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国学精神与当代社会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07-02 00:00于哲学网发表

 

 



    一、国学的批判

     

    国学精神就是民族魂。民族魂的主要内容就是儒释道三家,而三家中尤以儒家为代表。上个世纪,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到文化大革命的批孔批儒,在近一百年中,特别是在文化革命后期,要破“四旧”,包括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将国学的许多内容都视为旧思想、旧文化,特别是儒学,更是首当其冲。还在全国发动批孔批儒运动,认为孔子儒学全是封建时代遗留下来的糟粕,应该彻底清除。批判儒学的结果,文化中断,价值观丧失,道德滑坡,经济达到崩溃的边缘。而那个时代,受到儒学影响比较大而又不批孔的国家和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亚洲崛起“四小龙”。这是为什么?应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不再继续批孔了,而且还要祭孔,祭孔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不但祭孔,还祭伏牺、炎帝、黄帝、大禹等更加远古的圣王。这些祭祀不是政府提倡的,只要不禁止,人民自己知道应该做什么。现在已经采取公祭的形式,受到政府的重视。当然他们不都是儒家,却是国学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老百姓发了财,修庙塑神,烧香拜佛。政府提倡做好事,神佛也提倡积阴德,这里有可以共通的观念。过去将宗教当作迷信,认为它与科学是水火不容的,科学之光照到的地方,迷信的阴影就消失了。现在的事实是那些科学最发达的国家,宗教最盛行。如何解释呢?

     

    孔子儒学主张以德治国,有的人认为不可能以德治国。西方国家以法治国,道德教育由宗教来管。中国历来政府都是同时具有执法与教化的两种功能,既要以法治国,也要以德治国。现在有的人说,怎么能以道德治国呢?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孟子提倡“施仁政”,荀子讲“王道”,这都是以德治国的不同说法,从汉代提倡“独尊儒术”,“以孝治天下”以来,以德治国已经两千多年了,怎么不能实行?中国人用草药治病也有两三千年了,美国还有人说:“草根怎么能治病呢?”发达国家的偏见与无知,不亚于发展中国家。

     

    有的人问:“现在中国经济发展,是批孔批儒的结果,还是提倡儒学的结果?”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他们却不一定都要批孔。孔子儒学对于稳定社会,建立和谐环境有特别突出的作用。而稳定和谐正是经济发展所必须的条件。战争年代,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提倡斗争,破坏和谐,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从中国历史上看,战乱时期,生产急剧下降,经济萧条,人口减少;稳定时期,生产发展,经济繁荣,人口增加。中国汉唐盛世,人口最多,西汉达到5900万人,唐代最多时达5600万人。战国后期只有几百万人,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也不多。

     

    二、忠孝的辨正

     

    过去有人批判儒家的忠孝思想,说“君叫臣死,臣不死,臣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子为不孝。”这是愚忠愚孝的说法。人们以为孔子、孟子都是提倡这种愚忠愚孝的。其实不然。孔子讲:“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君臣的关系是对应的。鲁穆公问子思:“何如而可谓忠臣?”子思回答说:“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1]经常指出国君的错误和过失的人,可以说是忠臣。忠的本义在于说真话。君对臣应该有礼貌,臣对君应该有忠心。君对臣不礼貌、不尊重,那么,臣该怎么办呢?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虽然说“君为臣纲”,但并不是绝对服从的关系。父子也是对应的关系,“父慈子孝”。荀子说:“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荀子·子道》)。儒家认为,道义高于君父。对于无道之君,要诛之,或者换掉、赶走。这哪有什么愚忠愚孝呢?

