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9日“中青在线”()的一篇题为“花木兰家归何处起争议”的文章,令我感慨万千,我不禁想到:在历史与金钱的较量中,谁将取得胜利?金钱是否能改变历史的真相? 直到看到这篇文章之前,我都坚信:历史事实是一种无法动摇的客观存在,它牢牢地扎根于过去,再厉害的大力士也休想把它挪动半分。可是现在,我的信心发生了动摇,作为一个历史系的研究生,我有点怀疑自己的所学能否经得起金钱的考验——对于历史问题,我或许并不比一个一无所知暴发户更有发言权——他可以请一大帮专家来,请他们吃喝玩乐外加红包,然后那些专家就会说:暴发户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个历史系研究生的论文应该重写! 想到这里,我不寒而栗。 还是先说一下“中青在线”上的那篇文章吧: “据大河报报道,日前,湖北武汉市黄陂召开木兰文化研讨会,称文化部正式接受黄陂‘木兰传说’项目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年底有望获得批准。而此前,3月26日,中国木兰故里专家考察验收组来到河南虞城县,口头一致同意授予虞城县为‘中国木兰之乡’”。 “4月21日,在武汉市黄陂区,易中天、余秋雨、李学勤等100多位名人、学者齐聚于此,在游览了当地的木兰生态旅游区后,讨论起了黄陂木兰文化。会议组织者称,根据当地传说,黄陂是花木兰的故乡,辖区内的木兰湖是她练箭之地,双龙镇是她出生的地方,木兰山是凯旋之处,山下还有木兰庙。黄陂区政府有关负责人在研讨会上也说,湖北省文化厅已批准黄陂木兰传说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向文化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部已正式受理,今年年底有望批准。” “获知上述消息后,曾担任河南虞城县委副书记已76岁的马俊华气得直拍桌子:‘花木兰故里明明在河南虞城,怎么会在武汉黄陂呢?’马俊华退休后一直担任虞城县花木兰研究会负责人,著有《花木兰在虞城》一书。据他介绍,虞城的营廓镇,自唐朝起,历代都修建有木兰祠,虽然在战乱中都已经焚毁,但至今还存有记录花木兰事迹的古碑刻两通。一通为元代《孝烈将军祠像辩证记》碑,碑文详细记载木兰的身世、英雄事迹及历代修祠情况;一通为清代《孝烈将军祠辩误正名记》碑,于嘉庆十一年立,上写‘营廓镇北二里许孝烈将军祠,乃崇祀隋末魏氏女,讳木兰,未字真人,闺阁奇英者也……’” 从上述引文中不难看出,黄陂的依据仅仅是“根据当地传说”,而虞城却有元、清两通石碑为证。如果按照老师教给我的方法,虞城的论据更有说服力,应该是花木兰的真正故乡。但事情并非那么简单,从纯历史学的角度,虞城稳操胜券,不过黄陂请来了100多位名人造势——这只是人们能看到的努力,暗地里的“努力”就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能了解的了——黄陂敢放出话来“年底有望批准”,说明事情不仅仅是请几个名人那么简单。 西方有个俗语叫“Money talks”(钱能说话),中文有句话叫“有钱能使鬼推磨”,说的是同一个意思。谁有钱谁就有话语权,古往今来皆是如此。黄陂财大气粗,一出手就是一百多位名人;虞城只是个穷县,只能用纯历史学的方法来维护自己的权利。这两个地方谁胜谁负,并不仅仅是个学术问题。 评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了“花木兰的故乡”,知名度大为提高,必然会刺激旅游业,带来经济效益。但市场经济法则中向来是弱肉强食,资本雄厚的企业拥有更强的竞争力,会不断地吞并中小企业;在黄陂与虞城的竞争中,会不会重演经济领域中的丛林法则? “花木兰的故乡”到底花落谁家?我们拭目以待。但掩卷之余,我不禁要问一句题外话:那些滔滔不绝讨论“木兰文化”的名人们,在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文化的道义与责任是否还健在?可曾想到还历史事实以公道?可曾听到历史的哭泣? 历史遭遇了金钱,恰如秀才遇到了兵。有理说不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