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小放牛:一种珍贵的非物质儿童文化遗产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05-29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对于人类而言,一个最朴素的真理是“人不吃饭不行”。在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里,暴力掠夺或商业交换都不是人们的特长,因而要想完成这个任务,就只能老老实实种庄稼,通过直接和大自然打交道的农业生产,用汗水、勤劳和智慧去获得必需的食物资源。而对于身体发育尚未成熟、不能独自春耕夏耘的农家子弟,最适合的职业显然就是做一个小小的放牛郎。牧牛作为古代儿童参与农业社会最重要的中介与象征,构成了中国传统儿童文化的核心,所以把中国传统儿童文化命名为小放牛文化是最适宜不过的。

    今天的孩子也许会说:没有刺激的电子游戏、没有令人发炫的动漫卡通,整天和一头沉默寡言的老牛呆在一起,那不是没意思透了吗?实际情况当然不是这样,小放牛的生活并不是表面看来那么机械与枯燥,而是拥有着一个独立的内容丰富的完整世界。如拔河、捕蝉、抽陀螺、弹弓、斗草、放河灯、过家家、击壤、骑竹马、掷砖这些古代儿童的游戏与游艺,如姜子牙、哼哈二将、土行孙、裴元庆、罗成、秦琼、岳云这些古代世界的英雄与奇特人物,如穿云箭、打神鞭、八阵图、太极图、天门阵、诛仙阵、番天印、勾魂链、混元伞、捆仙绳、八卦仙衣、九龙神火罩等充满诗性智慧的兵器与阵法,以及如地行术、换头术、撒豆成兵、五行遁术等文明人闻所未闻的古代知识与法术,它们和大自然的青山绿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节奏,以及人在大地上劳作的辛苦和收获的欢乐,一同构成了小放牛们的文化和生活世界。

    小放牛文化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农业文明对待大自然与人自身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深深地影响了小放牛的世界观、自然观、人生观与审美观。与当代少年儿童深度地沉溺于电子技术制造的虚拟世界不同,小放牛最直接的表征是与大地母亲、与土地、庄稼、山川河流、树木野草紧密联系在一起,而最大的间接影响则是使一个孩子最大限度地保存了他朴素的天性、感受、情绪、心理体验、意识、语言,成为一种与大自然、与人自身亲密无间的古典儿童文化谱系。如果说当今儿童的主要兴奋点集中于一块小小的荧屏,或者是能够在人工灯光的照射下在电视上“秀一把”,那么使小放牛真正感到精神解放与生命自由的,则是大自然的阳光、无边的田野以及生活世界的真实风雨。后者显然是一种更健康、更符合儿童天性的生活方式。

    与大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小放牛文化,在审美形式上即席勒说的“朴素的美”。与之相比,西方童话则可称之为“感伤的美”。如安徒生童话中可怜而坚定的锡兵,为了爱每天踩在刀刃上的小公主,被魔法驱赶着日夜兼程的黑天鹅,甚至一个被寒冷夺走生命的小女孩,也被诗人想象为与慈祥的外祖母一同去了天堂。这当然也有异常惊人的美,但它本身更是一种人工的美。同时,作为一种飘浮在半空中的东西,也会使人被更远地带离了他必须面对的真实世界。一者唯美,一者求实。这既是中西审美文化,也是中西儿童文学的根本差异所在。它们当然互有长短。如果说西方童话重在唯美主义,好处是容易启发童年的想象力与审美机能,但也有致命的脆弱之处,就是只能培育出审美情感过于丰富、心灵需要高于一切的温室之花,一旦遭遇到现实世界的狂风暴雨,它们多半是要被无情摧折的。与之相比,更多地融入人生辛酸与现实沧桑的中国童话,显然具有更为坚韧、可靠的实践理性品格。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古典儿童文化被等同于封建文化,遭到史无前例的攻击与破坏。以清算“二十四孝”为入径,它被冠之以“不自然”、“违背儿童天性”等罪名。而注重审美的西方儿童文学则被顶礼膜拜,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今。今天重新审视那些犹在耳际的“现代启蒙话语”,不能不使人心生疑窦。特别是看看在大众文化哺养下成长的少年儿童,他们是人类历史上“情感机能”或“新感性本体”发育最好的,但结果不仅没有实现人性的全面发展,相反却由于理性机能与意志机能的严重弱化,使他们对是非的判断力、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尤其是独自承担挫折、面对苦难的意志力极度地匮乏。当今少年儿童的心理障碍与精神疾病不仅在程度上越来越严重,在范围与数量上也急剧地扩展与上升,成为整个社会十分头痛的问题。

    当然有客观方面的原因。因为我们所生活的当代世界,正在发生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酷烈的沧海桑田,一方面,迅速的城市化进程使中国这个农业民族更远更远地离开了自然、乡村与牛背,另一方面,西方消费文化的传播与渗透也直接改变了蔓延千年的传统生活方式与人生价值态度。主流世界的苍黄巨变也横扫了小放牛的世界。吃的是麦当劳、肯德基一类的垃圾食品,看的是樱桃小丸子、天线宝宝一类的快餐文化,过的是圣诞节和其他商业文化制造的狂欢节日,使越来越多的孩子们对祖辈曾经的小放牛生活,如果不是一无所知,也基本上很难再产生兴趣。但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主体。《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小放牛文化在今天面临如此深刻的危机,不仅直接是中国传统文化总体危机的一部分,也表明作为社会中坚的成人精英文化的可悲与失职。20世纪一百年的风雨中,各种反传统的急先锋彻底破坏了拥有巨大精神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以西方民族的生命经验清洗、置换了中国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另一方面,则以西方话语霸权地位的建立覆盖、淹没了各种中国传统文化发言人的声音。对于一个孩子也是如此,他之所以对“小放牛”文化不感兴趣,主要是吞食了过多的垃圾文化食品而使自身的审美机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异。至于如何打通小放牛文化与儿童审美机能之间的认知与交流障碍,最关键的无疑是首先要有人站出来,向孩子们重新讲述小放牛真实的历史与生活,同时还要在与各种文化买办与商人的英勇斗争中捍卫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这不仅是为了孩子,同时也为了成年人;不仅针对过去与当下,同时也直接面向着未来;不仅是为拥有无数小放牛的中华民族负责,同时也关涉到全人类的未来与明天。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