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中医存废:文化之外还有民生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05-16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日前,500多位院士、专家、官员以及中医药工作者在广州“神农中医药发展论坛”上共同发表《中医药发展宣言》,力挺中医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废弃、排斥、歧视中医药的言行,反对中医药盲目“西化”。(513日《广州日报》)

     

    关乎中医药存废的争论,渐渐从初始阶段的中医理论上升到了“中西文化”之争。诚然,中医药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甚至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的精华。所以“中西医打擂台”确乎有中西医文化方面的较量。

    但在笔者看来,站在抽象的文化层面上博弈,除了黄钟大吕的警示之外,并没有切中现实中中医存废的命脉。中医之所以绵延传承至今,实是民生需要使然;中医之所以引发存废争议,着眼点在于公众医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考量,实质上也是民生问题。所以,民生需要才是中医存废的关键所在。

     

    此前这些年来的医疗体制改革,大体上是走了市场化的道路。即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医药依然占据了应有的市场地位。按照现代西医文化标准审视中医,说其不科学、不治病,但是市场以及民生所向说明了一切。科学也来自于实践,它不是空中楼阁上的绚丽彩旗。即使那面绚丽的彩旗挥动得再猛烈,在民生需要和民生选择下,也不过是苍白的炫耀。

     

    而且,正如李连达院士指出的,“中国有13亿人口,要维护这么多人的健康是一个巨大包袱,这个包袱仅靠西医是背不动的。”现实中民众的医学预防,中、西医基本上各顶半边天,有约半数人口接受中医药服务。那么,废除中医药,虽然按照西医的文化体系考量是“科学”了,但国人的医疗以及医学预防需要谁来供给?我非常欣赏这样一句话:怀有爱心的理性,才是真理性。当原本就供不应求的医疗资源被砍掉一部分,进一步加剧着医学预防和求医问药的难度,民生不保时,“科学”是什么?“理性”又是什么?!

     

    想当年,一箱草药几根银针的赤脚医生,保证了中国农村民众的健康需要。即如当下,在偏远的贫困地区,在农村,民间中医依然在补充着政府医疗资源的不足,也在传承着中医的血脉和维护着中医的尊严,赢得最底层民众的信任和推崇。这又怎能是一句“废弃中医”所能够改头换面的?如果一定要给其扣上一个“不科学”的帽子,对于目前我国的国情和中医状况来说,更像是有足够能力享有良好西医服务的“精英阶层”对“草根权利”的粗暴干涉。

     

    不过,“废弃中医”的言论也并非一无是处,其至少在引发的社会争论中,让中医药更突出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且激励中医药进行必要的自我审视,加快融合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科技创新,提升中医药质量和普及中医药文化。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