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大学校训“口号式”折射出谁的尴尬?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07-26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据《人民日报》报道,最近,一项针对国内256所高校的调查显示,高校校训同质化、标语化现象严重,一些校训在师生中的认同度降低,感召力不足。在被调查的256所高校中,有192所学校的校训为“四词八字”的口号式,比例高达75%。 校训中带有“勤奋”字样的有68所,“求实”的为65所,“创新”的为59所,“团结”的为49所,“严谨”的为25所。在256个校训中,包含以上5个词语任何一词以上的有147个,占到被调查高校的近六成。

     

    大学校训日趋雷同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诸如“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之类空洞的口号式校训大行其道的今天,已经鲜见有立意,有个性,有深厚人文底蕴的校训,而留存下来且广泛传播的经典校训,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复旦大学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等大都是民国时期留存下来的。

     

    校训蕴含着一所大学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是大学的灵魂所在,亦是大学传播其主流价值观的旗帜。可以说,校训承载着大学的历史、理想、目标。而本该为人所重视,亦曾经为人所重视的校训,如今却落入形式主义的“口号式”境遇,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反思,当今大学的校训为何趋于平庸,丧失个性、流于形式?

     

    这就引出一个颇为沉重且迫切的话题,大学传统国学的沦落、独立精神的缺失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任何“标签”都不能脱离整个社会的语言环境,校训亦然。比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可以说,诸如此类的校训,无不蕴含着深刻传统文化底蕴,非具备基本国学知识而不能洞悉。而试问当今的大学生,几人能够明了,更遑论言及出处了。这无不让人扼腕!自1919年五四运动始,短短不到百年的时间,传统国学便飞灰湮灭,甚至连大学知识精英阶层也奉儒家典籍为“天书”。惊人的文化破坏力直接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断层,而大学校训的“不古”只是这种背景下的一个表征而已。其实,传统国学的沦落有岂止在大学?

     

    反观如今流行的校训,诸如“团结、勤奋、求实、创新”,这些遗留着浓重时代色彩的大而空“口号”独步天下,折射出大学独立精神的缺失。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早在1929年就提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它也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然而我们必须不无遗憾的承认,如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仍旧处于一种理想国状态。“口号式”校训传递出的价值观念,是对“标准理念”的强制鼓吹与灌输,丧失了知识阶层独立思辨的能力与勇气,这种“集体无意识”恰恰是大学精神的可悲之处。缺失独立精神,知识阶层也许仍能搞出一些成果、乃至成就,然而却永远无法接近真理,更为严重的是,它会扼杀了知识精英的思辨能力,使一个民族丧失创造力,无法实现超越。

     

    大学校训,彰显新知识阶层的理念与追求,更因其“新”,而代表中国知识分子的取向,引领中国的发展和未来。小小“校训”,引申出一些深刻的现实,这足以引起国人的关注与反思。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