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红旗渠登上”百家讲坛“的隐忧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05-08 00:00于哲学网发表

 

 



    51日至4日,《红旗渠的故事》登上了《百家讲坛》。《红旗渠的故事》讲座全长160分钟,分为《惜水如命》、《修渠风波》、《英雄悲歌》、《修渠奇观》等4个部分。该讲座由林州市对外联络接待办公室副主任、34岁的李蕾主讲。

     

    笔者有幸耳闻目睹了李蕾的风采。可是,一路听了下来,却感觉不是讲坛倒是演讲,不是文化的传播更像是道化的宣传,不是历史的言说更像是现实的煽情。李蕾的口才愈好,愈是感觉到表演的成分愈多。总之,红旗渠登上《百家讲坛》绝对是一件大煞风景的事情。

     

    红旗渠作为时代的产物,体现的是人定胜天的豪迈之情。笔者对上世纪60年代林州人的精神干劲发自内心的钦佩,这种精神蕴含着国人愚公移山的豪迈和人格魅力。在红旗渠通水40多年的今天,纪念红旗渠的劳动者,弘扬红旗渠精神是绝对应该的事情。但是,主旋律的红旗渠精神可以在央视一套、二套等时政经济频道广为弘扬,却并不适宜在《百家讲坛》开讲。开宗明义,在《百家讲坛》开讲的是文史百家,讲述的历史风雨和人物风流。其独具的文化内涵和大众启蒙的两大特点是《百家讲坛》抓人眼球、开启大众文化潮流及培育“学术明星”的主因。因而,不论褒贬,易中天的《品三国》使得公众理清了那段久远历史的分分合合;于丹用心的体悟和娓娓道来化解了《论语》的艰涩和《庄子》的玄机,使人们品享了一份独特的心灵鸡汤;谈笑间,康震讲述的李白、杜甫、苏东坡的人物风流虽随大江东去,然文采诗篇依然驻留心间,扣振今人情怀;激昂中,纪连海的清代名臣系列拂去了那段离今人并不久远的历史纤尘,催发你我唏嘘之叹和镜鉴之思……讲坛上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文化的气韵始终萦绕。如此,人们才喜爱和追捧《百家讲坛》。所以,作为品牌栏目,其文化定位不能漂移:即解惑历史、传播文化和启蒙大众。

     

    红旗渠离今人生活并不久远,而且在上世纪还是作为政治宣传的物化象征。因而,人们对于这样的人造工程,只会发出现实的赞叹而不会产生对历史迷雾的好奇追索。单凭这,《红旗渠的故事》就不会打动人。所以,讲现代人熟悉的生活或并不久远的历史应该是《百家讲坛》的大忌,因为大家都熟悉的还要你讲啥?早在去年,徐放鸣教授讲述的电视剧《亮剑》就不大成功。徐教授是我的老师,其学术水平和口才均属一流,但开坛之误恰在老生常谈。《红旗渠的故事》重蹈覆辙是栏目策划之误。

     

    李蕾讲述的四个故事,听起来虽然很美,但内容老旧,是用讲演的方式进行的一场先进事迹报告会。对这样的报告会,观众有着本能的逆反和厌恶,谁还会锁住频道?栏目定位失去了文史重心而向政治宣传转移,而这既非栏目所长更不是观众所期待。偏离《百家讲坛》的文史传统而和央视时政类节目的选题重合不仅达不到宣传红旗渠精神的目的,而且也是对《百家讲坛》精神气质的背离。

     

    《百家讲坛》意外走红使得栏目组也陷入了尴尬之中。一方面是要维系文史启蒙的大众讲坛地位,另一方面又要兼顾栏目吸引公众眼球的功利性诉求。在这两种矛盾的掣肘煎熬中,栏目策划的迷惘是显而易见的。制片人万卫说,做《百家讲坛》的主讲,一要学识,二要口才,三要风范。讲课不吸引人,再著名的专家也不予考虑。显然,这是口才至上;栏目策划人解如光说,在林州,栏目组深为“红旗渠精神”所感动,要把“红旗渠精神”作为党史内容首选课题。哈哈,既要秀、又要文化、又要政治宣传。鱼与熊掌尚且不可兼得,贪吃的《百家讲坛》又如何消化得了如许多的现实沉重?

     

    《红旗渠的故事》给《百家讲坛》敲了警钟,讲坛还是要回归启蒙大众的文史专家,否则,在丧失文化气韵的同时就失去了观众。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