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读经是爱国,文化创新更是爱国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04-24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世界文化也在一体化。这种一体化是多元的一体化,每个国家、民族在保持与发展自己民族文化、吸收其它民族文化的同时,又在创新着新的文化品格。

      我们说文化一体化,是指美国的好莱坞大片在美国、中国或更多的国家同时上映,中国的网络音乐可以让全世界网民同时欣赏领略,而韩国的电视剧也可以一夜之间红遍整个亚洲。这些艺术文化作品,它既为多种不同的文化区域热爱认同,又有着自己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多家媒体近日报道,北大清华等20多所高校社团号召晨读经典,并有鲜明的标题:爱国首先要爱文化。一封号召书后,还有著名教授的签名。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理所应当,可是不是读老子、孔子、孟子的书,就是一种爱国的表现?

      文化的真正意义并不因为它是“我们的”,或它是我们传统的组成部分,而是它的价值观念能为我们认同并尊崇。或者,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与人生的启迪,文化与爱国主义并没有必然的关系。从文化价值角度来考量,文化经典无国界、无古今。如果将文化与爱国“有机”地联系起来,日本与韩国甚至连文化“主权”都成为问题,在接受西方文化影响之前,他们都是受中华文化哺育成长,他们是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而开始创造自己的文化历史,他们的古代史甚至近代史都是用中文书写而成。尽管如此,他们仍然不失他们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他们当代文化又有机地融合了西方文化中的科学理性、民主自由的精神理念,成就了当代文化的发达。作为文化母体的中华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为什么现在却是文化赤字大国,而日本韩国却成了文化输出“大国”呢?我们的文化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这个现象。

      读经可以使学生们读得一些传统文化知识,但读经能读出文化创造精神吗?读经文化将经典视为“经义”,通过背记吟诵来提升自己的文化与道德素养。它的缺憾是显见的――没有培养青少年们辩论的习惯,更没有怀疑与否定的精神。

      我的外甥女儿是一位在校大学生,尽管她不知道“大音稀声”的语义与经典来源,我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我更看重她的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读不读经不重要,早起健身与吃早饭很重要;是否知道“大音稀声”不重要,要知道感恩很重要。

      我们现在提倡的和谐理念、民主科学的精神,这些文化最早的源头,都在古希腊。如果要让青少年们知道文化经典的话,不能将经典分出“中西”两条线,而是要让人类的经典共同哺育我们的新生代,让他们认识文化中的普世价值,并培养他们文化创新的能力。

      我不知道那些教授是如何教导自己家里的孩子读书的,如果他们能提供一些教育自己孩子读书的个案,可能更有意义,因为教育自己孩子很容易从个案出发,而教育全中国孩子,则容易从观念出发。孔子说过,因材施教,而现在的大学教授却在提倡为观念而施教,这其中的悖论,令人深思。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