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在出版社工作,有关图书的信息比较多,有时候,一些四五十岁的朋友让我帮着他们推荐点好书读,我就半开玩笑地对他们说,你们不用读了,因为读书这个事情需要的是童子功,年轻的时候荒废了,现在想补难啊!”中国文联出版社的资深编辑鄢晓霞在和记者谈论读书问题时,一边笑着一边说,“再说我感兴趣的和我正在做的书是估计他们未必读得进去。” 鄢晓霞刚刚做好并出版的这套图书叫做《外国文学名著典藏书系·图文链接读本》,这套书中入选的虽然依旧是茨威格、哈代、契诃夫、劳伦斯、马克.吐温等名家,但在这套书中,首次打破了传统的插图形式,以图文链接形式将作家与作品、历史与现实有机的进行链接,大量珍贵的图片将历史风貌一一展开。鄢晓霞希望能够赋予经典这看似老旧的东西以一种全新的阅读形式:那就是不但赏心,而且悦目,既能揭示作家的个性,又可拓展读者的思维。“我相信经典名著永远会有市场,关键是要做出新意并有权威性。”鄢晓霞说。 对于年轻人从小就应该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表示非常认可:“每个国家都有几部经典,可以说家喻户晓,渗透到一个民族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就文学经典而言,英国的莎士比亚,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德国的歌德,等等,都是进入国民基础教育,扎根在青少年心上,成为他们民族年轻一代的精神的‘底子’的。” 具体到中国,钱理群在几年前曾提出这样的设想,要在中学或者大学开设四门基本经典的选修课:《论语》、《庄子》选读,唐诗选读,《红楼梦》选读,鲁迅作品选读。他解释说:“当然,究竟哪些是我们民族‘精神源泉的经典’,该在中学(大学)开设什么基本经典选读课,这都是可以讨论的;但这样的经典阅读,实在是民族精神建设的一件大事,是应该认真对待的。” 钱理群告诉记者,近年来,他在和中学生和大学生的交谈中,还经常讨论到一个或许是更为根本的问题,就是“价值理想重建,信仰重建”的问题。他发现很多青少年都为自己信仰的缺失,生活失去目标,人生动力不足而感到困惑。 “我总是引用鲁迅的话作回答:不要去找什么‘导师’,要自己‘联合起来’,寻找自己的路。”钱理群说,这个时候他总是会给这些学生提出两条建议。一是信仰、价值理想,都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而是要有丰厚的文化基础。这就要趁年轻,在校学习时间充分,精神集中,大量读书,特别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以汲取最广泛的精神资源,吸收得愈多愈广,精神底气愈足,就愈能在独立的选择、消化、融汇、创造中建立起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另一方面,他还建议学生在校期间,在以主要精力读书的同时,适当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到中国社会底层,以了解真实的中国和脚下的这块土地,土地上的人民,土地上的文化,建立某种血肉联系,这才会为自己确立基本的人生理想、目标,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钱理群特别反对像鲁迅所说的胡乱追逐时髦,“随手拈来,大口大口地吞下”的阅读,他说:“鲁迅说的颇有些类似今天的快餐式阅读,吃下的不是滋养品,而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但当下中国读书市场上这样的‘新袋子’、‘红纸’包装,实在是太多了,没有经验的青少年特别容易上当,仰赖这样的‘快餐’长大,是可能成为畸形人的。也正因为如此,才需要用人类、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下一代,使他们成为一个健康、健全发展的人。而‘经典阅读’正是这样的导向。”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燕则认为,读书是个习惯,阅读习惯要从小培养,年轻的时候读经典,理解多少都没有关系,关键是要让读书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个人从小就不爱读书,见书就发憷,等到了40岁才想开始读书则很难了。从这个角度说,童子功的说法很有道理。 今年暑假,张燕就特别想让自己正在上大学的儿子读几本经典名著,但是,好像儿子的兴趣点更多的是在网络和动漫等方面,而她感慨更深的是,现在的研究生两年就毕业,心里想的都是赶紧拿个学历,然后为自己将来找工作增添一份砝码,根本没有淡定和从容的心态去按照导师开的书单去读书,一切都显示出极大的功利性。 “经典是必读的,因为经典是精华所在,是经过时间考验有独特的魅力在里面,对人涵养的塑造会是一个更完整的体系。”张燕说,“先不要考虑经典能够给我带来什么,请首先占有和亲近他们。” 对于青年人阅读经典这个话题,天津市武清区教研室的李克山老师则认为,读书很重要的一点是需要根据兴趣进行选择,不能勉强,读书应该伴随人的一生,年轻的时候读经典理解和感悟力没有年纪大的人透彻,但是年轻的时候记忆力好,会让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他同时认为,目前的影视和网络确实给年轻人提供了阅读的新的可能性,而且对青少年具有巨大的诱惑力,但如果以影视、网络阅读代替经典文本的阅读,就会有很大的问题,深度阅读和个性化的阅读会受到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