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随着央视“百家讲坛”等众多国学类讲座的兴起,“国学”成了一种流行文化,盛行一时。然而,近日一些专家在对当前的国学热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时认为,现在普通读者中的“国学热”有一点“虚热”。由于历史原因,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对国学缺乏了解,现在将其作为时尚追逐并希望有更多了解,有一点浮躁也可以理解。不过,这些专家认为,国学热中的浮躁却不应由普通读者向学界蔓延。对于这方面已经出现的苗头,专家们深表忧虑。 演化成商业行为
在最近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举办的“国学与经典”上海学术论坛上,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认为,国学作为一个概念已经被人不断演绎。狭义的国学指严肃的学术研究,以求知求实传承文化为宗旨,而广义的国学可以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普及工具。他认为,当下这场“国学热”从某个角度来看已经演化成了一种商业行为,买书消费的充其量只能称为“粉丝”,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者,这种行为和追星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目前,这种学术上的浮躁,已从普通读者蔓延到某些学者中。有些学者在这股“国学热”中跟着“发烧”,丧失了严谨理性的作风。如前一阵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在其新书《丧家狗:我读<论语>》中称孔子是一个“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丧家狗。这个论调和命名,一下子在学界激起轩然大波,多位学者指摘书名“哗众取宠”、“有辱先贤”…… 其实,追根溯源“丧家狗”的说法并非李零创造,这个称呼也并非对孔子的不敬之辞。所谓“丧家狗”,据《史记》记载,郑人对子贡形容孔子“累累若丧家之犬”,“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犬,然哉!然哉!’”孔子本人对“丧家狗”的评价很欣然,而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有些学人不体谅“先师”曾经的苦闷,也不关心李零在书中表达的惺惺相惜之意,却对“丧家狗”这一称谓大加挞伐。这样的态度,证明这些人或许确如李零所评析的那样:他们现在读《论语》,“对书不感兴趣,关心的只是崇圣”。朱维铮教授在论坛上指出,做学者不能为了一己私利,根本不考虑有没有客观存在,批评别人要就事实说事。” 畅销书怎能“止渴”
当下为什么形成“国学热”?不少专家认为,这是长久以来,传统文化被冷落、“国学”过分冷清而形成的“反弹”。上海师大宋史研究中心副主任虞云国教授认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导致现在年轻人甚至是中年人都在想方设法填补自己的人文空白。但因为文化底蕴不够,这种“补课”也只能用畅销书来“止渴”。 复旦大学沈渭滨教授认为,以目前的情形来看,“国学热”最多只能称为“讲学热”,从市面上来看也就是解读经典的书籍受到追捧,但是经典本身并没有受到关注。虞云国教授强调,如果说个性化的阅读是衡量一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标准,那么这次的情况恰恰反映出:国学变成了物质消费,消费者跟着媒体宣传走,偌大的国家只有一个或者几个读国学的品牌,这本身就是一种急功近利,买椟还珠的行为,好比是拿了导游图看九寨沟,自以为看见了山水,其实还是隔靴搔痒,没有进入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