     

    《孝经·开宗明义》载孔子的说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爱护自己的身体,是孝的开始。孟子说:“好勇斗很(狠),以危父母”(《孟子·离娄下》)是五种不孝的表现之一。好斗,或者毁伤自己的身体,或者打伤了别人,都会给父母带来忧伤与麻烦,都是不孝的表现。毁伤尚且不行,自杀就更不行了。子女自杀会给父母带来怎样的悲伤,会有怎样的后果,这是应该思考的问题。不顾一切,自绝于世,认为生命是自己的,自己有权处理。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不孝的表现。古代将这种行为称为“寻短见”。没有过不去的坎。儒家还讲“明哲保身”,聪明的人要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体。例如,一个女研究生,因为小得不能再小的生活小事,就寻短见,从四楼跳下来,摔成骨折,住院治疗。父母千里迢迢来伺候几个月。治愈出院。母亲还没有离开,她回到学校就从五楼往下跳,结束了生命。母亲悲哀至极。不论出于什么原因,这个女生的自杀行为都是不孝的表现。这说明进行儒家的孝德教育的必要性。孝子很重要的内容是爱惜生命。

     

    儒家讲珍爱生命,但也不是活命哲学。不是只要活着就行,为了正义,有时是需要牺牲的。因此,孔子讲:“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篇》)曾子说:“富以苟不如贫以誉,生以辱不如死以荣。辱可避,避之而已矣。及其不可避也,君子视死若归。”(《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孟子讲的“舍生取义”,认为道义比生命更重要。在孔孟思想的滋养下,才有后代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正气诗句。坚持道义,是儒家的最高信仰。

     

    三、义利观与市场经济

     

    在义利问题上,一般儒家都是强调重义轻利的。有的人说儒家这一观念与市场经济不协调,妨碍市场经济的发展。他们认为,儒学不利于经济的发展,阻碍了科技的进步,违背社会的文明。中国的落后都是儒学造成的。我认为这是需要分析研究的问题。我在这里只讲一个问题:儒学是否妨碍了经济的发展。

     

    这要从历史事实与理论研究两方面来分析。儒学创立两千多年了,在汉代独尊儒术以后,出现过汉唐盛世,以至宋元明清几朝,中国的经济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清朝,中国的产值在世界经济的比重,也超过当今的美国。儒学没有妨碍中国经济的发展,应该是历史事实。从理论上说,孔子提倡富民。儒家在讲义利关系时,主张重义轻利。以为轻利就是不要利,这是许多人的普遍的误解,或曲解。

     

    《论语·雍也》记载:“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原思就是孔子的学生原宪。他很穷,当了孔子的管家,觉得“九百”薪水太多,不要。孔子批评他,认为不要是不对的,要了,自己用不了,可以救济乡里穷困人家。朱熹的解释:“言常禄不当辞”。不接受正常的薪水,也是不义。并不是“辞”钱财就是对的。孔子的学生子贡是很会预测市场的,他从事商业活动,赚了很多钱。鲁国规定谁能花钱把在外国当奴婢的鲁国人赎回来,可以到政府那里领取一些钱,作为补偿金。子贡赎了一些人回来,因为他自己钱多,就不去政府那里领取补偿金,受到孔子的批评。孔子说,不能因为你有钱,就不去领取补偿金。做事情,要考虑如何合适,才能作为群众的榜样。你这么做,今后鲁国人在外国当奴隶,再没有人去赎了。在这里,不拿钱是不义,拿钱才是义。王充认为子贡“让而止善”。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路救了一个落水的人,那人的家长用一头牛来表示感谢之情,子路接受了。孔子说:“鲁国人今后一定很热心于拯救落水的人。”当时,一头牛是价值十分昂贵的酬谢品。王充说子路“受而观德”(《论衡·定贤篇》)。接受了谢礼,等于倡导了做好事。

     

    从此可见,儒家重义轻利,并不是不要利,只是强调要拿合理的利,不合理的不应该拿,“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下》)该取的不取也是不义的。当然讲义利之辨,儒家主要反对当权者贪污受贿,那是“不义之财”。简单地说,儒家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要财,不是儒家的主张。

     

