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余英时何时支持于丹了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04-23 00:00于哲学网发表

  为这原本就是思想史上的铁律。”在《现代儒学的困境》中,余先生的基本观点是,“儒学基本上是要求实践的,无法长期停留在思辨的层次”;但是,因为现代社会变革,儒学赖以托身的传统宗法体制瓦解了,“制度化的儒学已死亡了”,“变成一个游魂”。作为“游魂”,儒学如何“借尸还魂”,靠“家”,还是靠“国”?他表示了悲观的观点。他说:“无论我个人怎样同情儒学,我对于儒学困境的估计宁可失之于过高,而还原失之于过低。”由此怎么能够推出“于丹产生的必然”,而且还是“铁律”呢?从网上搜索可见,余英时至今没有就“于丹”发表过任何意见。陈远这篇“虚实相生”的文章在网上传播,迷惑了不少学者专家。日前就有学者在博客中称李泽厚、任继愈和余英时等“在学术界地位极高的前辈或者著名学者”支持于丹,并且说原因是“于丹的大红大紫威胁不到他们的地位”。

  李泽厚在《南方周末》谈话支持了于丹,并且申明理由是不将于丹作为一个学者来看待,而任继愈在接受《中华读书报》采访时说“于丹解读是一家之言,如果有错误,可以讨论批评,百家争鸣总是好的”。的确,相比于许多中青学者的尖锐批评,数名出来公开表达意见的前辈学者表示了宽容的“肯定”,他们认为于丹在当下时代让诸多民众对《论语》产生了兴趣,使当下中国文化有回归传统的气象是值得肯定的。

  但这是否就是“支持”呢?我认为,发言者中美籍华人学者杜维明的讲话是最负责的,他接受采访时表示“不反对有人对《论语》做个人化的理解。……但是,反对太离谱和肢解性的诠释。”前辈学者的看法和意见,是我们后辈应当尊重和认真对待的,但亦需思考分析。不然,恍惚之间,还真会误以为如今已有了一个“于丹”唱赞歌的“老教授合唱团”。事实显然不是如此!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