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古典诗歌注释与农村生活经验――陶渊明、黄庭坚诗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08-10 00:00于哲学网发表

 

 



                     一、引子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笔者在四川西部(成都平原)农村生活时,有过两件奇妙的小事。

     

    身边有陶诗,杜诗。当读到杜甫成都诗饱闻桤木三年大时,耳边立即回响起下乡以来无数次听到农民们讲的话:桤木树三年就长大了!连句子都和杜甫听到的一样!

     

    夏夜收工回家,田间小路两边的秧苗伸到路上,秧尖秧叶上的露水很重(田里秧苗上的露水连成一片水体,好象一大床水做的被子,而不是一颗颗露珠),打湿了衣服,好象是趟过了一道几乎齐腰深的河流。当读到陶渊明诗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时,好象说出了自己心里的话,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惊讶。

     

    陶渊明家寻阳(今江西九江)。四川和江西同属长江流域,气候和农作物生长条件差不多。

     

    多年来,从事古典诗歌教学,常常回忆起过去的川西农村生活,往往能和陶渊明田园诗以及其它与田园相关的古典诗歌相印证。历代的注释,可能由于注家不太熟悉农村生活,偶有注释不够充分或者注释错误之处。今举陶渊明、黄庭坚诗注释数例,以就教于读者。本文讨论的注释问题,决不影响到笔者对于古今注家的尊敬。

     

                              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365-427)《归园田居五首》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种豆南山下,是大豆。《诗·豳风·七月》: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诗·大雅·生民》:蓺之荏菽,荏菽旆旆。《毛传》:荏菽,戎菽也。汉郑玄《笺》云:戎菽,大豆也。从周代到陶渊明时代,中国种植大豆,已有上千年历史,大豆早已在陶渊明所在的江南地区广泛种植。

     

    有的注本解释种豆二句说:在南山下种豆,但因为疏于耕作,豆苗长势并不好。这里似含有作者的无奈,也属自我调侃,说明作者的豁达。

    又解释晨兴二句说:一大早下地锄草,月亮高升才归家,但还是免不了草盛豆苗稀,越发证明疏于耕作。

    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春夏之交,地里的草长得很快,一夜之间,几乎就可以淹没豆苗,更何况大豆种植本来就行距较稀,豆苗就更容易一时被草淹没。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二《大豆第六》引西汉汜胜之《汜胜之书》曰:大豆保岁易为宜,古之所以备凶年也。谨计家口数,种大豆率人五亩,此田之本也。……大豆夏至后二十日尚可种,戴甲而生,用深耕。大豆须均而稀。”“均而稀指窝距均匀,即指行距较稀。为什么大豆种植行距要稀?这是因为大豆植株需要较大空间才能长得茂盛(四川话叫长得蓬起来指枝叶充分展开),豆荚里的豆子才能长得饱满、硕大。如果大豆行距较密,植株就不能长得茂盛(蓬都蓬不开),豆子就会长得单薄、瘪小。所以,豆苗一时被草掩盖,是农田常事,没有关系,祗要去锄草,就没有草了。如果把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解释为陶渊明疏于耕作,这样的解释,是由于没有农村生活经验。

     

    进一步说,如果祗看前二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不看下二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就是祗读了半节诗,祗读了半个意群的诗。因为下二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写出了锄草从清晨到月出,是经过了一整天还多的锄草,这就暗示出已经锄尽了荒草,不再是草盛豆苗稀,而是草尽豆苗出了。

     

    在中国南方农村,阳历五月夏收农忙才会是天黑后收工,草盛豆苗稀是春末夏初阳历四月时节,这时锄草通常是天黑就收工,还没有那么忙,不用天黑后才收工。而陶渊明锄草从清晨到月出,可见他锄草务尽的决心之大,尤其是但使愿无违的决心之大。

     

    禅宗讲但参活句,莫参死句。苏轼诗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要参活句,要知道诗,就要顾及诗的上下文,顾及诗的全体;还要留心,诗除字面意思外,还有言外之意。

     

    陶渊明《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可知陶渊明早在晋孝武帝太元九年(393弱冠即二十岁时,就已从事躬耕种田。《饮酒》其十九: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苏写本《陶渊明集》附录梁萧统《陶渊明传》: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可知渊明在太元十八年二十九岁时初仕起为州祭酒不久解职后,又从事躬耕种田。其后则时宦时隐。《归园田居》作于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弃官彭泽令最终归田之第二年即义熙二年(406)春,此时陶渊明四十二岁,断断续续地从事种田已经有二十二年的经历,实际从事种田已经至少有十几年的光阴,当然早已娴熟各种农业生产技术。注本说:“‘种豆南山下一首全属写实,展读之下,一位初始亲历农耕的隐者形象就活现在读者眼前。,所谓初始亲历农耕,是由于不够了解陶渊明生平与诗歌而来的误解。