    公仪休任鲁国相,他办完公事,回家,吃饭的时候,就问葵菜价钱,家里人说不要钱,是自己家种的。他听后很生气,说:“我们拿了俸禄,还要自己种菜,这不是夺了菜农的利益吗?”说完就到菜园里,把葵菜都拔掉。他有一次回家,看见夫人正在织布,他认为她夺了女工的利益,就把夫人休了。这是有名的“拔葵出妻”的故事。公仪休任国相,有人投其所好,给他送鱼来,他不受。了解他的人说:“您不是很喜欢吃鱼吗?给您送鱼来,为什么不要呢?”公仪休说:“我收了鱼,以后当不成国相,就没有人给我送鱼,我就吃不上鱼了。我不收鱼,一直当着国相,还怕没有鱼吃吗?正因为我爱吃鱼,所以我不收别人送的鱼。”有人议论,认为公仪休真正会为自己打算,真正懂得珍爱自己。我们现在的干部也应该这样珍爱自己。何必为了一点小利而污了一生清白。

     

    孟子也非常重视义,他说,如果让他去杀一个无辜的人,就可以给他天下,他也不会去干。他的做人原则,不符合义的,不要别人的那怕是一分钱,也不给别人一分钱。少了不要,再多也不要,那怕给他亿万财富。如果自己做出了贡献,自己应该得的报酬,多少都要,问心无愧,可以“安富尊荣”。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所讲的义不排斥物质利益,只是要求得到合理的物质利益。取得自己应得的报酬,再多也是义,而不是利。朱熹曾经说过,吃饭是天理,是义;过分的欲望追求,那才是贪欲,是利,是需要克服的。

     

    对于收取别人的礼物,古今都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也都有一些流行的俗语。孔子说“立功受禄”,现在叫做“无功不受禄”,曾参说“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现在也有类似的说法,叫做“吃人者嘴短,拿人者手软”。为什么嘴短手软呢?就是“畏”人家嘛!吃人家的请客,嘴油了,就不敢提意见,就不敢批评。收了别人的礼物,该处理的事情,就下不了决心。现在说哪儿治安不好,地痞流氓比较猖獗,很可能那里的当权者吃请受贿,或者与那些罪犯有许多牵连,不敢下手,或不忍下手,手软了。当然也有这种说法:“小偷坐监牢,中偷做检讨,大偷作报告。”

     

    义是合理分配。重义是强调合理分配。分配不合理,财富再多,都被少数人所垄断,多数人受穷,两极分化,社会就不安定。因此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董仲舒说义利都是人所需要的,“义以养心,利以养身”,心比身重要,所以要重义而轻利。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生取义,也都是认为仁义道德比身体生命都更重要。不要利,不是儒家的思想。

     

    社会公平是义,发财致富是利。对于我们现在来说,注重社会公平是极端重要的,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现在垄断行业那么多,正如董仲舒所说:“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民安能如之哉!”(《汉书·董仲舒传》引对策内容,中华书局本第2520页。)富贵人家利用自己的资产与势力,与下面平民争夺利益,平民怎么能争过他们呢?这就是一些有权势的人一夜暴富的根本原因。他们不是劳动致富,而是垄断致富,是权力的交易致富,是司马迁批评的最下等的“奸富”。贫富差别扩大,富者骄奢淫逸,贫者穷急愁苦,社会就不会安定。抑制垄断,倾斜弱势,缩小差别,维护公平,这是为政的大德。如果这方面没有做好,只宣传捐款救助,杯水车薪,小惠不解决整个社会公平的问题。政府的执政能力,就要看社会公平的程度,维护不了公平,就是执政能力差。什么表面文章也掩盖不了这一问题。从报上可以看到的是,电的成本降低了,电价却涨了;送一瓶牛奶三分钱,送市内一封平信六角钱;美国人工资比中国人高许多,而打中美之间的电话,美国反比中国便宜;台湾收入最低的行业是银行职员和邮电职员,而大陆这两行业职员工资比教授还高,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注释:

     

     [1] 《鲁穆公问子思》,见《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5月第一版,第141页。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