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圆读通鉴随笔一○二】——秦始皇陵迷千古
(前211年)始皇九月,葬始皇于骊山,下锢三泉;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有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后宫无子者,皆令从死。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藏,皆知之,藏重即泄。大事尽,闭之墓中。 ——《资治通鉴》卷七 秦纪二中华书局版第250页
为帝王造陵,是最劳民伤财的事情。今天,当许多陵墓成了文物古迹甚至是世界文化遗产而倍受爱护的时候,我担心有人会忽略当初造陵的不合理性和残酷性。 中国最有名的帝陵当属秦始皇陵。 在过去,人们对于秦始皇陵的想象能源于上面的这些文字,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陕西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和挖掘,让想象有了“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意味,让中国人吹牛有了新的资本,拍电影有了好的题材,祖宗真是为我们长脸。 秦陵的全部还未挖掘,对待此事有两派,有速掘派,称挖出来每年有25个亿的GDP,也有缓掘派,认为现在技术水平不够,怕把古人的宝物氧化掉。真正的不掘派似乎是没有的。 所有的历史是当代史,所有的利益也是当代的利益,为子孙计,嘿嘿,多半口不对心。 中国有句古话叫“慎终追远”,意思很好,意境也很高,造陵厚葬,恐怕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统治阶级奢侈腐败”,也不完全是一种暴发户式的炫耀,这里面多多少少地有原始宗教的意义在里面,人类的许多文明都不约而同地大肆修造陵墓,不好都用奢侈解释。 在中国,修建宫殿和陵墓,都有用雄伟的建筑加强权力威严的效果,镇慑小民,这玩艺是管用的。今天,我们政府的办公楼,特别是司法系统的,都选用罗马柱一类能增加威严感的设计,道理是一样的,理由是一致的。 修建教堂的用意也一样,不过教堂是公共建筑,陵墓则不是,大家都是文化遗产,但我认为还是有上下之分的。现在,更多的文明国家,把这种庄严的诉求体现在博物馆、图书馆、歌剧院、体育馆之上,建筑标志着一个时代。 在没有宗教的国度,中国皇帝始终都想把自己装扮成半神半人的“天子”,以巩固威权,但是儒家从一开始就不配合,“子不语怪乱力神”,从根本上给“君权神授”或“君权天授”打了个楔子,并随时可以为改朝换代自圆其说。 秦始皇为自己修造陵墓不能算什么过错,错就错在他的“一世二世以至万世”的想法太过执迷,把自己的陵墓标准提得太高。秦帝国二世而亡,后来的皇帝只要不那么疯狂,在修造陵墓时,都不作“万世”的梦想,自觉地把规格降低了,一方面可能是体恤民力,也有的对身后不甚乐观,担心陵墓豪华招惹项羽式的颠覆者。即便如此,修陵的开支仍占了财政支出的重要部分。黄仁宇先生要还活着,不妨让他算算,历朝各代修陵的开支占财政的比例,或可画出一条“修陵亡国”警戒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