     

                三、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陶渊明《时运并序》:

    时运,游暮春也。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景独游,欣慨交心。

     

    其一

    迈迈时运,穆穆良朝。
      袭我春服,薄言东郊。
      山涤余霭,宇暧微霄。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是杰句,历来为人称赞。《古诗归》卷九谭元春曰:翼字奇古之极。锺伯敬曰:翼字看得细极静极。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三:翼字浑朴生动。沈德潜《古诗源》卷八:翼字写出性情。陶澍注引王棠曰:新苗因风而舞,若羽翼之状,工于肖物。都点评的好。可是,这新苗是什么苗?是什么作物?从而,翼彼新苗具体是个什么样子?从古到今,无一家注本作出过说明。

     

    今按,春天生长的、柔软而能随风起伏的农作物新苗,祗应是麦苗,是冬小麦麦苗。在中国南方农村,大面积的小春农作物主要有两类,一是小麦,二是油菜。而油菜植株质坚枝多,不会如苗条的麦苗那样随风轻柔起伏,因此翼彼新苗新苗,应是指麦苗。

     

    在陶渊明时代,陶渊明所在的江南地区是否已经种植小麦?《诗·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麦。《诗·豳风·七月》: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诗·大雅·生民》:麻麦幪幪,瓜瓞唪唪。万国鼎《五谷史话》二《五谷的起源》:麦是大麦、小麦的总称,但也往往把小麦简称为麦。关于大麦和小麦的原产地,有多种说法。我国最古的文献里只是通称为麦,后来出现大麦这一名词,直到西汉后期《泛胜之书》里才有小麦这一名词。因此,有些日本学者认为中国西汉前期以前古书里的麦完全是指大麦,张骞通西域(公元前二世纪)后才从西方传入小麦。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1955年在安徽亳县钓鱼台的西周(公元前十一世纪初期到公元前770年)遗址中就发现了很多的小麦种粒,这就有力地证明了我国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栽培小麦了。结合考古发现与《诗经》记载,可见早在周代中国北方种植小麦当已很发达。《五谷史话》六《小麦发展的历史》:(中国)南方原先很少种麦,汉以后才逐渐向南推广。《晋书·五行志》说:元帝大兴二年(公元319年),吴郡(今江苏)、吴兴(今浙江湖州)、东阳(今浙江东阳)无麦禾(这里的禾是指稻说的),大饥。可见四世纪初,麦在江浙一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地位。在此以后,又陆续得到推广,主要是出于农民自己的传播,有时王朝政府或地方官也曾督促推广。可知到陶渊明时代,小麦已在陶渊明所在的江南地区广泛种植。

     

    由上所述,可知《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新苗,是指冬小麦麦苗。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诗云: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者,交接,指麦苗被春风吹过处。二句写出一望无际的田野上,春风吹过处,良苗波浪起伏,亦和诗人一样满怀新生般的喜悦。良苗碧绿的颜色,自在言外。这良苗,当然也是指冬小麦麦苗。由《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和《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可知陶渊明种植的农作物,不仅包括稻、菽、桑、麻、蔬菜,还有大面积的冬小麦。渊明躬耕,极其勤奋。

     

    中国南方冬麦区秋季播种,小麦越冬前在地下生长营养器官,次年春季长苗、返青、抽穗,夏季成熟收割。《时运》所写暮春时节,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正当冬小麦麦苗返青后抽穗前的时节。

     

    当我们知道了暮春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新苗是麦苗,这新苗就鲜明直观、如在眼前了:第一,暮春麦苗是绿油油的颜色;第二,暮春麦苗是柔软苗条的,能随风起伏,婀娜多姿;第三,这麦苗是大面积的,能够在春风中形成一望无边的碧绿麦浪。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鸟翼,用作动词,指新苗如鸟翼一翼一翼地飞舞。(《归鸟》翼翼归鸟翻翻求心,可以参读。)二句写出春风吹拂,新苗一波一波地起伏。画面生动传神,而韵致不尽,包含着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欣喜之情。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意趣犹如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写出了万物自由生长的乐趣;载欣载瞩陶然自乐(《时运》其二),则写出了自己的自由生活乐趣。此之谓天人合一。

     

    诗人生活在乱世,他超越那乱世,又关怀那乱世(如颜《诔》所说道必怀邦), 故云黄唐莫逮,慨独在余(《时运》其四),故云欣慨交心

     

