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什么事情提起来都是“制度缺失”,要推动制度完善。这服药在很多领域都行得通,也说得过去,只在读书——即便是读经典这件事情上,万万不可行。经典值得阅读,道理无须多论证。但是,读书(不是指课本)说到底是一件私人的活儿,是个人的灵魂体操,一旦“制度化”,不仅钳制阅读的乐趣,还会让人感觉经典尤为面目可憎。这样的“制度化”,岂非“经典杀手”?
鼓励读经典,目的就在于让人感受经典之美,进而“养吾浩然之气”。这个接受过程,如果是填鸭式的,最终培养出来的也不过是读书机器,能否进入到个人的灵魂深处,很值得怀疑。再说了,大学生本非孩童,个体的价值判断已然形成,按着头强行“灌水”,实如强奸“思想”。这样的话,读经典还有何意义可言?
更重要的是,因为并未纳入教材要求,读经典就只能是学生的一种自主抉择。在这样的前提下,所谓“制度化”手段,说白了就是对个人自由的一种侵害。假如像这位作者所说,以制度进行约束,使“读书与否不再是公民个人意愿,而成为社会行为或是必须服从的行为”,这样的主张,甚至比科考时代以“四书五经”为国家正典更为可恶。在那个年头,即便科考八股也只针对那些一心求取仕途的学子。而在一个现代文明社会,居然还有人建议将制度之手伸到个人的书房。这样的言论,岂不谬哉?
针对这个活动,王达三先生还发表了《为什么读经典》一文,“我也相信,不久以后,中国将出现全民读经的高潮,中国将是一个书香飘散的社会。”如果这样的“全民读经”高潮是以“制度手段”得来的话,这个社会恐怕没什么盼头了。
王达三先生把文章发到论坛后,我跟了一个帖:“鼓励读经我不反对,但别弄出个点名签到,甚至还和学生鉴定什么的挂钩起来,那样可就不妙了。”意思是说,倡议青年人读经,只能是一种姿态和期许,再多往前走一步,就可能侵入个人的自由国度。至于雷振岳先生所主张的,则是一种赤裸裸的劫持思想的行为。
最后顺便提一句,既然谈到经典,就不能只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独尊。提倡“读经”,不仅要鼓励读中国经典,凡东西方经典皆可为我所读。遗憾的是,二位先生的文章,大有将经典“全盘中国化”的味道,这样的眼光不免过于狭隘。在我看来,多读点西方经典,可能要比读那“四书五经”来得有意义得多。
说实话,我也觉得,现在的年轻人不止中国古书读得少,对西方名著恐怕也是所知不多。但有一个底线却是万万不可逾越,那就是无论再怎么痛心疾首,如何循循善诱,那个“制度手段”都不能掺合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