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有没有正义的战争?——论儒家“王霸之辩”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05-28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儒家提倡王道,反对霸道;支持正义的战争,反对不义的战争。这种主张,相信大部分人都不会反对的。
      问题是:根据儒家的观点,甚么是正义的的战争?又有没有真正的「正义的战争」呢?
      「王霸之辨」,出自孟子: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1)
      孟子说:「以德行仁者王,以力假仁者霸。」这是王道与霸道的分别所在。
      让我们先看看「霸道」。根据孟子的说法,假藉仁义的名义,以武力攻打别人的,就是霸道。这种战争,也就是不义之战。其实还有一种更坏的战争,就是「以力服人」的战争。这种战争连正义的借口也干脆不要,赤裸裸地为掠夺别人的土地、财富而发动战争。当然,古今大部分的帝王、政客都很聪明,他们不会随便抛弃道德的外衣而作战,以免出师无名,招人口实。不少「伟大」的政治家反而深得「以力假仁」的奥妙,运用种种似乎正义堂皇的口号来发动战争。现今最好的例子就是美国总统布殊攻打伊拉克的战争了!他以伊拉克拥有大杀伤力武器和与恐怖分子勾结为由,达致掠夺伊拉克石油资源,巩固在中东的战略地位之实。这便是「以力假仁」最好的例子。布殊是当今名符其实的霸主。
      「王道」,就是统治者修养好自己的品德,然后以身作则,感化人民,也要推广恩德,实践仁政。仁君、王者对内是爱民、保民、为民制产;对外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2)他们不用藉战争扩张领土,别国人民也自然乐于归顺。这样,要达致广土众民,也不是难事!古代的周文王「以百里而有天下」(3),便是儒家最津津乐道的例子了。
      既然藉「王道」、「仁政」、「文德」便能治国、平天下,哪还需要战争吗?当然,天下难免有时会出乱子,这样天子便难免有出兵平乱的责任。儒家对天子主持正义的战争有一个特别的叫法:「征伐」。按照古代的礼制规矩,只有天子才有征伐的权力,只有圣明的天子才有权藉「征伐」来平定诸侯的乱事。若果「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为兼并而互相攻伐,则已是乱世了,所以古人认为:「春秋无义战。」另一方面,假若君主残暴一如桀、纣,人民畏之如水火,出兵「诛其君,吊其民」,救民于水火之中,那么「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4),这便是仁义之师了。所以儒家认为:扩张领土,掠夺财富的战争是不义之战;「吊民伐罪」却是正义的战争。这种分类,也是大部分有识之士所认同的。
      但儒家还有另一个说法。孟子说:「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也。」(5)但只要发动战争,无论是为了甚么原因,都是会有人无辜枉送性命的。敌方的士兵会被杀,己方的战士也会壮烈牺牲。在古今中外种种战争中,平民百姓无辜死于战斗之中,数目更是惊人的!周武王起兵伐纣,孟子推崇为「圣之清者」的伯夷、叔齐便曾批评周武王:「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弒君,可谓仁乎?」指责武王是「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6)况且,商汤、武王若无家天下之心,为甚么在推翻夏桀、商纣暴政之后,不在夏族、商族的后人中,另选贤德之士,册立为新君,反而是取而代之,另立新朝呢?那么,根据伯夷、叔齐「以暴易暴」的批评,商汤伐桀、武王伐纣还算不算是「正义之战」呢?如果连商汤伐桀、武王伐纣是不是正义之师也成疑问,那么还有否「正义之战」呢?
      推翻暴政的战争,虽然难免会有死伤,但也是两害权取其轻的事,因为这是「救民于水火之中」,功德无量,很难说是「不义」,似乎是不应反对的。可是,如果是别国的暴君,我们又可否代这个国家的人民,出兵讨伐呢?根据孟子的看法,是可以的。商汤附近有一个葛国,葛伯「放而不祀」,「有童子以肉饷,杀而夺之。」商汤出兵讨伐,四海称誉。商汤「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孟子:「苟行仁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孟子认为如果邻国国君无道,是可以出兵讨伐的,只要自己是仁义之君,邻国人民反而会热烈支持,「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7)但以今天的标准,我们似乎很难会接受这种「越俎代庖」的战争是正义之战的说法。否则我们便不应反对布殊出兵攻打伊拉克了。
      战争又可以分为侵略和反抗侵略两种,一般人会认为前者侵略人家的国土是不义之战,后者保家卫国是正义之战。但如上所述,「吊民伐罪」之战难免要「征伐」(侵略)别人的国土,那是义还是不义呢?「吊民伐罪」之师攻入我国,我们应该反抗吗?王者之师攻入、占领我国,起兵反抗又算是「起义」,还是「不义」呢?周武王伐纣是「吊民伐罪」,为甚么殷商遗民仍要叛乱呢?布殊无论背后有甚么野心,也为伊拉克人民推翻了侯赛因的暴政啊,为甚么伊拉克人民不是「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感恩戴德,反而是不断抗议呢?