    最后当说到,小麦麦粒磨为面粉;麦芽入药能助消化;麦麸是良好的家畜饲料;麦秆盖房,冬暖夏凉,且远比稻草盖房结实经久,麦秆还可编织草帽、玩具。所以,陶渊明把麦苗爱称为良苗

     

          四、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陶渊明《和郭主簿二首》其一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园蔬有余滋,真是好句,余滋二字,极好。逯钦立注:余滋,不尽的滋长繁殖。《国语·齐语》:滋,长也。《文选·思玄赋》注:滋,繁也。’” 逯注贴切诗,本文则试图把领会诗意再推进一步。

     

     余滋二字,乃是指自家菜园里那些一次种植、多次生长、多次收获的蔬菜,割了又长、摘了又长。不同于那些祗生长一次、收获一次的蔬菜,割了、摘了不会又长,如白菜、青菜、萝卜、豌豆等。这就是陶诗的趣味。

     

    那么,在陶渊明时代的中国南方,有哪些蔬菜,可以割了又长、摘了又长?有韭菜(割了又长)、蕹菜(割了或摘了又长)、茄子(摘了又长),可能还有黄瓜(摘了又长)等。

     

    就拿韭菜来说,便是园蔬有余滋的最佳菜例。沈约(441513)《行园》:时韮日离离,似写出韭菜收割后一天天的生长。杜甫《赠卫八处士》:夜雨剪春韭,则写出韭菜的特殊收获方式――剪(或者割)。

     

    渊明是种菜的好手。渊明种菜不仅用以自养,而且还能出售以贴补家用。颜延年《陶征士诔并序》:灌畦鬻蔬,为供鱼菽之祭;织絇纬萧,以充粮粒之费。上二句与下二句互文,即互相补足语义。灌畦鬻蔬,写渊明种菜和卖菜;织絇纬萧,以充粮粒之费,写渊明编织鞋屦(织絇)草帘(纬萧)和卖出编织品;为供鱼菽之祭以充粮粒之费,则写渊明卖菜、卖出编织品以换回鱼肉和粮食,弥补鱼肉和粮食消费之不足。种菜和卖菜,生产和卖出编织品,此两方面正是陶渊明田园诗语焉未详之生产劳动内容。千百年来,中国农民除种植稻菽桑麻等农作物外,还需生产和出售其它农副产品、手工艺品,以换购粮食之外的其它生活必需用品,当粮食之不足时,则换购粮食。颜《诔》告诉读者,陶渊明也是这样谋生的。如颜《诔》所述,陶渊明是从一位井臼弗任的读书人,到归田后胜任灌畦鬻蔬织絇纬萧,学会了所有耕种和编织的本领。可见,为了坚守但使愿无违的做人理想,陶渊明是付出了多么坚苦卓绝的努力。即使是以农民的标准来衡量,归田后的陶渊明也是一位特别能干的优秀农民。以士人的标准来衡量,陶渊明真是一位能坚守自己独立自由人格的士人。

           

           五、近人积水无鸥鹭,时有归牛浮鼻过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黄庭坚在被贬蜀中六年、历经辛苦之后,蒙恩放还东归,四月,至荆南(今湖北江陵)待命,作《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诗,其一云:

    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
      近人积水无鸥鹭,时有归牛浮鼻过。

     

    宋任渊注《山谷内集诗注》卷十四:陈咏诗曰:隔岸水牛浮鼻渡,傍溪沙鸟?头行。此本陋句,一经妙手,神彩顿异。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云:兴会之作。

     

    钱锺书《宋诗选注》:(三四句)这是说住处很逼仄,没有风景。唐人陈咏诗句:隔岸水牛浮鼻过,黄庭坚来了个点铁成金

     

    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后两句描绘景物。积水近人,故鸥鹭不来;却时有归牛游过。牛游水时,一定将鼻孔浮出水面以通气,故称浮鼻过。他观察得细致,所以描写得真切。这种极平凡的景物之所以能够引起他的兴趣,则又和他的既老且病,客居无聊的心情有关。所以前两句和后两句,似断而实连,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山谷名句近人积水无鸥鹭,时有归牛浮鼻过,写一天耕作之后,游水浮鼻而归的水牛,经过诗人的眼前,《宋诗选》解释为这是说住处很逼仄,没有风景,《唐人七绝诗浅释》解释为这种极平凡的景物之所以能够引起他的兴趣,和他的既老且病,客居无聊的心情有关,两家解释,意思相近,是否贴切诗意?

