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残阳如血,照在权谋家的刀上——读《资治通鉴》随笔(九十六)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04-20 00:00于哲学网发表

 

 



    【锐圆读通鉴随笔九十六】——刺秦之七:收金还留博浪椎

     

    (前218)始皇东游,至阳武博浪沙中,张良令力士操铁椎狙击始皇,误中副车。始皇惊,求,弗得;令天下大索十日。

      ——《资治通鉴》卷七 秦纪二中华书局版 第241页

     

    燕太子丹以国家的名义实施恐怖主义,结果失败了,灭亡的命运没有改写,反而自己在历史上的名声遭到了掌握主流话语权的儒生们的一致抵毁。

     

    秦始皇灭六国,席卷宇内,并吞八荒,自以为一世二世直至万世,可谓雄心天下,气焰万丈。但是,最强大力量也会面临“不忍忿忿之心”的挑战。  

     

    这次实施恐怖主义袭击的是韩国的贵族遗民张良。张良的爷爷老爸两代人为韩国五代国君做过宰相,真可谓世家也。到了张良这一代,应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老话,不过,斩此恩泽的不是所谓封建社会的内在规律,而是秦的霸权主义。秦把韩灭了,张良或许也能继续做宰相的命运就此改写。

     

    在中国历史上,天下大乱、群雄竞起之时,总有不世出的英雄,也总有“帝师”级的人物出现。什么管仲、乐毅、姜尚、张良、以及诸葛亮孔明……,就连落草的梁山寇贼,也有个吴用,历史几成定式。小说演义强调了帝师、军师的作用,也让这种定式沉淀于普通百姓的心理,以至于我们为赋新词强说愁,为了找到这样的人物,不惜改动历史文本或对文本强作其它解释。《史记》借刘邦之口,说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是不是这类范式的滥觞,不妨请方家定谳。  

     

    年少的张良,颇有血性,亲自策划并招募死士实行了“博浪一击”事件。但我对这次行刺的技术合理性表示怀疑。这个椎有多大?有多重?投掷距离有多少?这都未见报道。就算掷椎之人比今天的奥运铅球冠军还要了得,但这一掷,要穿过仪仗和护卫,还要击穿或击碎皇帝的车辇,才有可能击杀皇帝本人,这里面既有力量,又要有准头,还不能中间碰到什么消减力量扭转方向,成功的几率恐怕不是很高。反正我认为就刺杀本身的技术性而言,我认为张良的策划不怎么样。我们大都知道秦始皇兵马俑的阵仗,以此威仪和保卫程度,用铁椎这么一个又笨重又没准头的东西搞刺杀,确实有些儿戏。 

     

    这里想插一句,当秦始皇带着仪仗队到处显摆的时候,当世的三个英雄看到后,反应大不一样。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大丈夫当如是”,而张良则赞助了一个铁椎。项羽欲自代壮志凌云,刘邦徒艳羡,仅能为今后做白日梦增加想像空间。当然张良是专门找上去的,他对秦始皇的威仪有什么感想,则没有发表也没有记载。  

     

    张良的行动得到了历史的赞誉。复仇与反抗得到了后世一致的支持,包括对荆轲提出过严厉批评的扬雄和司马光,也很大度地没有对少年张良的鲁莽说三道四。有意思的是,三十年代为了激励反抗日本的侵略,京剧《博浪椎》深受欢迎。后人有记当时秦始皇的脸谱:“囟门勾油黄,尖眼窝,眉心、鼻尖、颊上和腮上勾六个蝙蝠。油黄表示残暴,蝙蝠表示短寿,六个代表吞并六国。”——有点恶搞哦。

     

    张良如果仅有博浪一椎,那博浪一椎也得不到后世的那么多好评。“惜哉博浪椎,何如圯桥履。”关键张良还有后招,就是圯桥拾履。张良在一击失败后,收敛性情,练起了忍功。苏轼《留侯论》曾经曰过:“子房以盖世之材,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之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先实行个人主义的恐怖行动,后采取正当的武装斗争,这是张良的结论;但是,许多经验告诉我们,这个秩序有点反了。金庸在其《倚天屠龙记》中,对“倚天剑”和“屠龙刀”的来历,有一段说明。“屠龙刀”藏有《武穆兵书》,可以用来进行正规的武装斗争,斗争失败或有野心家篡夺了斗争成果,则由“倚天剑”实行革命的恐怖主义。巴基斯坦的斗争历史也大抵如此。先来正规的,后来邪的。

     

    对于秦始皇而言,这种反抗只能激发他更强烈的镇压和杀戮。秦始皇是一个对人性持绝望态度的人,他从来没有考虑过使用怀柔政策。为什么?

     

    清扬州八怪之罗两峰有诗:“焚书早种阿房火,收铁还留博浪椎。”可见一味打压并不见效。今人聂甘弩《咏史》有:“六国方亡秦即亡,刀枪难倚护阿房。若容民获三餐饱,何用城修万里长。博浪椎惊君不醒,沙丘棺盖寿无疆。人间多少皇王梦,拾自骊山古墓旁。”可见命运就是命运。是帝王的命运,也是小民的命运。“苍生代代苦秦皇,屡起农奴暴政亡。天下正期新雨露,可怜陈胜又称王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