蓝色……暖色向观众逼近,而冷色却离开观众向后退缩。”蓝色与黄色的这种不同的知觉运动效果,同中西方文化的行为张力也有着紧密的对应关系。

     

    众所周知,西方文化是建立在个人本位基础上的文化,其人格构成是以内在自我为其核心,在他们的行为中,他们特别强调自我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强调意志的自由。在同他人的关系上,他们特别注重突出自己的个性,力求充分显示自己与他人的相异之处。

     

    所以他们时时注意同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尊重他人的私人时间和私人空间,尊重他人的意愿,时时明确自己同他人的界限,他们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总是趋向于远离,偏向于冷淡,归向于孤独。在人与人的联系中尽量地向后退却,尽量地向自身收缩。这一西方人的行为倾向正与蓝色的知觉运动效果相一致。

     

    与此相反,中国文化则建立在群体本位的基础之上,其人格构成是以人际自我为核心,所以,在中国人的意识深处不是以自我意识,而是以他人意识为中心。在他们的行为中,他们不是强调独立、自主、个性、自由、求异等代表分离的倾向,而是特别地具有一种从众心理和求同意识。在同他人的交往中。

     

    中国人往往极力消除自己与他人相异的地方,以显示自己与他人的相同之处,往往表现出对别人的关怀与亲近,努力在同他人的关系中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一种你我不分的“互渗状态”。 在与其它文明交往中,这种互渗仅是边缘上的互渗,是以黄色为底色或为中心的互渗,而非混合在一起的互渗。这是黄色文明最根本的优势。

     

    19世纪80年代,有人向孕育了中华文明的“黄河文明”发出了“天问”:“它已经衰老了。它需要补充新的文明因子。它需要一场大洪峰的的冲刷,而这场大洪峰已经来到。它就是工业文明。它在召唤我们。黄河命定要穿过黄土高原。黄河最终要汇入蔚蓝色的大海。” 认为中国文化和中国思维何止是制约了“工业文明”的发展,要想得到“工业文明”,必须要坚决摒弃所有中国文化和中国思维!因为“它已经衰老了”,因为它“最终要汇入蔚蓝色的大海”。

     

    但二十多年的发展证明:蓝色并未吸收黄色,反而是黄色在蓝色的包围与衬托下不断扩大更加耀眼!我们只有不断地拂去黄色文明上各色尘垢,保护我们的底色、本色,并以其它色为陪衬,我们的黄色文明将会比其它色文明更加辉煌!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