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七夕:乞巧何如颂多情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08-20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又是一年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牛郎织女的本事源自古人对天象的揣摩。二十八宿中北方玄武七宿的第二宿乃为“牛郎星”,由三星连横组成,状若肩担而行,夏秋之夜格外明亮。与其隔就银河相望的即是“织女星”,亦为三星所聚。两星体本无牵涉,至汉代方演化出种种异事。及今,银河在民间成了王母阻隔牛郎和织女的鸿沟,每年七月初七鹊鸟搭作鹊桥,有情人才得一夕相会。

     

    牛郎、织女传说流传久远,与孟姜女、梁祝、白娘子的故事合成四大爱情传说,并居于首位,历代皆有吟咏。源于汉代的《古诗十九首》中颂七夕云:“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唐代杜甫《牵牛织女》:“牵牛出河西,织女出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宋代秦观的《鹊桥仙》更有名句:“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在诗词歌咏中始终弥散着爱怜怅惘的调子,不过因此以为七夕便是“情人节”,可就上文人骚客的风月当了。借题发挥,见月思霜而已。七夕的正名是“乞巧节”。女子以针线工艺向上苍祈求忠贞的爱情和持久的幸福。乞巧源初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唐人诗中云:“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月试看看。”北京的七夕亦是女子们的专属。《燕京岁时记》曰:“七月七日,闺阁以碗水暴日下,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角、如椎者,以卜巧拙。俗谓照针儿。”旧时代女子在社会中处于绝对的弱势,对于待嫁的少女而言,未来婚姻家庭的命运福祸难知,以针花绣卉为寄托,祈愿因巧而得福。

     

    所以,七夕、乞巧,只是旧时青年女性祈福的一节缩影,男子并不参与其中,情爱的世界缺少另一半的响应,连单相思也够不上(没有对象),自然不能算作情人节了。古代中国人讳谈男女情事,今天讲“男女关系”,也含指不正当的意味。儿女之情前面,总要加一个“私”字,私情便是不足为外人道的秘事。

     

    虽然没有情人节,古人之爱在悄然中绚烂绽放。读一读明代冯梦龙编辑的情歌,直教今人耳红心跳。只是清代以后礼教桎梏愈严,性爱文化渐入畸形。较为开明的《北京醒世画报》在宣统元年十一月初一有题为《女子无耻》的报道:“齐化门外□□桥衣家胡同,某甲跟前一女,名叫庄儿,很有几分姿色,又是个风流女子,终日满街游逛,竟与那一带买卖地见打交道,实在的伤风败俗。一来是他家教不严,二来是他自家无耻呕。”年轻女子,尤其“有几分姿色”的,在街市上盘桓几阵,便成为道德家的箭靶,听来好笑,其实不过百年。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