      根据儒家的主张,「以德行仁」已足以称王于天下,那么又何需藉战争「以力服人」呢?所以战争似是不必要的。又儒家认为「以德行仁」的王道才是正道,无论为了甚么理由,藉战争「以力服人」也不可以说是正义的,那么战争都似是不应该的。何况,即使我们认为确有正义之战,那么,我们又真的可以轻易辨别那些战争是真正的「吊民伐罪」的正义战争,那些是冒牌货,而不会被「以力假仁」的战争所蒙骗吗?
      即使我们接受儒家「吊民伐罪」是正义的战争这种看法,但儒家学者对历代战争的评价却往往是古今尺度不同的。商汤伐桀、武王伐纣是「正义之战」,这是儒家学者大都无异议的,但为甚么汉高祖刘邦推翻秦朝暴政,唐太宗李世民推翻隋炀帝苛政,他们都能做到「解民于倒悬」,汉唐盛世却被儒家学者认为远远比不上三代之治,是「架漏过时,牵补度日」呢?如果说汉高祖大杀功臣,唐太宗兄弟阋墙是残酷不仁,品行不好,那么在周武王时,周公旦平定「武庚之乱」,诛杀管叔、蔡叔又算不算大德有亏呢?管叔、蔡叔是周武王的叔父,周公旦的亲兄弟啊!若说周公杀管、蔡,是平定叛乱,为天下安危着想,是「不得已而为之。」那么刘邦杀功臣,也可以辩说是因惠帝柔弱,为了防范自己死后,功臣谋反而「不得已而为之。」李世民更可以辩说是建成、元吉早有杀害之心,他只是先发制人而已。这样谁是谁非,也就难以言说了。
      其实如上所述,根据孟子的看法,判断并不难。「(齐宣王)曰:臣弒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8)「汤放桀、武王伐纣」并不算是「弒君」的行为,社稷也不是不可以变置的。根据同一标准,汉高祖刘邦推翻秦朝暴政,唐太宗李世民推翻隋炀帝苛政,都同样是值得称颂的行为,只是宋明儒家学者,厚古薄今,评论标准不一而已。
      可能我们会说:唐、虞、夏、商、周,未必是「信史」。三代之治,其实只是儒家理想化的政治典范;对汉、唐的批判,则是运用儒家政治理想对历史功过、现实政治的评价。但「信史」只是现代人才有的观念,古人似乎没有这种看法。孔子、孟子,以至宋明理学家,大概不会认为三代只是神话、传说!在他们心目中,尧、舜、禹、汤、文、武,是真真实实存在过的「圣王」,否则,孔子、孟子便是在伪造历史!况且,若儒家的政治理想只是建筑在一堆神话、传说之上,并不是「信而有征」;三代之治只是儒家为证明自己的政治理论而假设的理想化的治世,孔、孟只是为尧、舜、禹、汤、文、武披上道德的外衣;「王道」并没有在古代真正的实践过,也就是说并没有真正把「王道」推行成功的例子,那么儒家政治理论的可信性,可实行性便大成疑问了!
      因此,儒家学者提倡「王道」、「义战」的苦心,我们是应该体会得到的,但他们的主张,无论在理论上,在实践上,都似乎是存在矛盾的。在「同情地理解」之余,是不是也有部分内容值得检讨、研究呢?在探讨「战争有否正义与不义之分」与「甚么才是正义的战争」的问题上,也是不是还有值得我们细加思考的地方呢?
     

     (
    1)《孟子公孙丑上第三章》
     (
    2)《论语季氏篇季氏将伐颛臾章》
     (
    3)仝上注1
     (
    4)《孟子滕文公下第五章》
     (
    5)《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
     (
    6)《史记伯夷列传》
     (
    7)仝上注4
     (
    8)《孟子梁惠王下第八章》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