     

    了解山谷诗意,需要了解水牛。

     

    先说水牛为人奉献的品格。水牛是中国南方传统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畜力。宋陈旉《农书》卷中《牛说》:或问牛与马适用于世,孰先孰后?孰缓孰急?孰轻孰重?是何马贵重如彼,而牛之轻慢如此?答曰:岂知农者天下之大本,衣食财用之所从出,非牛无以成其事耶?较其轻重先后缓急,宜莫大于此也。夫欲播种而不深耕熟耰之,则食用何自而出?食用乏絶,即养生何所頼?《传》曰:衣食足知荣辱,仓廪实知礼节。又曰:礼义生于富足,盗窃起于贫穷。惟富足贫穷、礼义盗窃之由,皆农亩之所致也。马必待富足然后可以养治。繇此推之,牛之功多于马也审矣。可见古人对水牛的奉献评价很高。《农书》卷中《牧养役用之宜篇第一》:善牧养者必先知爱重之心,以革慢易之意。……视牛之饥渴犹已之饥渴,视牛之困苦羸瘠犹已之困苦羸瘠,视牛之疫疠若已之有疾也,视牛之字育若已之有子也。……古人卧牛衣而待旦,则牛之寒盖有衣矣;饭牛而牛肥,则牛之瘠馁,盖啖以菽粟矣。则可见古人对水牛非常爱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笔者在川西农村,每年农历四月夏收抢收抢种时节,亲眼看见农民用大米、黄豆(即大豆)喂养水牛,而不是象平时用稻草、青草喂牛。因为夏耕时,要用水牛拉着铁犁把全部收割后的麦田、油菜田都犁出来,犁出来的田叫干坯田,灌溉成水田后,立即要用水牛拉着耙把水坯田耙碎、耙细腻,以便抢节气插秧,那是牛一年中最辛苦的时节。耙水田(川西农民叫做挂水田,四川方言者,梳也,谓耙田一遍如梳头一遍,带有几十片耙刀的耙便如梳子),牛站在很深的泥水里拉着耙行走,而且使牛的人是站在耙上,所以是牛最吃力沉重的工作。尽管那时是农村人民公社的时代,每当青黄不接的春夏之交,农民就严重缺粮,但是仍然要拿出大米、黄豆来喂牛。农民这样爱重水牛,正是因为水牛为人奉献的品格。

     

    再说水牛喜欢浮水的性格(四川方言浮水,就是游水)。水牛性格的特征,是善良、温驯、稳重(对几岁的牧童也很听话,和小鸟也能友好相处,能让娇小漂亮的白鹭站在自己的背上啄牛蚊子32),还有就是特别喜欢浮水。元汤垕《画鉴·唐画》:戴嵩专画牛,……《渡水牛图》、《归牧图》,皆合作也。古人云:牛畜非文房清玩,若其笔意清润,开卷古意勃然,有田家原野气象。余于嵩有取焉。唐人喜欢画水牛渡水、归牧,可见对水牛喜欢浮水的性格观察细致。宋陈旉《农书》卷中《牧养役用之宜篇第一》:牛困得水,动輙移时。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四十一《牧养六畜》引《农桑直说》:水牛饮饲与黄牛同,夏须得水池,冬须得暖厂牛衣。实际已说到水牛喜欢浮水的原因,是解除劳累和清除暑热。笔者在川西农村时,农历四月夏耕时节,每天黄昏,都会看见农民或牧童缓缓牵着辛苦耕作一天的水牛到溪水、河水或池塘里浮水,牛浮在水里,舒展筋骨,散去暑热,祗把鼻子露出水面透气,还不时打个喷嚏,喷一口水,这是牛儿最好的休息,特别惬意。

     

    原来,近人积水无鸥鹭,时有归牛浮鼻过,真是有意味的意象:一天辛苦耕作之后缓缓浮水而归的水牛,在水里休息,舒展筋骨,至少在诗人的下意识里,是象征了被贬六年历经辛苦之后蒙恩东归的自己,至荆南待命,获得苏息;而水牛为人奉献的品格,则象征了诗人不辞老病、为人奉献的自我期许――翰墨场中老伏波,如菩提坊里病维摩

                   六、余论
      农村生活经验与农业生产知识,对于鉴赏中国古典诗歌尤其田园诗,应该是有益的。但这并不是说为了鉴赏古典诗歌,必须要有农村生活经验。如上文所示,那些经验已经记录在古今的农学文献里,成为容易获得的知识。

     

    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写实的性格,和深厚的生活气息,因此,鉴赏古典诗歌往往需要多方面的知识条件。农村生活经验及农业生产知识,祗是鉴赏相关古典诗歌的必要知识条件之一。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