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反思国学热,经典的常态是“恒温”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06-25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易中天、于丹等学者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古籍经典引发了一场国学热、经典热。一时间,三四岁幼童诵读四书五经,各地媒体一窝蜂地开出专家讲经栏目,而出版社更是不失时机地推出各类解读古籍经典的读物,且市场销售火爆。但是,在热闹的同时也引出了不少争议,有人甚至对这算不算真正的国学热提出质疑。

     

    究竟该如何看待当下的国学热、经典热?近日,本市部分专家学者对此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国学并不仅仅只有儒学

     

    什么是国学?复旦大学朱维铮教授认为,现在一些人所谓的国学其实是一篇之学。比如讲孔子儒学就是国学,中国现在有56个民族,并不都是信奉孔子,或者说儒学。如果这样定义国学,就把很多民族都排斥在外了。我们承认中国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存在,就不能说只有儒学是国学。朱先生还提出,对国学,第一,要弄清历史;第二,要确定它的范围,包含哪些内容;第三,提倡国学先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不要混讲。

     

    非专家也能讲国学

     

    易中天、于丹都是非历史学家解读历史,解读中难免有错误。朱维铮教授对于丹解读《论语》心得提出批评,指出于丹所谓的心得没有一条是她自己的,我可以指出哪一条是从哪里来。他认为,所有的见解和心得都可以发表,但不要做假。把鲁迅的话变成于丹心得,这就是胡说八道。

     

    复旦大学教授沈渭滨认为,“隔行论市”反而能对行内有所冲击和启发。易中天、于丹的书能销几百万册,我们就应该要反思:我们是不是在普及这方面做得太少。历史学家不妨出来为大众多写一点通俗的、科学的、带有趣味性的作品来,让整个全社会受益。

     

    上海师范大学虞云国教授则提出,专家学者要有多元的态度,不要动不动就说这个奶酪谁动了,好像只有专家才可以动。非专家的分析会给国学普及化带来一些新的东西,即便里面出现一些错误,只要是历史事实、论据没有问题,应该让它生存下来。

     

    经典的个性阅读严重退缩

     

    不可否认,国学热、经典热,体现出人们对历史和经典的重新重视。虞云国教授认为这其中也暴露两个问题:一是反映我们以往的教育是不当的,以至于有那么多读者需要买一些解读的书籍而非原著来对文化经典表示佩服;第二,正因为人文教育的缺失,许多人对应该读什么书完全找不到方向,媒体宣传什么就买什么书。易中天和于丹的书可以卖到几十万和上百万,与一般读者的随波逐流是有关系的。他认为,经典阅读应该是符合个性特点、不同年龄段的个性选择,现在个性化阅读的严重退缩,说明人们的素质还没有达到一个高度。时下的国学热和经典热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媒体炒起来,不是自发的。

     

    经典的常态应该是恒温

     

    中国的文化经典包括孔子、老子、庄子、孙子兵法等,都是我们中国人人格和修养的组成部分。专家认为,经典应该是恒温而绵长的,冷和热都不是常态。华东师范大学王家范教授认为,提倡国学,应该纳入教育体系中,要改革我们的语文课本,让孩子从小学开始就读古文,一直读到初中毕业,这样才有希望,而不是靠国学大师。

     

    虞云国教授还提出,阅读、倾听经典要有一个态度,经典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培养和素质养成是潜移默化,它不是工具性的,更不是几分钟内立即起效。因此,对经典应该有一种欢喜心和敬畏心,不要急功近利。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